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服务的升级路径探究

2021-08-09夏佳倩金雨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后疫情数字化

夏佳倩 金雨航

摘 要:面对疫情常态化的形势,我国部分文化艺术机构迅速做出调整,通过数字化手段发展线上公共教育服务,这也为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思考。文章以杭州地区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为例,在明确疫情对杭州市文化艺术机构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机构在数字化服务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后疫情;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

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文化艺术机构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底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文化艺术机构造成巨大打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众多文化艺术机构依托数字化手段发展线上服务,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带来的持续影响。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正迅速渗透文化服务各领域,也重新定义了文化艺术机构。目前,面对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浪潮,文化艺术机构该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其服务水平、推动自身建设发展是当下亟须关注的课题。

1 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艺术机构的冲击与影响

1.1 线下展览业务被迫调整,公共教育项目受阻

为响应国家防疫、抗疫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艺术机构大多采取闭馆措施,原有的線下展览和项目也因此被迫取消或延期举办,受其影响,线下展览的数量和创收均受到重大冲击。以浙江省美术馆为例,2019年浙江省美术馆全年展览约在50个以上,目前得以呈现的展览只有30个左右。其中需付费的申请展览在2019年为美术馆创下500万人民币的交易额,而2020年收益预估在100万人民币以下。另外,此类展览申请过程复杂烦琐,无论是延期还是重新提交申请,都需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部分付费展览只能被迫取消。随着闭馆措施的实施,公共文化项目也纷纷中断。比如浙江省美术馆庚子年春节期间推出的“金鼠闹春—庚子迎新版画小品展”被迫按下暂停键。

1.2 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的建设与发展

由于线下活动无法按原计划进行,线上的信息服务则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营,文化艺术机构必须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线上公共服务,这无疑对文化艺术机构的信息服务和网络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的猛烈冲击也令众多从业者们意识到原有的线下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发展线上服务平台乃是大势所趋。因此,文化艺术机构开始调整运营思路并加快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和工作内容开始发生改变,工作重心从线下转到线上,工作内容主要集中于内部网站完善、线上活动策划等。另一方面,机构积极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线上服务平台,如利用AR、VR、5G等新技术升级线上展览,优化用户观展体验。进一步开放数字文化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官网等新媒体平台提供“云展览”服务,积极整合数字文化资源,通过线上直播、线上展览等方式推进公共艺术知识的再生产。

2 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发展路径

2.1 借助VR、AR、3D模型等数字化技术升级线上观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

近年来,众多文化艺术机构紧跟数字化发展浪潮,积极引进VR、AR、3D模型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化的进程。如杭州博物馆在其云平台推出“全景游览”模块,该模块通过VR技术以360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眼前,带给用户沉浸式的体验。如良渚博物院通过5G高速网络开展实时多方位的在线课堂,实现5G技术与良渚文化的深度融合。5G和VR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观展体验,使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身临其境般的观览过程。此外,良渚博物院还利用AR动画技术和3D建模技术为馆藏文物精心制作了视觉全景动画,巧妙地将文物的前世历程以故事化的方式融入动画中,以轻松、鲜活和新颖独特的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

2.2 通过直播平台开展线上微课堂、线上讲座等教育推广活动

近年来,直播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线直播、线上课堂也成为文化艺术机构与公众交流的新方式。如2020年3月,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杭州市内15家文化艺术机构举办了15期线上“第二课堂”微课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在结合各场馆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涵盖历史、科学和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针对广大学子延迟开学的现象,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云教育微课堂”活动,令学生们足不出户也可参加浙江省博物馆的文物社教活动。

此外,众多博物馆还通过线上直播形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如浙江省博物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携手抖音,联合众多博物馆共同利用线上资源参与“在家云游博物馆”云直播活动,通过直播讲解,实时为观众解答问题。浙江省美术馆结合展览特色,在直播平台推出线上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云讲座等活动。

2.3 利用多样化的新媒体渠道拓宽网络在线服务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文化艺术机构积极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开放数字文化平台。众多机构将已有资源通过官网、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展现,包括展览场景、图文资料等多方面内容。同时文化艺术机构还利用平台的展示终端进行互动,加强用户的互动体验。如浙江省博物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利用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推出了150多个线上展览,并通过其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系列浙江省博物馆的展览精品和虚拟陈列。除了数字化展示外,短视频也成为线上展示的常用手段。例如良渚博物院顺应短视频发展热潮,目前已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一系列视频共计42条,点播量高达七万次。其中“良渚小课”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目前已成为良渚博物院文物线上展示与传播常态化的方式。

3 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建设不足与问题

3.1 服务内容以机构为中心,缺乏受众的互动与反馈

文化艺术机构因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展示信息的手段有限。互动不足仍是当前机构数字化服务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线上服务并非简单地将线下展览、线下活动复制粘贴到网上,而是需要对观众互动、视觉呈现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目前的线上服务仍然是以展示为主,形式上多是点击型图文展示搭配背景音乐,缺乏层次性的高端互动体验。大部分观众仅作为“文化接收方”接受信息,无法真正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甚至部分机构仍停留在“有什么提供什么”的服务阶段,还未形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线上服务应充分考虑用户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将实体展品或展览拍照上传至网络。线上服务若长期缺乏与观众的深入互动,那么必将导致观众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参与活动积极性减弱等一系列问题。

