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壮举

2021-08-06姜兵

东方收藏 2021年7期
关键词:娄山关中央红军草地

姜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征,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而且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保存了革命火种,还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多年来,众多艺术家用生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长征故事,深情描绘了一幅幅壮美画卷,艺术再现了这段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并在审美创造中传承着长征精神。尤其是此类题材的油画佳作,更是令观者领略到许多关于长征的难忘“瞬间”,且将这些历史瞬间连缀起来,即为一道色彩斑斓、恢宏磅礴的万里长征画卷。

表达军民鱼水情的油画《告别》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红军第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尹戎生的油画《告别》(图1),描绘的是父老乡亲送别红军的场景。作品画面上,天空阴云密布,崇山峻岭间风雨欲来,冷色调渲染的画面映衬出人物情绪,反映了离别时刻的依依不舍。老乡们为红军战士送来布鞋等物品。一位红军将领紧紧握住老大娘的手,面色凝重而坚毅。远处,一支红军队伍已经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出发,一面红旗高高飘扬在队伍前面。作品用绘画语言生动细致地表达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再现红军不畏牺牲的《强渡乌江》

湘江战役后,蒋介石调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赶筑工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西的路上。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进至湘桂边境的通道、下乡、长安堡地区。此时,中央红军若按计划北去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军团,必然要和以逸待劳的优势国民党军决战,将会有覆灭的危险。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决定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创建苏区。20日,中央红军分两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接着连克剑河、台拱(今台江)、镇远、施秉等地,继而进至余庆、瓮安地区。1935年1月2日至6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强渡乌江,7日晨先头部队进占遵義。

魏传义的油画《强渡乌江》(图2),就再现了红军指战员不畏牺牲,冒着枪林弹雨强渡乌江的战斗场面。作品画面上,汹涌冰冷的江水呈现冰蓝色,江对岸苍茫一片,此岸悬崖峭壁。江中的红军战士扎筏而行,竹筏横竖错落。战士们身负着红缨大刀和步枪,或撑篙划桨,或涉石攀岩,或射击投弹。画作虽是静态,但观者的耳畔仿佛已闻枪声大作、江水滔滔。画面中,山势突兀,向江面呈倾轧之势,象征着红军战士面临的处境之难,突出了“强渡”的艰险。奋力登岸的4位战士是画作描绘的重点,他们的形象机警顽强。作品在构图上呼应有致、节奏明快,生动刻画出红军战士英勇善战的神采。而悬岩、江水、远岸,层次分明的构图处理,更是将战斗的过程交代得清晰又有戏剧性。

光芒照耀红军前进的《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制定了红军而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不久,中央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随后,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挽救了党和红军,更是挽救了中国革命。

彭彬的同名油画《遵义会议》(图3),正是描绘了这一重要事件。画面选取了会议召开后,毛泽东和参会领导步出会场,与等候在门外的红军战士、群众相见的场景。作品用色明亮大胆,毛泽东等领导同志迎着朝阳,眼神坚毅,阔步走来。红军战士与群众簇拥在领袖身边,流露出信赖与期待的目光。这是一幅希望之作、光明之作,欣赏这幅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画家用笔触、色彩等绘画元素在表现,仿佛也听到了画家用心的诉说。遵义会议的光芒照耀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反映红军豪情壮志的《娄山关》

1935年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了战斗任务。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部队北进,部队抵板桥,消灭敌人一个前哨排,同时对娄山关敌情进行侦察,决定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突袭的战斗攻克娄山关。

1月9日,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一营长李光顺率一营担任正面主攻,沿公路以梯队形式展开向关口推进,二营为二梯队集结山脚待命。侦察队长潘峰率侦察队和工兵连从关东侧小路向敌人侧后前进,意在截断敌后路,并袭扰桐梓县城。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胆寒若惊弓之鸟。红军尚未攻关,敌军即用电话向其军部请求增援,敌军部电话命令守敌“不准后撤一步”。时正下雨,红军通信班战士通过不懈努力,获取到相关情报,得知敌人东侧空虚。耿飚团长即命正面部队暂缓进攻,命令关东侧侦察队、工兵连迅速断敌退路。通信班随后又获取到敌人军部命关上守敌撤退的信息内容,知道守敌要弃关退守桐梓。正面强攻部队即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攻打娄山关。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妄图死守关口,向北退却。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搏,占领关口。敌人向北狼狈逃窜,沿途丢弃武器、烟枪和大量军用物资。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桐梓县城。潘峰率领的侧翼部队已克桐梓,俘敌数百,缴获大量物资。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令人十分欢欣鼓舞。

全山石创作的油画作品《娄山关》(图4),即充分反映红军胜利攻占娄山关的历史场景。攻下娄山关后,毛泽东写下著名的词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接受创作《娄山关》的任务后,为了感受毛泽东诗词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意情景,画家自己背粮上娄山关等待。可春雨绵绵,连日不见阳光,一直等到第18天,才遇上了残阳如血的黄昏。有了这样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长征历史的深入研究,全山石前后历时将近三年,终于完成了经典油画作品《娄山关》。

