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脑动脉造影术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1-08-07吴定权严建春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造影术短暂性脑缺血

吴定权,严建春,李 捷(通讯作者)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介入科 江苏 镇江 212003)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作迅速、病情复杂等特点,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群。由于该病无典型体征和症状,病情进展前多无法判断,就诊时多已较严重,需及时进行诊疗。常规诊断无法清楚明确脑血管病变类型、部位和原因,耽误就诊时间,临床治疗有效率较低[1]。目前,脑血管疾病治疗难度大、病情隐匿性强等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通过脑动脉造影术诊断和介入治疗迅速判断病情并及时作出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2]。但关于其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主要明确介入脑动脉造影术对脑血管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可能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本院行介入脑动脉造影术的72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年龄37~83岁、平均(66.72±10.35)岁,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0.24±1.33)kg/m2。本试验取得受试对象及(或)家属知晓同意。经体格、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脑血管患病及患病类型,排除继发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出血感染和对影像学检查不耐受者。

1.2 介入脑动脉造影术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参照造影相关标准设置相关参数,设定参考线后采用GE Optima CL323i血管造影系统经右股动脉穿刺入路对主动脉、颈动脉及椎动脉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寻找病灶部位,将扫描结果输入工作站自动得出数据,由经验丰富医师在双盲情况下阅片并诊断。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已确诊患者行介入治疗,严格参照相关标准步骤[3]。

1.3 观察指标

统计脑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判断血管狭窄率[狭窄率=(1-狭窄段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和狭窄程度(轻中度狭窄为≤69%,重度狭窄为70%~99%,闭塞为100%),分析造影检查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判断为治愈(症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完全改善)、有效(症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无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治愈+有效;从治疗起随访至治疗后12个月,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脑血管疾病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软件包分析数据,根据不同样本和比较模式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计算脑动脉造影术检查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性;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性

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性86.11%(62/72),对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后循环缺血、脑动脉供血不足及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9.80%、83.33%、80.00%、75.00%、75.00%,见表1。

表1 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性

2.2 脑血管疾病血管狭窄分布及程度比较

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组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脑血管疾病血管狭窄分布及程度比较 单位:例

2.3 介入脑血管造影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脑血管造影术诊断检查,未出现死亡或永久性功能缺损,发生1例轻度痉挛症状、经对症治疗后1 h内症状消失。

2.4 介入脑血管造影术对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

介入脑血管造影术治疗后,治愈32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44%(68/72)。随访12个月止,患者未出现脑梗死或神经系统损伤,治疗后3个月发生1例动脉活动性出血,经抢救护理康复。

3 讨论

脑动脉血管对造影剂较敏感,临床以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脑血管的损伤及损伤类型。尽可能掌握脑动脉血管造影术的适应证及排除标准,严格按照检查标准步骤进行操作,并注意在术中术后进行全面的监护对提高诊断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4]。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潜伏期,且并无特异性表现,临床诊断中常出现误诊、漏诊。本研究通过分析造影阳性率和狭窄程度来联合判断疾病的发生和类型,结果显示,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性为86.11%,与既往报道结果基本一致[5-7]。略高于王小蓉等[7]的报道,考虑与本研究中围手术期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严密监测并尽可能排除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关。同时,由于年龄、性别及种族等的不同均可能导致血管病变的不同分布,既往学者已指出华人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白人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8]。

当脑血管功能和结构损伤后,血管信号和病灶区域信号发生改变,血管壁发生环形肿胀增厚,血管造影可清楚辨别增厚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判断脑血管疾病的类型[9]。脑血管常见类型为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脑血栓,发病机制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是重要发病因素。脑血管损伤后,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导致不同的损伤类型。短暂性脑缺血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此类患者早期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为4%~10%(7 d内)和10%~20%(30 d内)[10]。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尽早准确判断对提高预后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狭窄程度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疾病有显著差异,可用于辅助判断短暂性脑缺血。而在脑梗死患者中多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程度显著高于短暂性脑缺血(P<0.05)。本研究结果符合既往报道结果[11],脑梗死组狭窄重度及闭塞发生率较短暂性脑缺血组高,提示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严重。目前关于不同卒中类型狭窄程度差异性仍存在争议,考虑与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具有差异性有关,同时不同卒中类型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不同,可能导致病变程度有所差异,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介入脑动脉造影术对动脉血管形态的客观性评价提高了诊断准确性,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仍需针对个体选择。本研究观察到所有脑血管患者经介入脑动脉造影术诊断治疗后总有效率较高,术后12个月内并未出现严重脑梗死或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安全性和疗效并存。

本实验条件下,介入脑动脉造影术可诊断脑血管疾病病变类型、血管狭窄程度,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少。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诊断和指导治疗依据。但由于时间限制、样本量小,仍需设计更为严密的、多中心、大样本、双盲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介入脑动脉造影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猜你喜欢

造影术短暂性脑缺血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效果分析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