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新泉散文选

2021-08-09李新泉

雨露风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鸡母亲

李新泉

母亲养鸡

大集体时代,农村个体经济受限制,而养鸡却是被允许的,因此家家户户都把养鸡作为一项重要的副业。小时候,我常常看到母亲为养鸡的事而忙碌。

三月初,是孵化小鸡的最佳时段。母亲开始留意抱窝母鸡并储备种蛋。选择母鸡的方法,是在鸡窝里放几个用蛋壳做成的假鸡蛋,若有母鸡卧在上面打盹,逗一下它,会大叫且啄人,这就是合格的母鸡。一旦选中,母亲就会对它的饮食特别优待,别的鸡吃谷,母鸡吃米,喝米汤水,这是为了让它更加壮实,以保持良好体温。种蛋,要大小适中,还必须是新生蛋。孵化一窝鸡崽需要十五至二十个鸡蛋,一个春季,母亲会同时侍弄三到四窝。自家的新鸡蛋不够,就借邻居家的,或用旧鸡蛋跟邻居家交换,母亲觉得以旧换新,人家吃了亏,总是酌情多给一些。孵化鸡窝多用二号陶盆,印象中,母亲所用的陶盆都是用麻绳捆绑固定的破旧陶盆,在里面铺垫上适量的麦秸。春季的麦秸是稀有物件,很难找,母亲会在上年收麦时候特意留下一些储存着,麦秸的保温性比稻草要好。把备好的种蛋放进去,母鸡会主动地扑卧在上面尽“孕妇”之责。母鸡抱窝期间,母亲每天要翻蛋,调整种蛋的方位角度,使其受温均衡。一个星期后,母亲还会把种蛋拿出来,一个一个地对着光亮照看。我曾问母亲这样看的缘由,母亲说,看能不能生出小鸡崽来,不能就取走,避免浪费。二十一天后鸡雏破壳而出,母鸡下窝,带着一群小鸡崽在院前觅食;鸡崽再大一些,就走到院外的青草地上捕虫吃。为避免与别家的鸡崽混淆,母亲把鸡崽涂上颜色,最好看的是粉红色,一群走动的鸡仔就像是一片流淌的花朵。

鸡崽很容易生病。有句俗语:“要想养好鸡,半个土兽医。”意思是养鸡是需要具备一些兽医知识的,母亲没文化,也不懂兽医,她给鸡看病的本领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鸡崽常见病有支气管炎和鸡白痢。治鸡白痢要用一种叫“鸡屎藤”的植物,叶片如柳,开着喇叭一样的小白花,要到村西十多里的山冈上采摘回来,放在开水锅里煮上一顿饭的工夫,成为汤药。给小鸡灌汤药很不容易,母亲别出心裁,用牛皮纸(当时包装化肥用纸)做成小袋子,然后用一根细竹管一头插入纸袋,一头放入小鸡口中,再轻轻捏挤纸袋,汤药就很顺利地进入小鸡肚里,十之八九都能治愈。治疗支气管炎要用蜈蚣、杏仁、大青叶等。蜈蚣要在潮湿的断砖之下碰运气找;杏树我们村没有,要到邻村去打听查看;大青叶只有在荒山野外的杂草丛中去寻觅。

在全村,母亲养鸡成活率是最高的。春天养的鸡崽到秋天就可以下蛋。我们家的鸡蛋大都被母亲提到供销社去卖钱了。我们兄弟姐妹多,自然用钱的地方也多,上学的学费,看病的药费,差不多都要用鸡蛋卖钱来解决。上初中时,我看见同桌有一支红蓝两用的圆珠笔,羡慕极了,回来跟母亲说起。母亲打开鸡笼上的木箱看了看,又在鸡窝里扒拉一阵,说:“再过两天就凑够五十个了,卖了鸡蛋给你买。”母亲买的那支笔一直陪我上完高中。吃鸡蛋的时候也是有的,如逢年过节或特别情况。我十五岁那年扁桃体开刀,一时不能吞咽米饭,母亲用开水冲一碗鸡蛋花,像喂小鸡吃药那样,让我用一根小竹管吸食。那一段,我常做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变成了母亲喂养的一只小鸡。

