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解诗在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2021-08-09王怀章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

王怀章

内容摘要:中国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鉴赏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快的抓住关键进行解读鉴赏,我觉得“以诗解诗”是一个较好的方法,用已经学习过的、较为熟悉的诗歌作为对比解读的参照物,寻找诗歌之间的有相似性的地方进行比较对比,就可以见出异同,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

关键词:以诗解诗 中国古典诗词 对比阅读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最精华的作品,是文学艺术中最为珍贵的艺术。在中国,读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从牙牙学语时,家长们就会将最为易读易记的诗词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背诵。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虽然,对于诗歌接触较早,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诸如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等原因,这种小时候的诗词教育的延续性并没有跟上。所以,小时候耳熟能详的一些诗歌可能会深入人心,但随着教育的深入,在进入中学阶段,真正能够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曲的情况并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曲的鉴赏却成了学生学习语文时最大的难题。鉴于此,我想何不利用未入学或上小学时背诵的那些熟悉的诗歌来对比鉴赏新的诗词曲。因此,“以诗解诗”其实何尝不是一种相对较易把握的解诗技巧呢?循着这一思路,我对以诗解诗,对比鉴赏的方法做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对学生一点启发。

“以诗解诗”就是用已学诗歌来解读未学的诗歌,当然,已学的诗歌与未学诗歌之间要有契合点,即二者之间有可以对比阅读的基础,参照已学诗歌具体内容,手法技巧,意象意境,思想情感等方面,通过对比鉴赏达到对未学诗歌的鉴赏。

一.“以诗解诗”,唤醒已学知识,为鉴赏未学新诗厘清方向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对于诗歌的题材、艺术手法等都有一定的接触,在遇到有相似内容的未学诗歌时,可以将从小学到初中所学诗歌进行对比,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题材、手法、意象、典故等知识。在解读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诗题、作者、诗中的意象等确定诗歌的题材范围,从题材进而联想到相关题材诗歌在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意境营造、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征,大体上可以框定诗歌鉴赏的角度和范围等。

如以物为主的诗歌标题和诗歌中有描写物的特点的诗歌一般为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要具体描摹物的特点,可能描写物的某一细微的特点,可能描写物的整体风貌,可能是对物的外部特点进行描写,也可能是对物的内在品质的进行刻画。然后由咏物诗的这些特点,自然可以想到咏物诗所写内容,所抒情感,所用手法等。咏物诗一般通过对物的描写,或表达对某物的喜好,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由物及人,表达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赞美或厌恶。同时,也可以欣赏咏物诗在描写物的特点时所用的正面或侧面的描写。

下面我们以郑谷的《海棠》一诗为例来具体分析。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標题《海棠》是一种花,典型的一物,点明了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根据咏物诗的相关内容可以大概想到诗歌会写到的内容,顺着咏物诗的欣赏方向去解读诗歌即可。首先,直接找出诗中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海棠特点的诗句,分析诗中写了“海棠”的那些特点?运用了哪些手法?通过读诗发现,诗歌八句,四联,颔联“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是直接描写的诗句,其余三联六句都为侧面烘托之笔。颔联两句直接写出了海棠的两个特点:一是经雨之后清新秀丽,二是欲开之时的妩媚娇娆。这两个特点足以引起人们对海棠美的联想,其喜爱怜惜之情已尽显。但诗人更从侧面对其进行了烘托。一是海棠之美令诗人为其美所陶醉,饮酒赋诗以歌之,即“携觞与赋诗”。二是连美女莫愁因海棠之美而懒于梳妆,“莫愁粉黛临窗懒”。三是丹青妙笔的画家也难以运笔画出它的美来。四是“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诗人陶醉于海棠之美,早晚都来欣赏,但就是不能和海棠在一起,于是仿佛羡慕蝴蝶可以与海棠形影不离,从而表达了海棠的美是看不够,欣赏不尽的。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之情之深之浓之重可见一斑。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把海棠之美描写得尽善尽美,引人遐想,回味无穷,感情表达的自然而然。

同样,其他题材的诗歌赏析亦是如此,手法的运用亦可联想对比。在平时的诗歌赏析中要善用联想,用已知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诗解诗”,对比阅读,提升对新的诗歌的认识

在学习解读新的陌生的诗歌时,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的具体诗句进行对照解读,在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深刻,通过对比阅读,对新的诗歌的理解就更为容易。

和中斋韵 (宋)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挽首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洪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在解读文天祥的《和中斋韵》中,其中前四句“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挽首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中连用诸葛亮陨落五丈原、昭君出塞、望帝啼血三个典故,如果能将已学知识中三个典故的内容和意义理解透彻的话,这里就不难理解了。首句用诸葛亮陨落五丈原的典故,交代自己的处境,诸葛武侯可谓是蜀国的定海神针,他的陨落就意味着蜀国的破灭,局势令人唏嘘,诗人感觉自己此时的处境和当时诸葛亮是何等的相像,失落失望痛苦之情不言而喻。“挽首北去明妃泪”用了昭君出塞的典故,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写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出塞有对家乡亲人的不舍,有对远嫁匈奴的不情愿,更有无能为力的不甘心。此时诗人被俘北上,内心的情感可能比昭君有过之而无不及。战争失利,国家面临破灭的危险,人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自己却又被俘,无力反抗,无能无力,这种处境,这里的不甘心,不愿意,无可奈何是谁都无法感知的。“啼血南飞望帝魂。”句容易让人想到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所表达的亡国之悲不言自明。

在解读唐代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中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时,可以联想到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用已知知识很容易看出诗中所要表达的物是人非之感;理解唐代诗人温庭筠《苏武庙》中的“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时,也可以联想到《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诗都写的是祠堂庙宇,都是环境描写,二者相似之处非常明显,“高树两茫然”“柏森森”都写出了祠堂庙宇处在高大苍翠的树木掩映之下,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自然而出,不由让人对诗中主人公产生仰慕之情。在解读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中的“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时,可联想到宋代诗人林和靖的《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和断魂”都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写禽鸟被花的美艳所吸引,其实是用侧面烘托花之美。运用已学诗句解读新的陌生的诗歌,常常会令人茅塞顿开,困难往往会迎刃而解。

三.“以詩解诗”,开阔视野,积累诗歌鉴赏的知识与方法

以诗解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加强积累,开阔视野,积累诗歌鉴赏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诗歌解读鉴赏能力。当读诗解诗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解读诗歌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正如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解读诗歌的过程中,通过对比阅读,以诗解诗,做好知识的梳理与整合,积累一定量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技巧,比如对于同类型的诗歌可以进行整理,形成诗歌解读系统,最后达成共识。如对咏史怀古诗来讲,往往有一种借助一些自然事物来表达世事无常,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情感。做好知识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识链条,可以组成意象群。如李白的《苏台览古》《越中览古》,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中的“明月”意象,年年望相似的明月,见证了过去,也见证着未来,更映照着现在;当时宫女如花的越王宫殿里,如今只有鹧鸪鸟飞来飞去;曾今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的王谢家中的燕子,如今却变成了寻常百姓的住所,世事无常,物是人非都在这些自然的物象上体现出来。“明月”“鹧鸪”“燕子”这些意象的意义和作用自然就深入学生的心理并形成固定的意义被理解和运用。同样如用典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抒情方式的赏析思路和方法,可以通过以诗解诗的对比解读方法进行鉴赏,并提炼形成知识系统,在鉴赏中可以借鉴使用。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精品,但在赏析解读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所做的探究,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要真正做到读懂会鉴赏,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还很多,可以多思考多探究。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对比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课例研究》,课题立项号为GS[2019]GHB186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合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