3.2 数字服务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文化艺术机构进行数字化服务中针对不同受众细分垂直领域产品欠缺,一般直接面向大众,缺乏针对老年群体、幼儿群体以及专业人士等不同受众的特色产品。当前大多文化艺术机构的服务群体多是年轻一代,尤其线上模式受众更集中于年轻人或中小学生。然而大多机构提供服务时未充分考虑到受众问题,直接提供无差异化服务。进行线上展览时,讲解员通常按特定流程介绍,整个过程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中小学生在接受此类服务时,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难以体会到文化艺术的魅力。此外,无差别的服务模式缺乏对老年群体的关爱与照顾。比如文化艺术机构重新开馆后,实行网上预约制度,老年人由于对新技术接受程度较低,无形中流失了大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机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群体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都存在差异,直接面向大众的服务模式不仅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还会造成潜在用户流失。

3.3 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均衡,对外宣传渠道较少

首先,杭州市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平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公立与私立不平衡状态尤为明显。良渚博物院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博物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借助数字化手段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不仅多次开展网络直播,还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光达美术馆和赛丽美术馆作为私人美术馆,则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积极性较弱。据调查,两家美术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少进行直播或线上展览活动,次数几近为零。

其次,两家美术馆线上平台建设不完善,官网信息、微信公众号等都有待健全。最重要的是两家美术馆对数字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外宣传力度不大。据了解平时参与美术馆线上线下活动的多是附近的居民,处于稍远地区或缺乏信息接收渠道的群众很少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最后,私人文化艺术机构与公立文化艺术机构无论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还是数字化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3.4 数字化发展技术限制,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技术和人才两大要素的支持。但事实上,目前大多文化艺术机构的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受技术水平的限制,用户在观展中频繁发生全景漫游页面卡顿、观展顺序不明、画质模糊等现象。

其次,观看范围的局限性及场景转换有割裂感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观展体验。

最后,除去数字技术,人才也是制约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建设需要具有互联网专业知识背景、文博教育背景、新媒体传播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多数文化艺术机构这部分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文化艺术机构目前线上公共服务团队人员大多都是由原工作人员组成,其数字化运营的知识和能力均不足。加上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工作人员大多为文博专业人才,缺少具有多元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4 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4.1 重点把握技术和内容两方面,提升服务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推动线上服务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夯实数字化基础,把握技术和内容两方面。在技术层面,机构要不断提高VR、AR技术手段,增强体验的全方位性,多从体验者的角度出发,降低设备端的技术障碍。在内容层面,线上展览在保证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此外,文化艺术机构还要坚持创新,深入挖掘场馆的自身魅力,在展览内容中加入独特的元素。目前中小学生已成为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群体,因此机构在开展服务时可多加入问答环节和游戏环节,增强用户的互动体验。

4.2 分众化传播数字化服务,精准对接受众的文化需求

依托数字技术出现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是对以往线下活动的补充性创造,因此在提供服务时需特别关注受众的需求、使用感受和心理变化等。后疫情时代的文化艺术机构应充分运用分众传播理论,提供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要的开放式数字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机构可通过在线问卷、评论留言等方式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面对老年群体,文化艺术机构需要选择更适合老年人的传播媒介,推出更具人性化的服务内容。面对幼儿群体,文化艺术机构则需选择更具通俗性、趣味性的服务方式。同时机构还应做好反馈评估工作,对于受众的观展时长、兴趣记忆点做好记录分析工作,以便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4.3 引进数字化专业复合人才,打造高精尖人才储备团队

人才是保证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后疫情时代的文化艺术机构应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专门的数字化运营服务团队。另外,文化艺术机构应积极组织员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强化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与考核。文化艺术机构也应寻求多方合作,借助专业机构和人才共同探索数字化的更多可能性。比如文化艺术机构可通过院企合作、技术指导、咨询论证等有偿方式引进人才、智力。杭州市高校聚集,拥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资源,人才优势明显。文化艺术机构可根据自身需求与高校展开合作,通过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或实习机会等途径引进专业人才。

4.4 拓宽数字化资源传播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文化艺术机构数字化传播渠道单一,将会导致公众参与程度低、信息获取不及时,因此文化艺术机构应加大对数字文化平台的宣传推广,并将其列为数字化工作重点。文化艺术机构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潜能,利用官方網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使数字文化建设成果能够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为全民共享。同时各文化艺术机构应拓宽数字化传播渠道,加快各平台的协同作用,而不是依赖单一的方式。抖音平台上传的短视频可转载至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上的推文也可上传至官网。只有充分发挥各个传播渠道的优势与特色,才能实现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传播。

猜你喜欢

后疫情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变局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代河北省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思考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