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1-08-07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浅表肠套叠包块

丛 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怀柔妇幼保健院功能科 北京 101400)

肠套叠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且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的疾病,以小儿为主要发病人群,如未及时采取有效干预,很可能会引发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1]。以往临床通过X线扫描来诊断小儿肠套叠,但这种检查方式会给患儿带来一定损伤,使患儿和家属难以接受。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超声诊断方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因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可重复性以及无创性等优势成为许多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且备受医患关注[2]。而超声诊断也分多种模式,不同的模式下作出的诊断也会有所不同,对此,本文旨在对比腹部超声和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小儿肠套叠的患儿90例为对象进行分组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小儿肠套叠的患儿90例为对象,将本组研究对象分腹部组与联合组,每组45例,其中,腹部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21例;年龄介于1~9岁,平均年龄(4.12±0.56)岁;发病到入院时长1~28 h,平均时长(11.02±1.52)h。联合组男患儿23例,女患儿22例;年龄介于1~8岁,平均年龄(3.78±0.48)岁;发病到入院时长1~27 h,平均时长(10.64±1.49)h。所有患儿家属对该研究均知情同意,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接受治疗之前,腹部组患儿给予单纯的腹部超声检查,选择东芝Aplio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查前取患儿仰卧位,将探头频率设为3.5 Hz,在患儿腹部均匀涂抹耦合剂后,全面扫查其腹部,若见“同心圆”特征,则可判断为肠套叠。

联合组患儿在参考组基础上联合浅表超声检查,将探头频率设为7.5 Hz,扫查腹部发现有包块时,需进行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扫查,分别测量最大经线和内外直径,仔细观察患儿包块所处的位置、边界情况、形态大小以及内部回声等情况,同时判断其周围是否有淋巴结增大情况和内部有无出现血流、临近的肠管有无出现扩张以及腹腔内是否有积液存在等。接着更换患儿的体位,分别取左右侧卧位进行进一步的探查,以便于对包块有无发生变化加以及时观察。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超声检查时间;(2)记录两组因诊断所引发的纠纷事件;(3)统计超声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漏诊率及误诊率;(4)分析病理类型;(5)调查两组患儿家属对诊断的满意度:评价标准为在治疗结束后,患儿出院前一天或者当天向患儿家属发放调查问卷,以匿名形式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其中,非常满意为80分以上,基本满意为60~80分,不满意为60分以下,总满意度是非常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所获取的数据资料都录入SPSS 22.0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率(%)用χ2检验,结果对比以P<0.05代表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诊断的符合率

本组所有患儿经过手术病理后均确诊为小儿肠套叠,对腹部组和联合组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分析,发现联合组确诊率显著较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诊断的符合率[n(%)]

2.2 患儿的病理类型分析

在本组90例肠套叠患儿中,有12例(13.33%)患儿为结肠型肠套叠,腹部组5例,联合组7例;有20例(22.22%)患儿为小肠型肠套叠,腹部组11例,联合组9例;有19例(21.11%)患儿为回结型肠套叠,腹部组8例,联合组11例;有39例(43.33%)患儿为回盲型肠套叠,腹部组18例,联合组21例。其中,腹部组结肠型肠套叠漏诊2例,小肠型肠套叠漏诊1例,回结型肠套叠漏诊3例;1例回结型肠套叠误诊为回盲型肠套叠,1例结肠型肠套叠误诊为小肠型肠套叠。而联合组除1例回盲型肠套叠漏诊外,其余均能准确诊断。

2.3 超声检查的结果分析

联合组45例采取腹部超声检查,发现有37例为肠套叠,其中,检查显示患儿肚脐上方有肿块情况4例,左侧腹部有肿块2例,右侧腹部有肿块31例;另有28例患儿超声声像图显示包块内和包块周边有少许肿大淋巴结回声,4例患儿为肠道扩张,5例患儿腹腔中有少量积液。

2.4 超声检查时间和纠纷事件发生率

联合组超声检查的平均时间为(19.56±1.89)min,腹部组超声操作的时间平均为(13.46±2.14)min,联合组比腹部组长(P<0.05);联合组仅有1例发生检查纠纷事件,占2.22%,腹部组有6例,占13.34%,联合组比腹部组少(P<0.05)。

2.5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诊断的满意度

联合组患儿家属对本组诊断的满意度为97.78%,腹部组为8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诊断的满意度[n(%)]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一类常见的急性发作性肠道疾病,指的是一段肠管套入到另外一段肠管中所引发的一类异常症状,临床调查显示,该病多以小儿为发病人群。而根据肠套入的肠道顶端组织不同,临床将其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分别为结肠型肠套叠、小肠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及回盲型肠套叠,其中,以回盲型肠套叠最常见[3]。另外,根据肠套叠患儿的发病特点,还可以将其分成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大多数患儿均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表现主要有呕吐、发热、冒冷汗、腹部剧烈疼痛等,部分患儿在接受触诊时可见腹部有明显包块[4]。引发小儿肠套叠的因素主要包含肠蠕动紊乱、解剖结构以及病毒感染等。既往临床有研究指出,小儿在发热时并伴有明显的腹部疼痛情况时,肠套叠发病的概率也会大大升高,加上由于患儿的年龄比较小,不会表达自身的病情,所以在临床诊断上也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若发生误诊或漏诊现象,很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5]。因此,临床需加大对该病的诊断力度,及时采取适当的诊断方法明确病情,以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以往对于小儿肠套叠多采取X射线进行诊断,但是由于患儿年龄比较小,免疫力低和机体抵抗力差,在X射线检查时很容易受到X射线的辐射损伤,患儿难以耐受,家属也比较难接受,导致该诊断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现阶段超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联合检查备受关注,该检查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操作性、价格经济性等优点,尤其是不会给患儿身体带来损伤和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诊断准确性比较高而被广大人民所接受[6]。其中,腹部超声检查很难对包块和包块内部细节进行详细检测,所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时偶有误诊、漏诊现象。而浅表超声的探头频率和分辨率均比较高,在诊断过程中有较高敏感度,可以充分显示出包块内部和比较小包块超声影像。所以临床结合这两种诊断方法在小儿肠套叠中可以实现较高诊断准确率,从而更有效避免漏诊、漏诊等情况,对改善患儿治疗及预后效果以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等均有重要意义。

在本组研究中,腹部组给予单纯的腹部超声检查,在此基础上,联合组联合浅表超声检查,对腹部组和联合组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分析,发现;和组确诊率为97.78%,显著较参考组的82.22%高(P<0.05);联合组患儿家属对本组诊断的满意度为97.78%,腹部组为8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该结果证实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联合的方式能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为肠套叠患儿建议采取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联合检查的方式进行诊断,从本研究发现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浅表肠套叠包块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白砂糖的效果观察
以腹部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子宫内膜癌一例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