展现红军大无畏气概的《飞夺泸定桥》

长征中留下了无数经典战例,“飞夺泸定桥”便是其中之一。泸定桥是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也是中央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则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当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而第2连连长廖大珠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刘国枢的油画作品《飞夺泸定桥》(图5),就描绘了连长廖大珠带领22名勇士夺取泸定桥的英雄壮举。作品主色调采用了苍黄和黑褐。河水湍急,群山陡峭,天空昏沉,画面苍茫大气、庄严肃穆。画家用笔用色奔放,河面、桥梁、两岸构成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的几何图形,传递出一种稳固的力量。桥上,勇士们或匍匐射击,或扬手掷弹,岸边硝烟弥漫,足见火力凶猛、战斗激烈,作品展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彰显红军顽强意志的《过雪山》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川康边地区翻越了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夹金山大雪山。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又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等雪山,行程约31天、1350公里。1936年4月至7月,红二方面军又翻越了雅哈雪山、磊雪山、小雪山、茨布腊山、扎拉牙卡山、藏巴拉雪山、东隆山、米拉山、玉龙等雪山。其中雅哈雪山是红二、红六军团从云南渡金沙江后北上西康甘孜途中,于1936年4月底中翻越的一座海拔5300米的大雪山。1935年6月至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还先后翻越了虹桥山、鹧鸪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夹金山、格达梁子、党岭山、折多山、罗锅梁子、剪子湾山、卡子拉山等雪山,在所经过的四川、西康、青海、甘肃四省内,翻越了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共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虹桥山、折多山、巴郎山是一次经过。

描绘这一壮举的《过雪山》(图6),即吴作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存世不多的油画精品之一。画面构图稳定,蜿蜒迤逦的行军队列从画面的中央穿行而过,由近及远、由低而高、由大渐小,既符合现实透视的原则,又独具画面的形式美感。人物造型生动鲜活,老红军与小战士,救助伤病员的女军医与肩负炊具的老班长,各具特色,真实感人。作者刻意强调雪山体量的巨大,山峰高耸,山势威严,道路险峻,更衬托出行进在风雪中的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定决心。

不同表现方式的《草地情》与《红军过草地》

1935年8月,红军在四川毛儿盖召开会议,决议分两路北上抗日。为躲避包围圈和节省路程,红军毅然进入了危险重重、被当地人称作“死亡之海”的草地。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由于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张文源的油画《草地情》(图7),展现的是红军战士与牺牲战友依依惜别的瞬间。画家多次重走长征路,创作出大量的军事题材作品。画面中红军战士望着烈士的遗体悲伤无语,只能拿起遗物继续前行,去完成他未竟的光荣使命。画面庄严凛然,远处的天际乌云笼罩,近处的草地苍茫荒芜,人物真实生动,表现了在艰苦的环境中,革命战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坚信革命胜利的大无畏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陆定一的《金色的鱼钩》和王愿坚的《七根火柴》,都是以红军过草地为背景创作的经典作品。不同于作家的表现方式,张文源的另一幅油画《红军过草地》(图8),却并没有着力表现艰辛,而是塑造了一群即将走出草地,脸上透露着希冀之光、胜利之光的红军形象。画面近景中,一群红军将士手持竹杖,身披斗笠,头戴草帽,肩扛机枪,高高擎起红军军旗;远景处,一群战士正合力拉出陷入泥潭的军马。画作恢宏壮观,红军将士英气勃发。观赏这幅作品,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红军将士们寓动于静的姿态所吸引,于静态油画中体味到动态之美。

意义深远的《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

任弼时同志的女儿任远征,是在长征途中出生的,当时因她妈妈没有奶,所以一路上贺龙夫妇一直照顾着她。而贺龙的夫人也刚生了小孩,有时也帮她喂些奶,但奶还是不够,小生命朝不保夕。于是,朱德总司令到草地水荡里钓鱼,并熬汤给远征的妈妈喝了发奶。

任弼时与朱德、贺龙的战友之情让人十分感动,而画家崔开玺则从这一生活细节,联想到红军领袖在艰苦岁月中的淡定自若,掌握战局于运筹帷幄之中,画出了《任弼时与贺龙在长征途中》(图9)。这么一幅亲切动人、意义深远的油画作品,不能不说又应了毛泽东关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永远不会过时的名言。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不断斗争的同时,强烈要求北上与党中央会合。张国焘在分裂活动不得人心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其非法另立的“中央”,并同意北上,红二、四方面军遂开始共同北上。两部在过草地后,先后发起了岷(州)洮(州)战役和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控制了甘南广大地区,形成了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的有利态势。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密切协同,于11月取得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使陕甘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同时对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历经两年的长途跋涉和千难万险,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别于甘肃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而蔡亮、张自嶷的油画《三大主力会师》(图10),就用壮阔的画面展现了这一令人激动的历史场面。旌旗摇曳,众人欢欣鼓舞,老战友相拥而泣,老乡更是情不自禁地高高举起了司号员……相聚时刻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画家扎实的造型功力和精湛的油画技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且人物组织节奏分明、形态准确生动、表情丰富传神。而品读这幅作品,既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昂扬和豪迈,又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鼓舞与欢欣。

当我们今天重温以上油画佳作,透过画家用深情笔触为长征谱写的视觉诗篇时,我们依然能深切感受到红军将士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因为这些经典油画既是诗意的传递、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种震撼心灵的鼓舞与鞭策!

猜你喜欢

娄山关中央红军草地
Laughing song
访娄山关感怀
草地
最危急的关头:中央红军进军贵州
长征歌谣的民间性与变异性
解说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
一片草地的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