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庄规划中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以临沂市书院社区为例

2021-08-09高琨于善初李倩肖庆锋张一鸣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土书院整治

高琨,于善初,李倩,肖庆锋,张一鸣

(1.山东建筑大学 基建处,山东 济南 250101;2.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3.济南市市政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31)

0 引言

自然资源部的组建开启了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新时代[1-4],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工作步入正轨[5]。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则是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导下所开展的一系列国土空间结构调整工作[6],改变以往针对单一要素进行整治与修复的传统方式,通过全域国土空间优化推动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发展[7-9]。以往的粗放式发展间接导致了国土空间的破碎化,切断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有机联系,制约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当前,国土空间正面临经济新常态变化、新型城镇化转型以及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社会性挑战[10-13],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时期,必须进行整体空间上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12,14-15]。国土空间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应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相互影响规律统筹考虑,由过去简单的线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转变,由传统单一要素局部整治修复向以多要素为基础的整体保护修复工作模式转化[16-17]。

住建部门主导的传统村庄规划注重村庄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与居住环境整治,往往缺乏全域统筹的整体概念;国土部门则较少涉及局部村域层面的规划安排,倾向于对一定时期单一要素的整治和修复,缺乏系统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核心价值,要求突破以往只针对单一对象外科手术式整治与修复的局限,将自然和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耦合关联,进行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整体保护,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18-19]。因此,有必要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新时期在村域层面落实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规划实践经验,以充实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村庄规划的研究深度。文章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技术框架,以“田水路林村”的土地综合治理思路优化乡村生产与生活空间布局,将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强化农村生态本底作为根本目标,结合国土空间问题诊断需求引入多种空间分析手段作为技术支撑,为新时期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规划思路与技术参考。

1 规划区概况

书院社区位于临沂市莒南县洙边镇,全域总面积1 355 hm2,户籍人口5 161人,包括刘家野疃、西书院、中书院、东书院和葛家山5个村;省道242贯穿南北并分别连接莒南县城与洙边镇驻地,北距县城8 km、南距镇驻地3 km,岚曹高速东西向切社区南缘而过,西书院南部有高速出入口与省道242相连;书院水库和寨山水库分别位于规划范围东南和西南两侧,洙溪河自北向南纵穿规划区,中部与南部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如图1所示)。文章所用地图的审图号为鲁SG(2021)016号。

图1 书院社区现状图

规划区整体为东西高、中间低的丘陵地势,林地资源有限,存在水土流失风险;传统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等,而经济作物主要为茶和板栗;受其地形影响,存在着耕作不便、灌溉保证率低等问题,农业规模化种植受限;村庄空心化程度、宅基地闲置和废弃率较高,用于发展养殖业的设施农用地布局散乱;以往发展中山、水、林地空间未得到充分重视,空间系统性不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中将书院社区确定为集聚提升类村庄,村庄规划中定位为“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全面支撑农业生产和生活、系统优化乡村生态环境,重点规划研究了对村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2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

针对书院社区全域所涉及的各类国土空间要素,以优化农业和生态空间、提高空间品质和效率为目标,基于“田水路林村”的要素归类,分别梳理国土综合整治的技术框架;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要求。通过以上两条主线的交叉融合,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完善的村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考虑村庄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本底为根本出发点,分类形成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库,指导规划实施。

图2 村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

2.1 国土综合整治规划

基于对书院社区现状问题的分析,以田、水、路、林、村5要素为主线,通过分类梳理、系统归纳,从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田碎片化整治、建设用地与设施农用地复垦、农用地灌排结构调整、乡村路网优化等5个方面分析村域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布局。

2.1.1 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通过农业生产适宜性分析,优化调整了研究范围内小麦、玉米、花生、茶园、板栗等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

(1)地形影响

研究区域属鲁东南丘陵区,整体呈东西高、中间低态势,如图3(a)所示。西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靠近寨山水库,水资源丰富,其地势较高处适宜种植果树、苗木,低缓地区适宜粮油、蔬菜等作物种植;中部为河谷平缓地带,适宜粮食、蔬菜种植;南部书院水库沿岸地势较高,适宜林果种植;东部地形起伏较大、总体地势较低,适宜林果与粮蔬的混合种植。

(2)光照影响

结合地形进行太阳辐射分析,如图3(b)所示,研究区域西北部太阳辐射累积量较低、中部较高、南部适中,书院水库因水面开敞辐射累积量最高。当地有茶树种植传统,茶树喜光耐阴,适于漫射光下生长,光照不能太强亦不能太弱,南部为书院水库与寨山水库,空气湿度大、水量充沛、漫射光强,更适宜茶树的生长。

(3)水文影响

利用地形进行区域汇水量分析,如图3(c)所示,对于潜在径流量较大区域,适当考虑修建(或修复)沟渠,以利于灌溉与排涝;径流汇集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种植对水量需求相对较大的作物或林果。

图3 农业生产影响分析图

(4)气候影响

根据地形高程构建三维模型进行局域微气候分析(如图4所示)。书院社区常年盛行东南风,丘陵南侧受风面积较大,适宜花粉传播,有利于板栗种植;书院水库、寨山水库沿岸水面开阔集中、水量充沛,易形成局部小气候微循环,增加空气湿度,适宜茶树的生长。

