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野餐空间景观营造研究

2021-08-11邵静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1年6期

【摘要】近年来野餐作为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国内日渐普及,已经成为一种城市居民春秋两季最热衷的周末活动,特别是2020年从公众卫生防控角度,城市公园的野餐空间等“活动就餐一体化”的室外社交场地成为最受城市居民欢迎的休闲聚集地。每逢节假日,上海公园的“野餐点”可谓一位难求。笔者将追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园林往事,提取传统户外野餐活动空间意境,结合现代人体工程学、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调研上海多座公园的野餐空间,從景观维度对野餐场地进行分析与解读,初步探索未来公园营造最佳野餐体验空间的可能性,构建更加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文人雅集、野餐空间、野餐文化、野餐位、公众卫生防控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8.

1、引言

2020年被称为“中国野餐元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大量室内活动场所关闭,市民对室外公共空间的需求急剧上升,促使野餐空间等就餐、活动一体化的室外活动场地逐步代替室内活动空间。每逢周末,或携友结伴、或举家出行,野餐活动走进郊野水滨、乡村麦田、林间草地、山谷湖畔,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同时感受自然风景,放松身心,成为都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最佳选择。景观规划师应对于城市公园野餐空间进行重新审视,积极探索全新的设计趋势与方向。

2、野餐文化的传承

2.1国外野餐文化的发展

野餐始于欧洲,最初属于比较正式的皇家社交活动,需要有宽敞的庭院,式样考究的桌椅与餐具。19世纪中叶,随着拿破仑对于市政公园、绿地的改造,野餐渐渐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日程,不再只属于特权阶级,而是成为当时大热且时髦的全民社交方式。诸多世界名画记录了当时这项风靡欧洲的活动。印象派画家莫奈就毫不吝惜在多幅画作中表现出对野餐的热爱(图1),而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有在户外就餐的文化传统。

2.2中国野餐文化的滥觞

中国的野餐文化是传统文人雅集的形式流变。雅集源自于古代,专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他们多会集在崇山峻岭自然美景中进行饮酒赋诗、弹琴作画、焚香斗茶、谈禅论道、赏玩古董的传统聚会形式,以寄托性情,抒发心志与理想,展现文人的风度,气质和才情。中国的古典文献与绘画中也有很多关于古人寄情山水出游野餐的记载。如诗经中有描述古代野餐的画面,现存的古代壁画中也可见表现古代王公贵族祭祀、狩猎、野餐等场景的主题表达和活动记录,唐王维《秋归辋川庄作》诗中有“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记述了田间松下闲适的野餐活动。可见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对于野餐的崇尚与喜欢,而这种偏爱的高潮就在王羲之的时代,《兰亭集序》记载,茂林修竹中众人沿溪而坐,曲水流觞。也有学士许慎选春日设宴赏花,卧于露天宴席,醉心天然花茵的风雅美谈。而中国古典的山水画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说明书,特别是明代艺术家文征明《惠山茶会图卷》中对中国古代文人高士的雅集野餐环境的描绘可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写照,这种文人之间的社交性艺术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的风景。

2.3文人雅集空间意境营造

本文以《惠山茶会图卷》为例解读分析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空间意境(图2),通过对古人园林体验的再理解,思考当代野餐空间对古典文化多元性传承。《惠山茶会图卷》画卷自右向左展开,山石层叠,松柏掩映,众人或坐于泉亭之下,或列鼎煮茶,或山径信步。人物与周围的景色构成一个整体,既展现了暮春时节山林的幽深佳美,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雅情致。1图中清晰可见以人物活动为核心形成的三类空间:草坪空间、草亭空间、以及密林空间。

密林背景空间:

悠悠小径通往密林深处,曲径之上,前有书童引路两个文士正在徐徐漫步攀谈,可尽情享受这私密幽深的竹林。

草亭过渡空间:

在一处树石之间搭有一简陋茅草井亭,作为休憩停留的园林建筑与设施,是草坪与密林之间的过渡地带,有两位文士围井栏盘腿坐于井亭之中,其中一人静坐,单手撑着上身侧首观水,另一文士则在腿上展卷阅读,两人时而讨论,时而安静,极其闲适。

