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校史研究新模式探析

2021-08-13赵瑞红陈香

兰台内外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新模式

赵瑞红 陈香

摘 要:数字人文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或理念,是新媒体时代校史资源挖掘和文化传播的创新举措。数字人文的模式、理念和技术特征恰恰贴合这一时代校史研究的新趋势和高校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数字人文视角来探讨校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以及校史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数字人文;校史研究;新模式

校史是高校发展过程、科教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大学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校史研究作为人文研究对象,一般通过编研、展览等静态实体,记录学校发展历史,彰显学校人文底蕴。随着电子校务的发展,校史资源多以数量庞大、结构冗杂的数据形式存在,这给校史研究带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动态的需求,校史研究呈现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校史资源的深入挖掘整合、校史文化的多途径传播等。

1 校史研究的新趋势

从时间范围看,校史研究重心由民国时期逐步扩展至围绕现代尤其是1949年后的各个时期的大学校史进行研究,越来越多地注重将校史事件、人物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进行古今对照研究。

从空间上看,校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校史研究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研究自身学校历史,而是开始关注同一时期跨高校的共性问题、规律问题研究、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地域研究。

从研究内容和方法看,不再局限于某一时期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单一研究,更加注重国内外高等教育史的比较研究,注重在高等教育大环境背景下探讨研究校史问题和大学文化,更注重总结凝练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文化特色。

校史研究也不只是简单的资料搜集、史实整理,已开始注重专题性更强的学科史、院系史的研究;大数据时代,校史研究更加注重校史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探索校史成果形式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校史研究的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2 “数字人文”契合校史研究新趋势的表现

从时间、空间或是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当前校史研究都体现了跨历史时期、跨高校区域、更注重专题性、多媒体和规律性的特点。这就对校史资源的挖掘整合,校史文化的传播途径提出了全面系统、多元量化、动态互动等方面的新要求。校史研究者需要掌握本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源情况,同一历史时期其他高校关于此类问题的校史资源等,这些都建立在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校史资源进行跨区域挖掘和整合基础上。如果校史资源的占有这一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对数字技术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后期多途径的校史文化传播更是依赖于大数据、新媒体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目前颇受史学界关注的“数字人文”理念、技术正是契合了校史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能够引领校史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挖掘校史的多维价值。

“美国学者约翰·安斯沃斯认为数字人文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过程,而是一种由高效计算与人文需求进行交流获得的描述性实践,是一种数字建模或模拟的方式,也是一种推导的途径和一系列本体论的约束。我国学者李巧明、王晓光认为,数字人文是对数字化环境与数字化进程中科研现存问题的回应与追问。数字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人文社科领域各种可数字化的资源[1 ]”。总之,关于数字人文的定义十分多样,其核心内涵是指计算机技术与人文学科的双向融合[2 ]。不管它是一种技术、方法论或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一种新型学术模式和组织形式,都是为了在一种新的理念、视阈下改造和重塑人文领域的知识元素,为研究者提供共同性、规律性的研究新思路,促进人文及更广领域的研究。该领域中的诸多技术已经在国内多种文化实践和研究活动中落地,这些技术包括文本挖掘、数据可视化、文本分析、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等[3 ]。

校史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人文重要的研究对象。将此理念运用于校史研究,即是将以上“数字人文”研究的维度和技术引向人文历史研究层面,着力体现某个数字技术或思路理念如何更好地与高校历史这一人文研究对象进行融合。在这些理念和前沿技术的协助下,校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传播途径和研究范式都会得到拓展,校史功能也更加多元强大,校史也将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成为兼具历史性、民众性、专题性、可观性的资源内涵丰厚且组织合理的数字人文记忆。所以,引入“数字人文”理念,为“动态多元”的校史研究厘清思路、提供资源挖掘新方法、文化传播新路径是恰切的选擇,也是本文的宗旨。