图4 微气候分析示意图

综上,结合地形、光照、水文、微气候等要素的农业生产适宜性分析结果,优化调整农用地结构现状。其调整方案如下:

(1)增加沟渠、农村道路用地,减少设施农用地;

(2)书院水库南侧及寨山水库北侧增加茶园种植用地;

(3)洙溪河沿岸增加耕地;

(4)西南部丘陵地带迎风面增加部分园地,用于板栗种植;

(5)南侧桑树种植区范围内,将部分设施农用地复垦为其他园地;

(6)沿河岸、道路两侧增加部分林地。

2.1.2 农田碎片化整治

农田碎片化整治的目的是将空间上布局分散的小地块转变为大的片块,使之有利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便于开展土地流转,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更加高产、高效。根据对研究范围内第三次国土调查地类数据的分析,识别其中的琐碎地块,结合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将其进行地类变更并整合至临近大地块农田中,增加耕地连片度。在书院社区村庄规划项目实践中,农田碎片化整治的地类变更方式主要包括碎片林地转耕地、碎片园地转耕地、碎片园地转林地、碎片林地转园地等(如图5所示),并进一步提出了连片整治农田的治理措施(见表1)。

表1 农田碎片化治理措施表

图5 农田碎片化整治地块分布图

2.1.3 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复垦

土地复垦项目分布如图6所示。对设施农用地经营情况进行调研(重点了解村民关于养殖业的发展设想),优先复垦距离村庄和水源较近且已废弃的设施农用地;对于闲置、废弃村庄宅基地,根据村民接受程度安排复垦时序。安置区的选择应考虑与已建安置区集中连片,避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安排好拆迁时序。

图6 土地复垦项目分布图

(1)建设用地复垦

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根据研究范围内各村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时间节点的复垦方案。对于整理后的土地,按照宜耕则耕的原则,优先复垦为耕地,根据建筑特色及资金投入强度决定修缮或拆除村内部的空闲宅基地;利用村庄内部腾出的宅基地空间,将村庄外围零散住户向内部进行“见缝插针”式搬迁改造。复垦废弃采矿用地,结合周边地形与地类空间分布将其复垦为坑塘水面、旱地、林地、果园等;系统评估了废弃农村道路,分析其保留价值与必要性,对于无需保留的废弃道路进行复垦,转化为耕地并整合至临近地块中。

(2)设施农用地复垦

对零散分布的养殖用设施农用地实施搬迁改造,确保耕地集中连片化布局,建立生态休闲牧场,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对设施农用地退出后不再从事养殖的农户采取货币补偿措施,集中安置异地选址继续养殖的农户。

2.1.4 农用地灌排结构调整

研究区域地表水丰富,但具备一定规模的灌溉水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既有沟渠较少、坑塘储水量有限、田间灌溉设施紧缺的情况下,远离水源的地区灌溉压力较大,干旱期易造成作物减产;由于排涝设施不健全,部分低洼地雨季时易积水形成内涝,农业生产受自然降水影响较大。故应结合自然地理条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水资源充沛地区以蔬菜、小麦种植为主,同时依据水文分析结果调整、增加农业灌溉设施用地,修缮现有灌溉设施,多管齐下优化灌排结构,灌排分区与主要灌排工程布局如图7所示。

图7 灌排分区与主要灌排工程布局图

采用分区方式制定不同的灌排方案(见表2),重点对现状沟渠、坑塘进行整治,兼顾蓄水灌溉与排涝。根据地形及作物灌溉用水量需求分区制定不同的灌排措施,推广节水农业,改变以往漫灌的用水方式,用地布局上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茶园、果园等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对于平坦及低洼地带采用坑塘集水加沟渠排水方式,结合喷灌、滴灌等措施合理解决灌溉与排水需求;对于距离水源较远的片区通过改造现有坑塘、自备提水设备的方式进行灌排。

表2 灌排分区与灌排方式表

2.1.5 乡村路网优化

道路通达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现有的农村道路路面较窄、标准不高、空间分布不均,大多为土质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雨季易受冲刷且存在较多断头路,不利于农业生产和机械化耕作。在充分考虑民众行路习惯、尊重原有路网布局结构的前提下,对现有农村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减少断头路,对可达性较差的耕作地块增加部分农村道路,缩短耕作所需行路时间,其核心原则是以现有村域骨干道路为依托,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道路服务网络体系,在充分考虑耕作地块合理形状与规模的前提下,提升农村道路的覆盖水平与服务能力,重点保障农业规模化种植区域的道路服务水平。优化后的农村道路建设工程空间分布如图8所示。

图8 农村道路建设工程空间分布图

2.2 生态修复规划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需要从系统和全局角度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统筹考虑、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2.2.1 山体保护

(1)水土保持林布局

将地形平面与剖面曲率进行叠加运算,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地类空间分布,考虑不同地类的径流系数,形成水土流失风险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范围内中部及北部水土流失风险较低,西部及书院水库周边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对于中部和北部坡度较缓、水土流失风险较低的区域,采取合理的整地措施并配套相应的地形改造工程和小型径流水资源蓄积工程;对于研究范围西部和水库周边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实施局部整地工程,进行林地保育,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图9 水土流失风险分析图

