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姜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2021-08-06付丽军王永存闫红波段慧敏张璐周禹

河北农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水阀支管水溶

付丽军,王永存,闫红波,段慧敏,张璐,周禹

(1.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1;2.唐山市食品药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生姜是冀东地区特色蔬菜农产品,2020 年该地区生姜种植面积约5 500 hm2,占河北省生姜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生姜生育期长,水肥需求量大。传统生姜栽培方式肥水利用率低,且过量施肥加重了土壤盐渍化和连作障碍,生姜的产量和品质难以保障。生姜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河北省唐山、秦皇岛等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该技术能够实现水分与养分的统一调控管理,提高水肥利用率,改变因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水肥流失等,具有省工、省力、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唐山市农业科学院基于多年试验示范数据,制定了《生姜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DB 1302/T 508—2020),以期为生姜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 范围

《生姜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生姜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术语与定义、系统构成及要求、技术操作与维护、水肥管理制度,适用于中小拱棚生姜水肥一体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3.1 水肥一体化

借助微灌系统将灌水和施肥结合,以微灌系统中的水为载体,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实现水和肥料一体化利用和管理,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最优组合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

3.2 微喷灌

利用微喷头或微喷带等设备,将水均匀地喷洒到作物叶面或根系周围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

4 水肥一体化系统构成及要求

4.1 系统构成

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灌水器4 大部分组成。

4.2 系统要求

4.2.1 水源 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水质应符合GB 5084[1]。

4.2.2 首部枢纽

4.2.2.1 水泵。宜选用潜水泵或自吸泵。根据水源状况及灌溉面积选用适宜的水泵种类和合适的功率。

4.2.2.2 施肥装置。施肥装置用于有压给水管路,规格型号应与所在管段管道的规格型号相配套,放在水源与过滤器之间。宜选用压差式施肥罐、注肥泵等。

4.2.2.3 过滤器。一级过滤选用砂石过滤器或离心式过滤器,二级过滤选用80~100 目筛网式或叠片式过滤器。

4.2.2.4 控制阀和仪表。包括阀门、水表或流量计、压力表、安全阀、进排气阀、逆止阀等。

4.2.3 输配水管网 由主管、支管和毛管组成,产品质量应符合GB/T 13663[2]。根据灌溉面积和管道承受压力选择网管规格。主管一般采用PVC 涂塑水带,管径为80 或100 mm;支管和毛管采用聚乙烯管(PE),支管内径21 mm、外径25 mm;毛管内径4 mm、外径7 mm。支管以上各级管道的首端宜设控制阀。

4.2.4 灌水器 灌水器采用地插式微喷头,产品质量应符合GB/T 19795.1[3]。生长前期选用高度45 cm 左右的地插杆,撤棚后换成高度为150 cm 左右的地插杆。喷头类型宜选用G 型旋转式微喷头,压力为0.15~0.25 Mpa,流量为40~70 L/h,喷洒半径为1.5~2.5 m。

4.3 设计安装

系统的设计、安装应符合GB/T 50363[4]、GB/T 50485[5]。

4.4 管带田间布设

4.4.1 整地施肥 整地前撒施充分腐熟农家肥60 000~75 000 kg/hm2、过磷酸钙 450~600 kg/hm2。机械化翻耕土壤,深度35 cm 以上。开沟起垄间距为68~70 cm。第一次开沟深度15 cm 左右,顺沟撒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 的含量均为17%) 300 kg/hm2,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播种前进行第二次开沟,沟深28~30 cm、沟宽12~15 cm。施用肥料应符合NY/T 496[6]。

4.4.2 管带铺设 将主管道与水泵、施肥过滤器、控制阀门、压力表、水表、泄压阀连接好。主管经三通转换头与支管连接。支管顺行铺设,中拱棚栽培每4 行铺设1 条支管,小拱棚栽培每2 行铺设1 条支管,支管上按1.5 m 间距打孔,连接毛管和地插式微喷头。

5 水肥一体化技术操作与维护

5.1 技术操作

5.1.1 试运行 设备连接完毕后开闸试水,保持10 min,确保系统处于正常工作压力范围内,管道无堵漏、爆裂、脱落等情况发生。系统运行应符合GB/T 50485[5]。

5.1.2 灌溉操作 施肥前灌溉清水10~15 min,然后将预先溶解好的肥料加入施肥装置,施肥结束后继续灌溉清水10~15 min,将残留在管道中的肥液排出。

5.1.3 施肥操作

5.1.3.1 压差式施肥罐。施肥罐与支管上的调压阀并联,施肥罐内的进水管要达罐底。施肥时,将溶解后的肥料液倒入施肥罐,拧紧罐盖,打开罐的进水阀和出水阀,用调压阀调节压差,保持施肥速度正常。施肥结束后打开调压阀,关闭罐的进水阀和出水阀。