3 数字人文在校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校史在高校教育及大学文化建设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这些功能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校史资源的挖掘整合及传播路径的多元化。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校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一般来说,校史资源应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两个方面。它们本身不具有教育、文化功能,需要将其蕴涵的文化因素和知识进行多维度的挖掘、提炼与整合。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校史资源多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在,这为校史资源的充分挖掘提供了极大机遇,同时也对多维度的信息挖掘与整合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3.1.1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构建数据库。数字人文领域的文本挖掘技术是多维度挖掘和信息提取,不同于机械整理、归纳,它不只是能够实现检索等最基本的功能,还可以根据校史资源特征进行进行聚类分析、专题性集成等,以获取有价值的、符合受众需求的资源,形成可视化的成果,建构校史资源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资料库”——即把文件转换成PDF或JPG等信息格式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分类存储于数据库,这些史料无法直接被电脑分析利用。文本挖掘所构建的校史资源数据库的数据材料按照一定的电子格式进行电子化,根据数字时代的要求构建其逻辑,能够直接被电脑分析、统计,并进行量化研究。

如:文本挖掘技术可以以专题为导向,将分散产生于各业务部门,并保存在档案馆、图书馆等信息资源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提取,根据需求分为高校各个时期的机构变更、科研发展等不同类型的专题,建构专题性的校史库。从而为校史研究提供更深层次的研究素材,能够深度挖掘校史资源蕴涵的文化要素,多维度了解校史脉络,便于开展跨高校、跨区域、连续性的校史合作研究,同时也提高了二次开发和利用水平。

3.1.2 运用组织、关联等技术多元整合校史资源。对校史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是基础性工作。做好校史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则能够更好展示和传播校史文化。“数字人文”的信息组织功能是利用计算机识别、分析描述出语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处理,去探求不同语义信息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并构建连接,最后发布出RDF序列化格式数据。[4 ]此功能可对挖掘提取的校史资源的属性进行分析关联,并将其进行可视化处理,形成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资源集成。“数字人文”的数据关联、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对校史资源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以人物、时间、事件等核心特征为线索聚合网络上相关资源,构建具有相同属性完整的知识网络;考虑到受众范围的广泛性、个性需求的差异性,对资源进行深度联合、动态展示和互动,基于可视化VR/AR技术逼真再现场景、运用GIS关联不同地域、不同高校具有共同性和规律性的校史资源。这样既能提高传统校史成果的内容质量和编撰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多媒体时代需求,实现成果形式的多元化。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校史文化传播

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效果取决于校史文化的传播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媒体时代,将校史文化的传播与“数字人文”理念相融合,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新途径。首先,在集纳各种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可视化技术,创建虚拟校史馆、提供在线专题展览是数字人文视域下校史成果多元化的表现。基于数字人文的虚拟校史馆打破空间限制,相比实体馆更加节约建设和维护成本,可视化技术创建360度全景漫游场景,与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终端融合关联,受众范围突破地域空间限制,提高便捷度。凸显展览功能的共时性。其次,数字人文的可视化AR技术,可自动提供互动平台,如新生在线入学教育,让其在信息互动共享平台,通过简单操作即可与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互动交流,见证感受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接受人文熏陶。在增进了互动交流和体验的同时,更能使受众产生对学校的共同感和认同感。

另外,“数字人文”的文本挖掘和组织功能可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元素,再利用数码技术如:3D打印、蓝屏幕技术等融合到文创产品生产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让这些校史文化的衍生产品为校史文化精神扮演传播使者。

结语

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日益备受关注,“数字人文”的兴起能为传统的校史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我们应秉承这一理念,在数字技术创新引领下,最大程度挖掘和整合校內外各方资源,多元化传播校史文化底蕴、科教精神及办学特色,彰显校史对高校发展、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拓宽“数字人文”理念在校史人文研究中的实践维度,最终实现“数字人文”与“校史研究”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家庆、王玉珏、李子林、许佳欣:数字人文对我国档案领域的影响:挑战、机遇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2020(1):105—106.

[2]冯惠玲.数字人文:在跨界中实现交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2-21(8).

[3]张洪亮.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历史文化整合与传播——以北京为例[J].《文化产业》,2021(1):82.

[4]高淞、王向女.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网络首发,2021-1-14:6.

作者简介:赵瑞红,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馆员。陈香,北京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新模式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