草坪前景空间:

草坪上野花丛生、孤植几棵古松,背靠山林,空间开敞,前景一览无余,松树下茶桌上摆放着各种精致茶具,桌边方形竹炉上置有茶壶似在烹茶,两童子一个取火,一个备器。另一文士则拱手示意向草亭中的人致以问候。

三组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活动氛围与场景,营造了从开放到私密的多重空间感受,形成空间的丰富度与异质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今的人居环境不同于古代的园林,现代公共开放的公园面对的是大众参与,虽与古代的野餐不同,不止是艺术活动的载体,更需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多维度需求,但古人对于山林雅集、踏春野餐的空间意境营造仍然对现代公园野餐空间序列异质性的设计存在启示与参考,从景观的的角度,突出现代园林的人文属性,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当代景观规划师追求的目标与境界。

3、野餐空间现与代行为心理学理论

3.1人均野餐面积与空间分类

随着近年来公园野餐空间的欢迎度提升以及全民战疫,提倡低密度活动,保持安全距离的要求,城市野餐位的数量需求也随之加大,野餐位间距、野餐位密度等空间尺度相关的因素在逐渐变化。刘敬怡2在游憩体验空间测度中,以户外野餐活动为例,总结出两类游憩体验空间,包括以设施场地为主的基本空间,以及游憩过程中所感知的外围心理空间,根据研究理想的人均野餐面积约为5-7平米,根据调查,目前上海公园野餐聚会规模以2-6人为主,依据人体亲密尺度关系研究。作者考察了上海多个公园,并对公园的集中野餐点或野餐空间从空间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总结。

3.2 野餐位容量

根据数据统计,2020年3月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某日游客量达到24500人次。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游客都是以野餐为目的,每到节假日公休日,公园的野餐点一位难求,研究发现野餐位容量与周边用地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周边居住用地比例越高,野餐位需求随之增加,按照密度,流速和周转时间测算日容量,单组人群日野餐时间约为2-3个小时,野餐停留持续的时间随着到达野餐点的距离增加而延长。参考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式对野餐位容量进行测算。可见目前的存量已经和日益增长的需求量相去甚远。随着家庭野餐行为的激增,同时给城市公园及其周边场地带来了巨大的停车压力。

4、上海野餐公园及公园野餐空间研究

通过对上海多个公园野餐地调研,深入分析了各个公园野餐地野餐位间距、野餐空间规模以及类型,野餐点园林景观意境等重要因素,从城市居民游憩体验感出发,总结探索未来公园绿地野餐空间发展趋势。

4.1新江湾城公园

新江湾城公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秀路,占地面积约7.35公顷,公园毗邻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园内乔灌木相拥,河水荡漾,竹影斑驳,草木葱郁,整个公园比例尺度相宜,气势恢宏,功能作用和生态效益兼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图3)

新江湾城公园的集中野餐区靠近公园的主入口处,两面临近城市道路政与路和国秀路,主要面对的人群为周边500米范围内居住区居民,野餐点以若干个15m*20m的块状草坪为主体,阵列式种植高大特选香樟作为遮荫树形成树荫草坪,属于开敞的疏林型野餐空间,空间简洁清晰并充满场地活力,野餐基本空间约为0.8公顷,周边心理空间约为0.2公顷,外围心理空间相对较小,空间体验自由灵活。

4.2世博公园

世博公园位于浦东新区世博大道,所处的区域交通便利,总面积约20公顷,是具有生态风景、科教文化、户外观演等功能,未来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黄浦江沿岸的生态地标。

世博公园主要野餐地靠近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与世博轴,是世博公园的起始段,背靠建筑,前景为黄浦江的一段通过型开放草地,属于草坪型野餐空间。两侧由高大的常绿乔木形成屏障,分隔空间,景观空间体验丰富,前景为滨水江景,背景依靠背景林及建筑,形成一定的安全心理范围。(图4)

4.3共青森林公园

共青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杨浦区军工路,是唯一一座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森林公园,全园总占地约130公顷,以森林为主要景观的特色。除观景之外,游人也可在园内骑马、垂钓、烧烤和野餐。(图5)

