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动脉瘤头颈部CTA与DSA检查对比分析

2021-08-07赖东平黄志明柯灿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头颈部符合率灵敏度

赖东平,黄志明,柯灿泽

(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河源 517000)

在神经科中发病率最高急危重症其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疾病可存在于任何年龄阶段人群中,其中40~60岁群体发病率最高[1]。导致患者出现该疾病病因较多,最常见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诊断金标准为DSA[2]。然而伴随国内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开始推行采用CTA进行诊断,该诊断方式优势在于费用更低,整体检查时间短,同时对患者没有任何创伤[3]。与此同时,还能多角度、多方式重建,从而获取更加全面的有效信息,为后期该疾病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价值[4]。本研究探究头颈部CTA检查(头颈部血管CT造影检查)与DSA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应用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3月疑似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5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DSA检查前5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2例行颅脑CTA,其中将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CTA阴性病例DSA检查结果2例为血泡样微小动脉瘤(其中1例为高分辨颅内血管增强MR证实),2例为夹层动脉瘤。其中男性与女性所占人数分别为21例和3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93岁,平均年龄(59.38±10.96)岁。

1.2 方法

1.2.1 头颈CTA CT为GE optima 660 64排,以主动脉弓到颅顶位置作为扫描范围,随后以患者足侧位置至头侧位置开展扫描。各项参数调整如下:管电压控制为120 kV,准直器宽控制为39.4 mm,矩阵控制为512×512,螺距控制为0.984,管电流控制为自动毫安调制最大管电流350 mA,旋转速度控制为0.5 s,重建间隔控制为0.625 mm,重建层厚控制为0.625 mm,扫描野控制为20.0 cm。美国MADRED双筒高压注射器对患者静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或碘海醇,剂量为50~75 mL,速率控制为4.0~6.0 mL/s,分两段注射,第一段4.0~5 mL/s,共20~25 mL第二段5.0~7 mL/s,共30~50 mL,第三段4.0~4.5 mL/s 共25 mL 0.9%氯化钠溶液,延迟扫描选择Smart Prep法。

收集原始数据后将其传输至GE ADW4.6工作站,开展三维重建,包括:CT数字减影、VR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成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以及容积重建。

1.2.2 DSA 型号分别为GE Optima IGS 330平板DSA(46例)和飞利浦CV20(6例),ADW 4.7系统作为本次工作站。经过股动脉实施脑部血管造影插管以后全脑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矩阵为1 000×1 000(IGS330)、1 024×1 024(飞利浦CV20)。体位人分别为前后位以及侧位,情况需求下开展血管三维重建或者是旋转DSA成像来全面观察。

1.3 观察指标

(1)比较DSA与CTA诊断准确率、灵敏度与灵敏度变化情况;(2)CTA血管硬化分析(硬斑、粥样斑块、混合斑等);(3)比较DSA与CTA诊断后动脉瘤测量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以Excel 2017整理数据,再导入数据至IBM SPSS 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与CTA诊断准确率分析

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下,对52例患者行头颈CTA诊断,阳性患者为48例,符合率96.15%(50/52),其灵敏度为96.00%(48/50),特异度为100.00%(2/2),阳性预测值为100.00%(48/48),阴性预测值为50.00%(2/4),见表1。

表1 CTA诊断准确率分析(例)

2.2 DSA与CTA诊断结果对比

D S A符合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与C T A符合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DSA与CTA诊断结果对比[%(n/m)]

2.3 比较DSA与CTA诊断后动脉瘤测量数据

使用CTA检查出59个动脉瘤,而使用DSA共检查出60个动脉瘤,DSA测量全部动脉瘤直径与CTA相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DSA与CTA诊断后动脉瘤测量数据(± s)

表3 比较DSA与CTA诊断后动脉瘤测量数据(± s)

?

2.4 CTA血管硬化分析

对52例患者开展CTA诊断,结果显示钙化40.38%(21/52),粥样斑块21.15%(11/52)混合斑块30.77%(16/52),患者总血管硬化98.08%(51/52),其中两例夹层动脉瘤出血部位颅内血管均存在钙化,对夹层动脉瘤诊断有参考意义。

3 讨论

脑血管硬化是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少数为先天性动脉瘤或者两种条件互相作用,若未能得到有效诊治将引发神经系统后遗症,且十分严重[5]。以往针对该疾病主要金标准诊断方式为DSA。然而,该诊断方式在操作方面十分复杂,同时部分患者无法配合,导致整个诊断工作受到限制[6]。其中一部分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较差,造影导管无法到位从而导致诊断失败[7]。随着国内CT技术以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决定推行CTA进行诊断,该诊断方式能够快速扫描,诊断时间以及检查时间短,针对脑动静脉畸形或者是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引发该疾病患者,同时能够对血管情况进行多角度以及多平面薄层观察,尤其是根据血管壁附壁血栓新旧、分析斑块性质与位置、轴位图像观察血管壁状况以及管腔狭窄形态等,提供病人血管钙化混合斑块粥样斑块和出血分布,帮助临床结合DSA找到出血点,特别是微小动脉瘤(小于2 mm)、血泡样动脉瘤(3D-DSA血管壁局部小隆起)和夹层动脉瘤(相应血管有钙化)[8]。

本研究结果显示,DSA符合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与CTA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SA测量全部动脉瘤直径与CTA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D-DSA对微小动脉瘤(<2 mm)诊断更明确。虽然DSA是金标准,能够更真实显示病灶大小,但是在费用以及操作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无法及时检查出危重患者。而CTA其特异度为100%,诊断准确率以及灵敏度无限接近DSA,并且该诊断方式创伤小,费用低,安全性相对较高,检查时间短,可减少患者痛苦,整个操作十分便捷,尤其是针对危重患者能够确保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9-10]。

总之,针对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头颈CTA扫描,诊断时需增强0.625 nm层厚原始图像薄层多平面观察,并仔细分析出血部位、钙化情况和血管走行,为后期临床介入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头颈部符合率灵敏度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地下水非稳定流的灵敏度分析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