5.1.3.2 注肥泵法。将肥料液倒入肥料罐中,打开注肥管道阀门,开启注肥泵,用施肥管道阀门调节肥液流量。施肥结束后,关闭注肥泵和注肥管道阀门。

5.1.3.3 文丘里施肥器。文丘里施肥器与主管并联或串联,肥料液倒入敞口容器中后,将文丘里施肥器的吸头放入肥液,调节施肥器阀门,使吸管能够均匀稳定的吸取肥液。施肥结束后关闭施肥器阀门。

5.2 系统维护

5.2.1 运行前检查 灌溉前检查系统主要设备和仪表是否正常,过滤器和施肥器零部件是否损坏,是否需要冲洗。检查管网系统及连接微管,如有缺损及时修补。

5.2.2 灌溉期维护

5.2.2.1 清洗管道。新安装或灌溉季节首次使用的管道,应充分放水冲洗各级管道系统。充水前开启排污阀或泄水阀,关闭所有控制阀门,在水泵运行正常后开启控制阀门,从上游至下游逐条冲洗管道,将管道内聚集杂质冲洗干净。

5.2.2.2 清洗过滤器。系统运行中,观察过滤器前后的压力表读数,当压力差超过60 kPa 时,说明过滤器堵塞严重,应停机清洗。

5.2.2.3 清洗施肥和蓄水装置。灌溉前检查肥料罐内是否有积存污物,发现污物及时清理。对敞口蓄水池沉积的泥沙定期排除刷洗,并投放绿矾,防止藻类滋生。

5.2.3 灌溉结束后维护 灌溉季节结束时,应对管道系统进行充分的高压清洗,将管道内积攒的污物排出。高压清洗结束后,排除管道中的存水,封堵阀门和水井,将管带收回室内存放。

6 水肥管理制度

6.1 选用水溶肥

选用含腐殖酸水溶肥料应符合 NY 1106[7],选用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应符合 NY 1429[9],选用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应符合 NY 1107[8]。根据作物生育期选择不同配方的水溶性肥料,肥料配比根据实际可适当选择配比接近的水溶性肥料。

6.2 灌溉施肥

6.2.1 播种~出苗期 播种后喷1 次透水,用量675~720 m3/hm2,随水喷施荧光假单胞菌75 L/hm2和枯草芽孢杆菌7.5 kg/hm2。随后喷水,用量为300~315 m3/hm2,随水喷施腐殖酸生根液30 kg/hm2,9~10 d 喷施1 次,喷施3 次。

6.2.2 幼苗期 苗出齐后喷水,用量为300~315m3/hm2,随水喷施海藻有机水溶肥75 kg/hm2,7~8 d 喷施1 次。苗高35 cm 以上且2~3 个分枝时,随水喷施三元素水溶肥(N、P2O5、K2O 含量均为20%)60 kg/hm2。苗期宜喷施荧光假单胞菌75 L/hm2、枯草芽孢杆菌7.5 kg/hm2,15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 次。

6.2.3 发棵期 结合小培土,沟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 含量分别为15%、5%和25%)600 kg/hm2、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后喷水,用量为450~600 m3/hm2,随水喷施荧光假单胞菌75 L/hm2、枯草芽孢杆菌7.5 kg/hm2。以后喷水量为360~375 m3/hm2,随水喷施三元水溶肥(N、P2O5、K2O 含量分别为16%、8%和26%) 75 kg/hm2,6~7 d 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3~4 次。

6.2.4 根茎膨大期 结合大培土,沟施三元素复合肥(N、P2O5、K2O 含量分别为15%、5%和 25%)1 200 kg/hm2、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后喷水,用量为450~600 m3/hm2,随水喷施荧光假单胞菌75 L/hm2、枯草芽孢杆菌7.5kg/hm2。以后喷水量为435~465 m3/hm2,随水喷施三元素水溶肥(N、P2O5、K2O 含量分别为15%、10%和 38%) 120 kg/hm2,5~6 d 喷施 1 次,连续喷施9~10 次。若遇高温干旱天气,1~2 d 喷1 次清水,用量为 150~180 m3/hm2。

6.2.5 采收期 收获前20 d 停止施肥,隔15 d 喷1次清水,用量为225~300 m3/hm2。收获前2~3 d 再喷1次清水,用量为120~150 m3/hm2。

猜你喜欢

水阀支管水溶
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多元水溶肥对制种玉米性状和效益的影响
生根提苗就用碧邦有机多肽氮水溶肥
输气站场支管盲端振动问题解决方案
注意施肥新方向
开阀放水喽
一种新型混水阀的研究与设计*
城市快速通道承插式浅埋雨水支管加固工法研究与应用
水溶性肥料
2004年宝马523Li 除雾出风口 经常出热风
支管焊接工艺评定制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