菜地偶遇

终于退休了,早上和午间都可睡个自然醒。起床之后,站在阳台上东看看西望望,再回坐在沙发上翻翻手机,自由自在,悠哉游哉。还仿照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一副对联:无上课铃声之乱耳,无学生作业之劳形。

然而,这样的感觉只保持了两个月,一种无聊与失落的情绪却渐渐袭上心头,甚至怀念起以前上班的时光来。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休综合症吧。

一天,偶然看到南方一所学校招聘老师的消息,我便去应聘了,且被顺利录用。

这所学校位于城市郊外一座小山旁。一個周末,我到小山脚下闲逛,发现同办公室的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一块坡地上忙碌着,旁边停着一辆小轿车。我好奇地走过去,原来他是在侍弄菜园。菜园里有白菜、韭菜、蕃茄、豇豆等,一畦一畦,红红绿绿,很是养眼。见我过来,他很热情地打招呼,接着兴致盎然地跟我聊起关于菜园的话题。他说这原本是块荒地,是他亲自开垦出来成为这样一个菜园。我说,你工资这么高,还在乎这个小菜园?他说,别小看了这菜园,长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街上是买不到的。他弯身用手托着枝上浅红色的蕃茄说:“这才是蕃茄的正常颜色,还有这韭菜……”

我说难得一个周未,还是应该好好休息一下的。他说,这体力劳动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休息啊。

他让我坐在旁边的一个石墩上等他一会。他提着一只绿色塑料桶往山坡上走去。大概一刻钟时间,他提着一桶水回来,说上面山坡有道细泉,他在上面砌了个池子,一天可以积满两桶的水量,用来浇菜,也用来烧水喝。我看见那水非常清澈,像是一桶晃动的碧玉。他用一个葫芦瓢舀水浇菜。浇完菜,去车上拿来一个电热壶和两只茶杯,把浇菜剩下的水倒入电热壶里,接上一个特制的电源线,插上充电宝烧水。水开了,他泡了两杯茶,递我一杯,让我尝尝这天然泉水茶的味道。我呷了一口,果然有种与寻常茶水不一样的清香。

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着。他说经营这块菜地,他有五大收获。第一,就是刚才说到的绿色食品。第二,锻炼身体。之前他睡眠不好,还有轻度抑郁,现在睡眠已大有改善,心情也好起来了。第三,陶冶性情。把种菜劳动的喜爱,不知不觉地延伸到家务和校务劳动上,得到了老婆和同事的夸奖,这可能就是“习惯成自然”。第四,教育了孩子。他说儿子上高中了,学习还行,却不爱干活。周末他在这里种菜,老婆就借此教育儿子要向爸爸学习,要热爱劳动。现在儿子周末回家,主动把洗碗和拖地的活承包了。第五,真切感受到田园之乐。我们都是教语文的,教陶渊明的田园诗,常会隔靴搔痒无病呻吟。有了这种感受,就能做到情动而辞发,增强教学感染力。

我也谈及退休后那段失落的感受。

最后,这位老师很感慨地说:劳动是一种最具福报的功德。我想了想,觉得这句话还真是无懈可击,很难找到反驳的理由。

清明主祭人

在村里我们是大家族,供曾祖的有二十几家,去世的祖辈父辈都安葬在同一墓地,有二十几座坟茔。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扫墓是全家族的一场盛事。

近几年我因故羁留南方,老家清明祭祖一直缺席。前天忽然接到堂兄瘸哥的电话问我能否赶回去参加祭祖活动——以前从未有人通知过我。我只好排除万难匆匆赶回老家去。

回去才知道瘸哥被推选为今年清明主祭人。与以前不同,他要求家族成员——尤其是上学的孩子尽可能参与祭祀。另一点,祭祀程序增加了一项内容:宣读祭文。虽然古已有之,在农村却很少传承下来。瘸哥只有初中文化,但文笔很好,他写的祭文有式有范。这得益于他的读书喜好,据说四大名著他读了五遍之多。

他的祭文内容大致有三项:一是向先辈陈述国家大好形势,如:抗疫大捷,全部脱贫等;二是汇报这一年家族中发生的喜事,如:哪家勤劳致富盖新房,哪家孩子品学兼优考上大学等;三是感恩先祖们对于后辈的生养护佑之恩,祝祷他们仙灵安息。

