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2021-08-07朱秋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级者后处理肺栓塞

朱秋外,赵 金,刘 莉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CT室 云南 昆明 650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重,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确诊、早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属于有创检查,容易引起很多并发症,加之DSA设备昂贵,基层医院配置少,检查费用较高,很多患者无法承担,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安全、简便及无创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54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目的在于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情况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2021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54例疑似血管病变的患者,男性33人,女性21人,年龄27~90岁,平均(60.76±14.34)岁,头颈血管部CTA 28例,肺动脉CTA 11例,主动脉CTA 13例,下肢血管CTA 2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Neusoft公司NeuViz 64In 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采用浓度为350 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按1.2 mL/kg给予,采用18~20号静脉留置针,经右手前臂静脉通过高压注射器一次性给药,注射速率为4~5 mL/s,然后注射30 mL 0.9%氯化钠溶液,速率4~5 mL/s,沿着对比剂流动方向扫描,扫描均采用团注追踪法,扫描准直均选用64×0.625 mm,胸腹主动脉扫描层厚为5 mm,其余部位扫描层厚为1 mm,螺距1.0~1.3,采集矩阵均为512×512。采用Neusoft公司后处理工作站AVW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间隔0.3 125 mm。根据需要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及评价

由2名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评定。图像质量的等级评价标准如下:0级,血管轮廓显示不清,不能进行诊断;1级血管轮廓显示较清晰,有伪影,但可区分解剖结构,不影响诊断;2级,血管轮廓显示良好,无伪影,可进行诊断;3级,血管轮廓显示清晰,血管边缘锐利,可明确诊断。争议较大未能取得共识之处则请上级医师决定。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评价

重建后图像,图像质量等级被评为3级者占87.04%(47/54),2级者占9.26%(5/54),1级者占3.70%(2/54),0级者占0%。

2.2 病例结果

CTA显示正常15例,异常39例,阳性率为72.2%。28例头颈部血管CTA,其中正常5例,动脉粥样硬化5例,血管狭窄7例,血管闭塞2例,血栓形成1例,发育异常7例,可疑小动脉瘤1例;11例肺动脉CTA,发现肺栓塞1例(图1);13例主动脉CTA,1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2例有动脉瘤样扩张,4例有动脉血栓,1例有血管闭塞,2例有穿透性溃疡,2例有肾动脉变异(图2、图3);2例下肢血管CTA,发现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重建后图像,图像质量等级被评为3级者占87.04%(47/54),2级者占9.26%(5/54),1级者占3.70%(2/54),0级者占0%。

图1 肺动脉CTA MIP矢状位示右肺动脉主干肺栓塞;图2腹主动脉CTA MIP示左肾副肾动脉显示;图3腹膜后肿瘤对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推移表现。

3 讨论

3.1 CTA检查主要技术

主要为扫描参数的设置,对比剂的量及速率、触发阈值设定、扫描延迟设定等都是CTA检查成功的关键。本组扫描准直均选用64×0.625 mm,重建层厚为0.625 mm,间隔为0.3215 mm,对比剂的量按1.2 mL/kg给予,速率为4~5 mL/s,图像质量可以达到诊断要求。合理设置触发阈值,阈值过低显影欠佳,阈值过高会造成对比剂的浪费,本组研究触发阈值为100~120 HU。ROI放置位置准确,应尽量避开钙化严重的层面,以避免部分容积效应对感兴趣区内CT值的影响,本组研究中头颈部CTA、ROI为主动脉弓层面,肺动脉为肺动脉主干,下肢动脉为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为升主动脉弓降部,腹主动脉为膈下腹主动脉。

3.2 CTA后处理的应用

MPR可多方位,任意角度观察每根血管的走形、形态,管腔情况。CPR可以把迂曲走形的血管“拉直”并且显示在同一平面上,可显示血管全程。MIP可清楚显示管腔斑块情况,对细小血管显示优于其他后处理。VR像上血管立体感强,可多角度旋转观察,能切除一些不必要的组织,清楚显示血管情况,且还有相应参照结构影像,对临床定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血管CTA的后处理,需要将MPR、MIP、CPR、VR结合起来分析,以提高血管病变检出率。

3.3 CTA临床应用价值

动脉粥样硬化方面,CTA可以判断血管狭窄部位、程度、原因,尤其在显示管壁增厚、斑块性质方面优于DSA,刘登平等[2]研究发现CTA延迟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斑块轮廓及组成成分,准确地测量斑块厚度,对早期颈内动脉斑块的检出及诊断有显著优势。动脉夹层方面,CTA可清楚显示夹层部位、破口位置、范围,同时也可作为术后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内漏、假腔血栓化情况、假腔形态变化、支架位置及形态等。动脉瘤方面,可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范围、附壁血栓的情况,并可任意角度观察动脉瘤,能指导手术,江远龙[3]报道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不仅可以检测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还能动态观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评估破裂风险,为选择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和方式提供参考信息。肺栓塞方面,它能准确判断肺栓塞部位、范围,王戈等[4]研究利用肺动脉显影前后的肺部计算机断层图影像数据,通过两者相减后的影像,根据其CT差值,建立彩色图影像,来推测肺叶血液注满的大小,进而判断肺栓塞发生的位置及其影响的范围。下肢血管方面,CTA可显示病变范围、程度,在下肢血管外伤检查中可发现血管损伤处,显示外伤所致的狭窄、闭塞、动静脉瘘以及假性动脉瘤等。肿瘤方面,CTA可清楚显示肿瘤大小、供血、与周围结构关系,术前CTA检查,可以了解肿瘤供血动脉,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尤其是CT动态血管成像技术对术前评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肖华伟等[5]人对CT动态成像技术对评估术前脑膜瘤的研究发现4D-CTA能较3D-CTA提供更全面的脑膜瘤影像学信息,评估肿瘤侵犯血管及颅骨的准确性更高,有助于术前评估脑膜瘤。

总之,血管CTA检查具有无创、便捷、检查费用低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随着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的普及,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级者后处理肺栓塞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0.1%环孢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缓解效果分析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唑来膦酸联合放射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的效果评价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以肺栓塞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1例报告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