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

2021-08-07刘锐洪叶云英陈声亮陈英银何瑞琦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颈动脉新生硬化

刘锐洪,叶云英,陈声亮,陈英银,何瑞琦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 广东 中山 528215)

动脉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到从心脏输送至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健康的动脉是柔软的、强韧和富有弹性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承受过多的压力,可导致动脉壁硬化增厚,使器官和组织的血流受限,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部位不同,疾病不同,症状也不同。当脑动脉出现狭窄或者闭塞,可能出现眩晕、脑梗、肢体瘫痪等症状;当心脏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时,就会出现心前区的绞痛、心梗,病死率较高;当脾脏或者肾脏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时,就会出现药物无法控制的高血压;当下肢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等一系列症状[2]。据大量研究统计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斑块脱落是诱发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一旦诱发脑卒中,不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且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易损性,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是降低卒中发病率的关键[3]。超声造影是一种超声新技术,安全便捷,利用增强造影剂可观察微循环血流,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超声造影用于检测实性肿瘤微循环血流以进行良恶性鉴别,检测实性脏器微循环血流灌注以进行功能评估等,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就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选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男女分别23例、17例,年龄均在50~80岁,平均年龄(61.32±12.01)岁,平均斑块厚度为(3.42±1.05)mm。所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标准[4];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有心房颤动病史,无法明确缺血性卒中病因的患者;研究开始前6个月内有手术史或存在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颈动脉斑块过度钙化的患者。

1.2 方法

所选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即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头部偏向对侧,使用GE VIVID E9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扫描患侧颈总动脉起始部至颈内动脉末端,并记录相关数据等。并于右侧肘前静脉给予穿刺留置20G静脉套管针,将25 mg六氟化硫微泡冻干粉(意大利Bracco公司)以5 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混匀,经肘前静脉以团注法快速注射。重点观察动脉管腔是否有明显增强,观察斑块无增强处呈点状或线状增强征象者。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所选研究对象的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及斑块回声。

(1)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Ⅰ级:斑块内无增强;Ⅱ级:斑块内呈星点状增强或仅局部小范围增强;Ⅲ级:斑块内呈点状和短条状增强;Ⅳ级:斑块内呈条状和网络状增强。(2)斑块回声分析:硬斑:强回声斑块伴声影;软斑:低-无回声斑块,后无声影;混合斑:混合回声斑块钙化后方伴声影。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0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率(%)表示计数资料。

2 结果

2.1 所选研究对象的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及斑块回声分析

所选研究对象中,斑块内新生血管Ⅲ级占比最高(45.00%),斑块回声中软斑占比最高(52.50%),见表1。

表1 所选研究对象的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及斑块回声分析(n=40)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是指大中动脉内膜出现脂质沉着,内膜增厚,然后逐渐形成斑块,其斑块可造成管腔狭窄,若斑块破裂可形成血栓,引起动脉供血的障碍。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见因素为高血脂及高血压,而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也是导致动脉硬化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5]。

大部分轻度动脉硬化患者无任何特异临床症状,但若患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则可表现出心绞痛、心梗、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多种不同的症状。而颈动脉斑块主要是体内脂类物质由于代谢异常在动脉内膜的沉积,引起颈动脉内膜形成斑块,形成斑块后颈动脉弹性减弱,动脉硬化随着斑块增大,还会影响到颈动脉的内径,出现血管狭窄或者闭塞样改变。这与杜阳春等[6]在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是控制病情,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超声造影又称为升学造影,是在常规超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造影剂,增强散射回声,以此提高超声反射分辨率和敏感性的新型检查技术[9]。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的改进和造影技术的出现,超声造影技术已趋近完善,已广泛应用于脏器、骨骼及脑组织等实质性器官的超声影像检查诊断中。再加上,超声造影可有效反映和观察病灶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在肿瘤和血栓的检出率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7-8]。超声造影作为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新衍生出的新型检查手段,主要利用六氟化硫等造影剂的微气泡通过静脉到达病变部位,反映和观察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帮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判断[10]。同时,利用超声探头可探察病变组织的增强及消退方式,判断病变组织的异常情况,从而判断病变组织性质。超声造影作为一项具有明显提高超声诊断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将其用于颈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中,不仅具有超声检查的无创优势,且具有较高的动脉斑块检出率,且能有效明确斑块性质[11]。

且超声造影技术,通过造影剂可有效增强血液的背向散射效果,较之常规超声技术,能进一步提高血流显示效果,再加上造影剂可随血液流动,不易受探查区域局限及其他因素影响产生伪像。进一步提高对血栓的检出和诊断价值,并评估血栓和静脉狭窄程度,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等。在于博文等[12]在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应用价值研究中也表明,颈动脉斑块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颈动脉超声造影对预测斑块易损性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判断手术时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颈动脉超声造影可有效反映患者颈部动脉斑块中的新生血管水平,还能明确斑块性质。由此可见,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评估中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以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可全面呈现患者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对后期的斑块解剖及微血管灌注具有较高的检查价值。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新生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重获新生 庇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新生娃萌萌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