祭祀活动后是聚餐,以前聚餐大家只喝饮料,从不喝酒,因家族遗传,稍微抿一口就心跳加速满脸红涨。今年瘸哥却特意拿出一瓶二锅头来,要求每人必须喝一小口。片刻之后,席上张张面孔都像涂抹了朱砂印泥。这个时候瘸哥开始讲话,他说:“大家互相看看吧,都是清一色的关公脸,这说明了啥?说明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可是这两年我们这个大家庭却出现了不团结现象,今天趁此祭祖节,凡有过结的双方彼此吐吐衷肠,化解恩怨吧。这也是先辈们希望看到的。”话讲完,平时闹别扭的族人们踌躇了一下,便互相敬起酒来。

接着瘸哥又说:“我们是村里大家族,如果以强凌弱,与黑社会有啥区别?族谱上记载,我们的曾祖当族长时,很注重敦亲睦邻,赢得全村人拥戴,被公推为里正,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说到这儿,瘸哥停了一下,朝两个年轻人看了一眼,“在这方面有人就做的不好,欺负外姓人,希望反躬自省……”那两个年轻人知道瘸哥是在批评自己,顿时面露羞愧之色。

不得不说,瘸哥的主祭方式有品位,有格局,既表达了对先祖们的缅怀和敬意,又进行了家族传统美德教育。

瘸哥,顾名思义是个瘸子,那是为一位先辈抬棺造成的。当时正值下雨,路面湿滑,一位堂弟与瘸哥抬棺走在前面,那堂弟脚下一滑,身子一晃,棺材突然倾斜撞向堂弟,瘸哥本能地用左腿抵住棺材前端,保护了堂弟,却导致他膝盖骨碎裂,成为终身残疾。

村上人都说,瘸哥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的情怀与德行却是完美无缺的。

早春的音韵

在四季分明的地域,春天姹紫嫣红,夏天绿意盎然,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瘦山寒。可是新年后的早春二月,满眼看到的却依然是冷清萧条的冬景,欣赏不到所期盼的艳丽春色。我们甚至怀疑这万年历上的节点,是否发生了错讹。

其实,只要转换感知的角度,譬如:倾听,那么我们就会通过某些独特的声音,感受到春天已然来临。

平常时候,汤汤河水悠然东去,平静无声;而现在,当你行走于河流的岸边,会有噼里啪啦的脆响敲击耳鼓,望去,原是河面冰层断裂声与冰块撞击声的合奏。这种声响,是冬日的尾声,却是春日的序曲。

午后,当你喝完一杯驱寒的热茶,迷迷瞪瞪地半躺在床头要午休时,头顶一阵唧唧啾啾的鸣叫,清丽而婉转。抬头看时,原是栋梁间一对可爱的小燕子正在耳鬓厮磨地交流,它们应该是商量着怎样利用湿润的春泥和柔软的枯草,建造一座温馨的爱巢吧。

经过一个漫长的少雨的冬季,天干物燥,尤其是北方的麦地,像婴儿咧着一张张饥渴的嘴巴,等待着甘霖的哺育。但寒风依然生猛,太阳依旧苍白。晚上带着失落与期盼进入沉沉的梦乡。忽有隆隆的鼓点穿窗而来,是社戏,是舞狮?既而又是一阵噼噼啪啪的掌声,持续不断。随着一声高亢的雄鸡的啼鸣,一梦醒来,才明白,哪里是什么鼓点,那是春雷的呐喊;哪里是什么掌声,那是春雨的足音。

唧唧——唧唧——节奏明快,像蟋蟀的轻吟,像油蛉的低唱。寻声望去,一位农夫正挑着两筐污黑的淤泥,从村口走向空寂的田野。“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他要在春播之前,把肥沃的塘泥掺合到田地里以助墒情,来铺垫秋日的丰收。他肩膀上的扁担像一根硕大的琴弦,有节律地上下颤动,弹奏出悦耳动听的天籁。

