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联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2021-08-10林楚生许新炜

北方药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类药物溶栓细胞因子

林楚生,许新炜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内三科,广东 揭阳 522000)

作为神经内科常用病,急性脑梗死有着起病突然、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患者常出现肢体无力、眩晕、耳鸣及头痛等症状。现阶段,静脉溶栓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但患者间存在着较大疗效差异,所以如何更好地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1]。有报道指出,将他汀类药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治疗中,可有效稳定甚至逆转粥样硬化斑块[2]。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他汀类药物联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旨在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55例。所有患者均满足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后得以确诊,同时患者与其家属自愿签署加入研究同意书;排除既往有颅内出血者、对他汀类药物有过敏反应者、治疗依从性不佳者、近3个月内出现过颅脑外伤者;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5.76±8.15)岁。参照组:男33例,女22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65.62±8.77)岁。对比两组性别、年龄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到院后均接受吸氧、抗凝、改善微循环、保护脑细胞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参照组给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措施如下:为患者准备0.6~0.9mg/kg的阿替普酶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批准文号S20160054),总剂量≤100mg,在使用时首先对患者静注10%药液,剩余药液在1h内静滴完成。观察组于参照组基础上增加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静脉溶栓前服用1片瑞舒伐他汀钙片(Astrazeneca UK limited,国药准字J20170008,10mg/片),然后于溶栓完成后3d再服用1片;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法与参照组一致。两组患者疗程为3周。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参考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展开评估,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且NIHSS评分降低不低于91%为基本痊愈,患者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且NIHSS评分降低46%~90%为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且NIHSS评分降低18%~45%为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变化、加重甚至死亡,NIHSS降低不足18%或是升高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以基本痊愈、显效、有效者占比之和为准。(2)神经功能指标:治疗前后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BDNF、S100B水平。(3)细胞因子指标:治疗前后通过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脂联素、抵抗素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神经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参照组,而S100B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脂联素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参照组,而抵抗素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体是指大脑血供突然中断而引发的脑组织坏死症状,一般是因脑部血供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是血栓形成,从而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引发,也有部分患者是因气体、液体或是固体等顺着血液循环到达脑动脉或是为大脑进行血液供给的颈部动脉,导致血流量骤降甚至阻断,进而导致其支配区域脑组织发生软化及坏死[3]。目前,早期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此疗法患者受脑梗死面积、发病至到院治疗时间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间疗效差异较大,部分患者预后不理想[4]。因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寻找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临床上有多项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着显著的预防作用,同时还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主要是通过提高肝细胞表层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活性,从而促进LDL的有效清除及降低肝脏对于LDL的合成与储存量;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有效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等一些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因子水平,稳定甚至逆转粥样硬化斑块[5-6]。本研究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治疗,并与单纯早期静脉溶栓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91%较参照组72.73%高;干预后,观察组BDNF、脂联素水平均高于参照组,而S100B、抵抗素水平水平均低于参照组。提示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增加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与细胞因子分泌状态,效果较单纯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更理想。这与储新娟等学者[7]的研究结果趋同。究其原因在于瑞舒伐他汀属于一种新型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不仅可有效刺激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提高脑缺血后血管的再生能力,进而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还有一定抗炎作用,有助于调节机体细胞因子水平[8]。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增加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神经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类药物溶栓细胞因子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