整地工程可采取带状和块状的整地方式,其中带状整地包括水平带状、水平阶、反坡梯田等,主要针对坡耕地改造;而块状整地包括穴状、块状和鱼鳞坑,主要针对的是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

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水土保持林树种主要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等为主,经济树种主要结合当地林果种植传统以核桃(Carya cathayensis)、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茶树(Camellia sinensis)等为主。

(2)破损山体修复

西南部的山体为废弃采石场,经过长期露天开采,被破坏了原有地貌,造成地表凹陷、基岩裸露、植被退化,严重影响了周边生态环境。针对破损山体,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修复,对于立地条件好、坡度较缓的区域,通过土地平整、人工覆土等措施优先恢复为耕地;对于立地条件差、坡度陡的区域,通过地灾处理、削坡降载、基质改良、山体复绿等措施进行适地适林(果)种植,破损山体修复措施见表3。

表3 破损山体修复措施表

2.2.2 水系治理

水系治理规划如图10所示。部分河段堤岸存在明显的受侵蚀现象,上游泥沙的长期输入也直接导致了局部河段的淤积。通过对研究范围内的水系及其岸线的综合评价,在考虑规划岸线功能的前提下明确其整治类型及修复措施(见表4)。

表4 河道整治类型与修复措施表

图10 水系治理规划图

(1)垃圾清理

对部分河段进行垃圾清理,严禁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对河内水生植物进行季节性收割,对季节性落叶和水面漂浮植物进行清理。

(2)清淤疏浚

洙溪河部分河段淤积较为严重,对其进行河道清淤与疏通。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合理确定疏浚范围和深度,不宜将污泥全部清除,以免将大量的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同时清除而破坏现有生物链系统。

(3)岸线修复

河流常水位以下采用生态袋、块石、松木桩等材料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木桩、石笼等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也能够较好的保护坡脚、提高河岸的抗冲刷能力,同时生态袋、木桩、石笼等材料之间的缝隙也可以为鱼、虾等底栖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繁衍、栖息场所。结合岸线改造合理布设生态缓冲带、下凹式绿地、小微湿地等,建立入河前最后一道防线,消减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入河。

2.2.3 林网布局

主要造林模式有纯林、乔-乔混交和乔-灌混交等,乔木树种主要有旱柳(Salix matsudana)、侧柏、刺槐、白榆(Celtis pumil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楝(Melia azedarach)、泡桐(Paulownia duclouxii)等;灌木树种主要有固氮树种如紫穗槐、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道路绿化树种如柠条、荆条(Vitex negundo)、小叶黄杨(Buxus sinica)、龙柏(Juniperus chinensis)等。在农田四周布设防护林,构建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农田综合防护体系,达到降低风速、阻滞风沙、涵养水源及改善生态小气候的目的。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道路、河流、沟渠为骨架营造林带,形成方田林网。主林带一般为南北走向,由3~5行组成,其宽度为10~16 m;副林带为东西走向,由2~3行组成,其宽度为7~10 m,与主林带方向垂直。林带一般以透风结构为主,其疏透度为0.4~0.5,而林网面积在12~18 hm2之间。

开展“四旁”(路旁、水旁、村旁、宅旁)绿化并推进庭院绿化,建设路河沿线风景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边护村林等,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形成“林房相依、花鸟相融”的大绿化格局。

2.2.4 农田整治

改善现有路况差、路面窄的田间道,按照现有路网结构完善对外、对内交通系统,提高道路通达度和建设标准,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高灌渠灌溉水利用率,恢复废弃渠道,完善排涝设施;对旱地田块较大的区域实施表土覆盖,提高耕地等级。最终形成路渠交织成网的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格局,确保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临沟、临路,逐步将耕地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

2.2.5 湖库保护

书院水库和寨山水库地势较低,周边大规模的农业种植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并随雨水径流汇入水库造成水源污染。根据生态学原理设置了生态缓冲带(如图11所示),形成乔灌草复合系统,并结合下凹式绿地等技术措施构建入库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以达到降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此外,在洙溪河入书院水库河段进行生态湿地建设(如图12所示),对上游河道输入水体水质进行初始净化,也可为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图11 生态缓冲带示意图

图12 水库保护工程布局图

3 结语

基于新一轮村庄规划的编制任务要求,在临沂市书院社区村庄规划实践中将传统“田水路林村”的土地整治模式与新时期“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融为一体,以要素为主线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全方位优化村域国土空间。将提升农业和生态空间作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增补了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内容,在原有规划编制框架基础上丰富了村域层面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规划要点。同时引入太阳辐射分析、水文分析、微气候分析、灌排能力分析、水土流失风险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手段作为技术支撑,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以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模式,为即将全面开展的村庄规划提供技术参考和思路借鉴。

猜你喜欢

国土书院整治
启东市南阳镇唱好专项整治“三部曲”
探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朵云书院黄岩店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福州市3年整治415个老旧小区 2020年计划再整治60个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