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时代旋律
——以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2021-08-05汪振军朱璐璐

文化与传播 2021年2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影视受众

汪振军 朱璐璐

近年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受到大众欢迎,但是如何使文化类节目避免成为“昙花一现”式的节目,持续吸引受众注意力,使得受众感受到时代精神的感召,是文化类节目长久发展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故事里的中国》是由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自2019年10月13日起每周日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由董卿担任节目主持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为戏剧总导演,张鲲鹏任总编剧。每期邀请不同的实力派演员演绎一部经典作品,邀请作品的导演、作者、亲属及相关人员作为嘉宾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戏剧+影视+综艺的方式重现经典。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把时代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在主题诠释、视觉呈现效果、节目编排等方面做出创新性改变,带领观众重回峥嵘岁月,使时代精神在现代重新焕发光芒。

一、出发点:重现经典,弘扬主旋律

“主旋律电影”是体现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弘扬革命精神、爱国思想、价值观的电影。主旋律电影核心目标就是在影视创作规律和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宣扬主流社会文化,倡导时代精神,以影视意识形式和思想内涵的高度结合来鼓舞、激励观众形成对中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1]在如今“娱乐至死”的信息环境中,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各方追逐的对象,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涌现出一大批娱乐化、浅层化、去中心化的信息,不断解构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深度和价值体系,手机移动式的体验环境亦不利于受众精力集中和对优秀文化进行系统了解,传统的优秀作品和时代精神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宽松的影视环境在给观众带来百花齐放的视觉盛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任危机。真人秀剧本、明星人设崩塌等事件引发了受众对综艺节目的质疑,而旨在传递抗战时期革命先烈奋勇抗争精神的抗日剧中出现了“手撕鬼子”“日军佩戴我军资历章”等漏洞,以至于抗战剧题材作品被打上虚假、粗制滥造的标签,以经典作品为内容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在观众心中大打折扣。对文化类节目来说,如何把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传递给受众并使受众学习主旋律精神是文化类综艺应当思考的问题。

《故事里的中国》选取新中国成立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立足于现代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重现经典作品,弘扬主旋律精神,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增加受众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

(一)忠于信仰的人生追求

有一种力量能够支撑人们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在失败中不断奋斗,在挫折中不断前行,是信仰。信仰是一种极强的精神力量,是支撑人们度过艰难困苦和坎坷挫折的根本信念。忠于信仰,才会具备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达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能过上幸福、富裕、和平的生活,不能忘记是共产党人用炙热的鲜血换来的国家安宁与太平。他们能在困境中咬牙坚持,是因为他们忠于信仰,才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

《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李侠放弃撤退,在敌人的包围下发送完成最后一份电报;《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被捕后,敌人在江姐受伤的手指上钉入竹签子,意图用酷刑威逼江姐就范,江姐抱着必死的决心喊出:“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无数的共产党人在深陷险境时临危不惧,被敌人威胁折磨时宁折不屈,是因为他们有信仰,是信仰给予他们舍生取义的力量。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信仰是黑暗日子里射进来的那一抹光,是英雄们在面对敌人的枪炮时最坚硬的铠甲。

(二)忠于人民的责任坚守

古往今来,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总有人置个人利益于脑后,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鞠躬尽瘁。《故事里的中国》紧跟时代潮流,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兰考书记焦裕禄的故事搬到荧幕,向观众展示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抗争和奋斗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兰考县时为焦裕禄作词,“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焦裕禄同志逝世已经56周年,56年来,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至今仍有直指人心、触动灵魂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在广大农村诞生了民办教师这一群体,在学校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们是为了生计苦苦耕耘的农民。孩子们的天真与渴望,老师们的执着与期盼,成就了《凤凰琴》这部影片。《故事里的中国》选取民办教师这一群体的故事,让观众体会到大山深处民办教师坚守岗位的挣扎与苦涩,他们为大山深处的学生贡献青春,用朴素的凤凰琴在升旗仪式上弹奏国歌,培养山村的孩子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用自己的坚守撑起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乡村教育。

(三)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

忠于国家,就是“深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2]。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发展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每个时代都蕴含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意义。从新中国成立前的《林海雪原》《永不消失的电波》《烈火中永生》中表现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共产党员的奉献牺牲,到改革开放时期《凤凰琴》等为人民服务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感人事迹。尽管主旋律电影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但是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念及民族精神,同时都以不同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还原历史,引发观众对历史的反思,激起对民族精神的心理认同[3]。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天地之间的至理至德,无论忠于个人信仰、忠于人民还是忠于国家,只有忠诚于心,才能掌握人生方向。《故事里的中国》选取经典作品进行新型演绎,通过传递经典作品中的家国大义、无私奉献、拼搏奋斗精神,达到缓解现代碎片化信息和信息过剩引起的社会浮躁氛围,给予受众精神滋养的作用。