“开门红呀咯红四方,好运道紧握在你的手上……”这是正月“破五”,街道上的店铺要开张营业了,店主特意挑选这首喜庆欢快的乐调,来渲染新的一年生意红火的愿景。

朋友,听了以上种种富于韵味的声音,你还会有春色来迟的怅然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赞美早春的诗句。在他看来,早春之美,是无与伦比的,她美在含蓄,美在孕育,美在希望。让我们用心聆听早春所独有的音韵吧,欣赏她不同凡响的音符魅力,憧憬她所兆示的精彩绚烂的未来。

寒衣节的缅怀

又到寒衣节,故乡的兄弟,发来在先父坟前上香、烧纸、送寒衣的图片。这些图片,让我思绪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家乡,回到父亲生前的时光。

从小到大,在我印象中,父亲从未穿过干净整洁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是灰头土面、泥渍粘身的形象。

春播时,育种插秧,多是在水田中弯腰劳作。父亲身上总是泥点斑斑,吃饭时他只用抹布沾水擦擦了事。母亲有时拿衣服让他换下,他说:“庄稼人土里刨食,那有不粘泥的。”

夏季的农活主要是锄地,手持秧耙或锄头站在田禾或地秧中间,前后左右小心谨慎地给庄稼松土除草。这个季节,父亲身上以腰部为界泾渭分明,上衣相对干净,下面的裤腿像是被浸染了青灰色的颜料一样,那是禾叶与泥浆联手而成的“杰作”。

秋收时节,割谷,碾场,扬场,夜以继日。特别是扬场,借着风势,用木掀撮取谷粒向空中抛撒,顿时呈现“硝烟弥漫”的景观。这个时候,父亲身上少了泥渍,代之以零星的谷粒和满身的尘灰。从谷场回来走到家门口时,父亲会脱掉外衣,用力抖一抖,挂在屋墻上,吃罢饭又套在身上忙活去。自然,那落地的谷粒,就成了小鸡们的美食。

冬天,是农人相对清闲的时期,但父亲闲不住。他要么在田埂上砍蒿拾柴,要么给房前屋后的树木剪枝打杈,既为储备冬日的烧材,又为树木来年更好地生长。这段时光,父亲身上常会有枯叶和木屑点缀。

父亲一生与泥土为伴,以庄稼为友,为家庭为子女做了终生的马牛。我凝视着图片,默默祝祷:愿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劳碌,能够穿上干净整洁的华裳,享受安闲自在的生活。

个体有归属,人生更美好

流水有了河道的归属,它才能左右逢源一泻千里;树木有了大地的归属,它才能根深蒂固,叶茂枝繁;群星有了夜空的归属,它才能熠熠生辉,各成亮点。个人,有了群体的归属,才能心有所依,充满自信,从容谱写壮丽辉煌的人生诗篇。

个人,离不开家庭的归属。作家冰心说:“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孩子生活在和谐的家庭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妻子有了丈夫的关怀,她才能把女性的柔情演绎为温馨的人生港湾;丈夫有了妻子的鼓励,才会有打拼事业的动力源泉。归属家庭,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生活的幸福,进而促进成长,激发热情,助力成功。

个人,离不开集体的归属。英国诗人多恩有句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意思是人总会与社会与集体发生互动和关联。学生融入班集体,才能摆脱孤独,与同学互相帮助,切磋交流。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员工有了单位的接纳,才可与同事精诚合作,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离不开背后科研团队的辅佐;邓亚萍奥运夺冠,离不开乒坛将士的支持。

个人,离不开国家的归属。“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他也不属于人类”,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这句话,强调了国家对于每一位个体公民的重要意义。个人、家庭、集体,说到底都归属于国家,没有国何以为家,没有家何以有个体!上世纪前半期,日寇铁蹄践踏我东北三省,万千同胞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哀歌让人闻之落泪,肝肠寸断。“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的豪言壮语,他告诉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扬眉吐气;有了强大的国家,我们充满自信,安居乐业;有了强大的国家,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伟大复兴又渗透着我们每一位参与者的心血与汗水,因而我们个体的生命与精神便与华夏民族相伴始终,永垂不朽,百代流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儿归属于大海,它才能游弋自如,冲浪击水;鸟儿归属于天空,它才能展翅飞翔,翱游云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秉持崇高而深厚的家国情怀,丰盈心灵,升華自我,成就壮美人生!

猜你喜欢

小鸡母亲
母亲的债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小鸡不见啦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