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对跟骨骨折患者足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1-08-10段锋彦马宏武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窦入路跗骨微创

段锋彦,马宏武

(1.甘肃创伤骨科医院骨科,甘肃兰州 730051;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外科,甘肃兰州 730030)

跟骨骨折多为外力所致,患者临床表现为足跟疼痛、不能站立、行走等,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均造成了一定影响[1]。 以往,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切口复位L型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创伤面积大、易并发感染等问题,致使患者预后不良[2]。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也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且因其具有创伤面积小、 术后易恢复等特点而被患者青睐,但临床上关于该术式的疗效尚有争议。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70 例跟骨骨折患者为对象,旨在探讨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对患者足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0 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行外侧L 形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5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行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的35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22 例,女13 例;年龄23~74 岁,平均(48.51±3.42)岁;体质量 45~83 kg,平均(64.17±3.51)kg;致病原因:高处坠落 18 例,车祸 10例,外力撞击 7 例。 观察组男 20 例,女 15 例;年龄24~73 岁,平均(48.77±3.61)岁;体质量 44~84 kg,平均(64.59±3.74)kg;致病原因:高处坠落 16 例,车祸 9例,外力撞击10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3]中跟骨骨折的诊断标准; 既往无跟部手术治疗史;重要脏器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精神及认知功能正常者。

1.3 方法

两组均于术前行C 型臂X 线机 (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PLX112C)检查,确认跟骨骨折的位置,待患侧肿胀消退后采取手术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患侧大腿近端采用气囊止血带。

对照组行外侧L 形切口内固定手术治疗。在跟骨外踝侧上方4 cm 处作长度为2~3 cm 的纵形切口,至第五跖骨基底处作长度为8~14 cm 的横形切口。剥离骨折端外侧的皮肤、软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距下关节、跟骰关节,于直视状态下使用手法进行骨折复位,应用C 型臂X 线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复位完成后,进行解剖钢板预弯塑形,置入跟骨外侧,并使用螺钉进行固定,清洗伤口后缝合。

观察组行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于外踝尖下第四跖骨基底位置处作长度为4~6 cm 的横型切口,锐性分离皮肤及周边软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并进行清理,直视下撬起关节面内塌陷骨块,恢复关节面平整,采用1 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骨块,在跟骨结节下置入1 枚斯氏针,牵引恢复跟骨高度,在C 型臂X 线机透视辅助下观察跟骨结节关节角和跟骨交叉角的恢复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微型锁定钢板置入跟骨外侧近跟距关节处,并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后,拔除克氏针及斯氏针,缝合切口。

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头孢唑啉(北京太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581,规格:0.5 g)进行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术后每间隔6~8 h 滴注0.5~1 g,术后24 h 后停止使用,并将患肢抬高至与地面成 30°夹角。

1.4 评价指标

(1)于术前及术后3 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4]评定患者的足功能,包括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最大步行距离等9 个维度,百分制,评分越高,表示足功能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取一把10 cm 刻度的游尺, 让患者在游尺上面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等级的刻度,十分制,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2)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创面感染、创面裂开、皮缘坏死等。

1.5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 AOFAS 踝-后足评分、VAS 评分对比

术前, 两组 AOFAS 踝-后足评分、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 AOFAS 踝-后足评分均高于术前,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AOFAS 踝-后足评分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 AOFAS 踝-后足评分、VA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AOFAS 踝-后足评分 VAS 评分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术前术前术后术后34.16±8.74 34.21±7.42 0.026 0.980 65.62±9.17a 78.77±8.74a 6.141<0.001 6.84±1.69 6.79±1.77 0.121 0.904 3.17±1.04a 1.76±0.98a 5.838<0.00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跟骨骨折是临床骨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症多由外力所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跟骨部位具有丰富的血液循环供应, 当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时,会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增加患侧出现功能障碍的风险,甚至会出现残疾,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跟骨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其骨结较多,且担负着支撑人体日常行走、负重等重要功能,因而临床在对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时必须确保治疗质量, 避免对骨折端造成再次损伤,降低愈合畸形的风险。

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方式为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是骨折端愈合耗时周期长且适合骨折程度较轻的患者,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手术是治疗该病症的首选方案[7]。既往,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外侧L 形切口内固定术式,该术式可以在直视状态下对骨折端进行复位操作,因而复位准确度较高,然而该术式因创伤面积大,需对大面积的组织进行剥离,且创面缝合后可能存在缝合边缘张力过高而引发裂开、坏死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面感染、 裂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致使预后不良,影响患者康复[8]。 近年来,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也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且逐渐受到患者青睐,该术式具有创面小、易恢复、对骨折端周边软组织损伤较低等特点, 便于对骨折进行复位与钢板置入、固定等操作[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术前,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AOFAS 踝-后足评分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足功能,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分析该手术后认为其有以下优势:(1) 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不需剥离过多软组织,降低了损伤、感染风险,也易于伤口愈合[10]。 (2)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创面更小,易恢复,进而患者可以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对骨折端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不需要进行牵拉韧带操作,可以有效规避腓肠神经血管交叉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跗骨窦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足功能,减轻其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窦入路跗骨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钢板与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微创术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不同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跗骨窦综合征的MSCT与MRI表现
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体会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40例的疗效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