共青森林公园有多个人气颇高的野餐地,最具特色的野餐空间为水杉林下的空地,水杉间隔数米种植,地被以二月兰、虞美人、木绣球等形成下层特色,草坪野餐空间位于西门附近,属于四周围合,中心开敞的森林结合草坪型野餐空间。

4.4滨江森林公园

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最北端,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郊野森林公园。公园充分尊重现状,保留了原生态的乡土植物和动植物的栖息地,适合享受休闲的乐趣。(图6)

滨江森林公园拥有17公顷的草坪,分布在园区各处。公园南侧大片的集中草坪约8公顷,空间通过高大的乔木与园路进行空间分隔,形成多种风格和特色的中等规模的草坪,如虞美人草坪、无患子草坪、玉兰草坪、樱花草坪以及枫香草坪等多个野餐空间,野趣十足宽敞的草坪是野餐点的绝佳选择。滨江森林公园的多个野餐点基本空间尺度适宜,周围心理空间相对规模较大,增加了野餐体验的舒适度和安全感,且空间序列多元,为各类目标人群提供了相对丰富的空间体验。

5、公园野餐空间设计趋势

5.1野餐位密度降低

随着城市居民对于人居环境体验生理舒适、心理舒适、最佳舒适的感受层次追求的提升,以及卫生防控安全距离的控制要求,未来公园绿地野餐位间距应在现状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均衡考虑舒适与安全两大要素,设置约10-50米的野餐位弹性间距,营造室外低密度集中活动区域。

5.2野餐空间规模增加且类型多元化

上海城市公园野餐空间类型相对丰富,根据空间的开放度,由开敞到私密分别为草坪型野餐地、疏林型野餐地、森林型野餐地以及综合型野餐地,综合型野餐地则是前三种的有机结合。森林型野餐地以林下空间的塑造为主。空间感受较为私密,植物种植间距以形成浓密的树荫为前提。疏林型野餐地以疏林草坪为主要的景观形式,乔木种植间距为10米以上,空间感受相对开放,草坪型野餐地以简洁的草坪空间为主,为全开敞空间。综合型野餐地(私密与开放空间并存)则综合以上两种或多种空间类型,形成多重空间体验。几何形的小场地倾向于设计相对简单的竖向地形,腹地较大的野餐地则可以通过营造丰富的竖向变化为游客提供开合有致的旷奥感受。

面对目前公园野餐位不足的现状,未来的城市公园应设计并预留更多类似野餐活动的弹性空间,并解决好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游人的游憩体验舒适度。近年来随着上海地区逐步启动了郊野公园和开放林地等森林生态休闲基地建设工程,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开放林地、观光游憩果园建设作为破解土地资源紧和生态游憩空间缺乏的重大突破口,充分激发林地资源的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功能,为城乡居民的节假日野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储备,为未来城市人居环境格局優化奠定基础。

5.3野餐意境融合古典文化

为城市居民提供野餐等相应的活动场所同时,空间营造可以结合路径、植物等要素植入园林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追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典型空间。未来城市公园野餐空间最佳营造模式应将感性的意境营造与理性的数据指导相结合,营造更加丰富安全的野餐体验。包括森林型野餐地、疏林型野餐地、草坪型野餐地等单一型的野餐场地应更加注重基本空间以及心里空间等多重空间体验的营造,综合型野餐地则应更加注重整体意境感受的打造。使整个野餐空间的质量综合提升。

6、结语

野餐代表一种现代崇尚慢活的生活方式,也代表着一定的仪式感。每到适合野餐的时节,上海多个人气野餐地都存在人满为患的现象。设计传递美好,因此在未来的公园设计中,景观规划师应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有意识的营造更多的具有多元弹性的野餐空间,与日渐增长的踏春游人容量相匹配,以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雅集的意愿,追求更加开放、包容与创新,并且体现人文与关怀的人居环境,打造人本宜居的美丽国土。使市民随时可以拥有“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美好体验。

参考文献:

1.文征明《惠山茶会图》.https://baike.so.com/doc/1633820-1727180.html

2.刘敬怡.游憩体验空间测度——以户外野餐活动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作者简介:

邵静1986年生,女,上海,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绿化林业中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同济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硕士。

(本文作者单位为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