APP下载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三重逻辑

2021-08-13贾延儒曾华锋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

贾延儒 曾华锋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2.008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强调“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传统文化的“两创”方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凸显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深度关联。深入研究“两创”方针的内在理路,对于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逻辑:传承与创新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2]。中国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古今变迁,更在这种变迁中赓续着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在新时代提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使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断,这是由其贯通古今的文化基因决定的。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易经》有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这种“和”即和谐之意,代表了古人所推崇的最高价值理念。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之“仁爱”、墨家之“非攻”、道家之“阴阳”等,均在不同角度拓展了“和”的内涵与外延。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其强大国力足以问鼎世界,然却有“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的主流观点。这就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对“和”的推崇不是形势的产物,而是浸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余年中,中国都处在落后挨打的境地,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处在暗淡的境遇之中。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逐梦新时代,“和谐”作为社会共识而被高度凝练,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品格的塑造和影响从未中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两创”,首先就是要提振当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全面激活传统文化精华。要通过科学客观的深入认识,不断促进传统价值的觉醒、提升传统文化自信,延续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善于知常达变。文化在最深层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活动规律的显化。中华民族的核心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善于知常达变的可贵品质。世界上曾出现过许多古老的灿烂文化,但均因未得到传承而终湮没于历史,其根源在于无法将“常”与“变”统一起来。“常”指恒常,“变”即变化,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如影相随。中国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五千余年发展史,有其明显的演变脉络,但现代人即便不从事专业研究也可能仅凭臆测识别一二,这恰恰彰显出文化基因之“常”与历史变迁之“变”的奇妙之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两创”,就是要使历史基因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通。要坚持古为今用,在历史沿革中把握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思想理念,立足于时代和条件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传统文化贵在海纳百川。特定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特定的文化,文化的民族性是内部各文化要素整合后的总体特征。中华民族是由几十个民族组成的古老民族,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呈现出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秦时的中国已经与朝鲜、越南发生贸易往来。汉代开始,思想文化的交流已浮出水面:朝鲜平壤贞柏洞汉墓中发现了《论语》,而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笳等乐器和舞蹈则传入了中国。东汉初年,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文化交流在最深的观念层面得到体现。经过近千年的融合发展,佛教思想以中国化的内容和形式渗透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此种,文化随历史的变迁融合不止,中国传统文化方能获得“苟日新,日日新”的不竭生机。在当代的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两创”,就是要推动其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要取长补短,着眼于时代前沿,紧跟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要兼收并蓄,立足于本土接引,巩固与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要择善而从,深入甄别与研判外来文化,不断为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提供新的养料。

理论逻辑: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它为党带领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中,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最终实现“两创”的根本前提。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正是因为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为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热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逐渐产生了一些极端化的认识。譬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行自我更新换代,号召“以儒化马”“以儒淡马”;抑或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消弭传统文化,等等。这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问题过度抽象化,使其脱离中国历史和现实而产生的片面认识。“两创”方针的前提就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指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方法、解决理论困惑。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同时不断用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凝聚力量,在牢牢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彰显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人的发展,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人改变自然,也通过改变自然的过程积累知识和能力,从而改变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够穿越几千年而不息,不仅因为其博大精深,在文人士子的典籍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因其平易近人,广泛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积贤尚德的人性追求依附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染人、教化人,塑造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可贵品质。但是,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是与封建意识形态存在一定联系的,其一方面遭到了误解甚至扭曲,另一方面也在现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中显得陈旧、枯燥,影响力不复往昔。在新时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两创”,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要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贴近人民生活,将传统文化精髓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则要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素质的提升为标准,着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德性价值。

坚持科学的立场方法。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文化史观大为盛行。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现代转型的出路,最先也深受这种文化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观念影响。近代以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沿着器物、制度、思想层面的进路逐步发生变革,这一明显的次序使得许多仁人志士从文化系统内部探寻自救之道。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对传统文化做出的升级再造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发展传统文化,反而使得中国长期陷于民族危亡的危险境地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夠救中国、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就在于其突破了文化史观的迷淖,用唯物史观来认识中国的历史危局。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科学真理。要树立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判断标准,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同时,摒弃只局限在文化视域中讨论传统文化发展的片面认识,不断开拓道器相济的实践路径。

实践逻辑:当下与未来相统一

“两创”是一项指引传统文化面向未来、极具前瞻性的方针,但它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下能够赓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两创”方针的落实既要立足于当今中国的现实情况,更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与以往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比,“美好”是描述生活品质的,它不仅反映出了人民需要的逻辑层级跃迁,更带有浓厚的精神追求意蕴。当前,中国人民比以往更加期待优秀文化作品、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但与此同时,各种低俗文化的滋生和日渐抬头的拜金主义也反映了部分国人的精神贫困。可以说,文化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需要的水平则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尺度。推动传统文化“两创”就是要立足实际,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要使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生产生活中,着力在具备广泛参与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中寻找传统文化得以发展的路径,使更多人参与到现实的“两创”活动中,同时鼓励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好机制体制保障工作。此外,要积极培育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挖掘出更多引领人向上向善的文化因子,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百姓生活中,不断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助力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实现繁荣兴盛的强大支撑,历史上有许多财富雄厚、军力强大的国家曾获得一时的辉煌,但能为后人所惊叹的必然是辉煌后积淀下来的文化实景。“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中国自周代起就是“承之以文”的,而后世的中华儿女更是在以文教治世的主导模式下养成了崇尚文化的民族品性。十九世纪后,“礼仪之邦”的文化自信遭遇沉重打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境遇相连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构成了“复兴”本身,是古老中国在现代重新崛起的关键表征。只有全面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升其感召力和影响力,才能充分释放它的历史价值。传统文化的活跃生命力,以蓬勃的文化产业为基础,必须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不断突破。传统文化的深层感染力,以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前提,必须要格外注重创新传统节庆、饮食等凝聚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力,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民族精神为核心,必须要坚持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贯穿在个人、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中。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宝藏,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物质技术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言,“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4]。中国的四大发明可谓推动西方文明进步的重要工具。在风俗习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由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构成,而且也使草原文化、雪域文化等不断与中原农业文化发生融合,汇接了匈奴、鲜卑、契丹等域外文化。在思想和宗教方面,儒家“忠孝节义”理念至今仍影响着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的民族精神;而佛教的中国化则重新促进了其发源地印度的宗教繁荣。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历史的深远影响,是当今中国获取国际认同的突出优势。要挖掘更多具备共情性的中国故事,通过不同传播途径增强其表达和传播效果。要善于从海外文化舆论场中择选文化主题,提升中国故事的感知力。同时,着力培育一大批既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又能融通外语表达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使中国智慧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创造下产生新的文化成果。

(本文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HNJG-2020-0965)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2][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9、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页。

责 编∕张 贝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