二、落脚点: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细微真情

马克思曾对现实主义下过定义,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以真实自然的方式表达现实,力求与现实生活高度重合,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故事里的中国》不仅再现影视作品,而且邀请其导演、家人、朋友作为嘉宾讲述剧中人物与现实的衔接之处,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一)革命时期的英雄主义精神

随着影视市场经济的刺激,文艺创作有低俗化、娱乐化、浅表化的趋势,在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浸染下,革命时期的英雄主义精神有所减淡,受众娱乐化节目霸屏的影视环境中滋生焦虑感和空虚感。《林海雪原》中取自革命烈士杨子荣的真实故事,《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李侠原型为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李白,《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在现实中也有人物原型,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生活的长治久安做出过重大牺牲。《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影视再现的方式缅怀革命时期英雄人物的选择与付出,给予受众以思想上的洗礼。

《林海雪原》中讲述杨子荣孤身一人假扮土匪,深入威虎山匪巢,顶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在与座山雕的周旋中为共产党员送情报,最终一举歼灭众匪的史实。在第三期节目中邀请《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人物原型的儿子杨克武带领观众再次回到那段峥嵘岁月,再现英雄真实过往。通过杨克武的讲述,观众才知道在光荣与荣耀背后杨子荣不为人知的一面,原来孤胆英雄杨子荣有过被误认为土匪的经历,也才有机会了解到杨子荣参军以后家中母亲直至去世都在等待儿子归来的心酸过往。在节目访谈中通过邀请经典作品的导演、主演讲述当时作品拍摄过程的真实细节,人物原型的亲属、战友、朋友讲述人物原型生前故事,使得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更能消除历史故事和时代精神的陌生感,从而唤醒受众情感共鸣,改变受众对于文化类节目“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

(二)和平时代的小人物情感

战火硝烟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在和平的新时代仍然有一批人在生活中因做出不平凡的选择而被人民所铭记,大时代下的平凡人物也有令人动容的闪光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生在黄土高原那片千沟万壑、贫瘠而又苍凉的土地上,由于家境贫寒,在学校上学时总是在同学们吃过饭后去吃最便宜的黑馍,外出打拼时睡工地吃冷馍,热恋中遭遇恋人孙晓霞意外丧生,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带领村人搞生产责任制失败,在好日子即将到来时只能目睹妻子的生命日渐消逝。经历种种挫折,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热血,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平凡的世界》中在时代洪流下展现出的平凡人的自尊与自强、挫折与追求和奋斗与拼搏使得无数人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给予当代奋斗的年轻人以心灵慰藉。直到今天,三十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是各大院校借阅量最大的图书之一。故事可以虚构,生活不能虚构,《平凡的世界》通过聚焦平凡个体生活,展现他们不平凡的奋斗,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挖掘人民群众的生活细节和闪光时刻。剧中人物都是现实中人民群众的一员,剧中人物对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同生活现象中的一粒微尘,刹刹尘尘都含有全体的特质。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填充了存在于欢腾时期和日常生活时期间的空白,它使得单调的日常生活在常规的实践中保持活力。”[4]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在内容上贴近大众生活,容易唤醒受众的记忆,获得观众的认同感,展现其经典隽永的时代价值。电视剧《渴望》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淳朴善良的车间工人刘慧芳不顾母亲与丈夫王沪生的反对收养一名弃婴的故事。《渴望》通过刻画刘慧芳这个在多方压力下坚守善良本心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和平时代下小人物的大爱与无奈,用朴素的待人处世的俗理激起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往。电视剧播出后导演收到大量观众来信,观众对剧情进行热烈讨论,甚至有观众为《渴望》续写了五集内容,可见《渴望》在当时人民群众中引起的强烈反响。刘慧芳的故事是和平时代的一个缩影,现实中有无数个像刘慧芳一样淳朴、善良的人物原型。节目中邀请了2019年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孙玉晴和收养她的母亲到节目中,讲述现实“杨慧芳”的故事。此期节目把发言机会给现场观众,让平凡人物的故事点亮真善美的节目主题,让人们感觉到时代精神正是来源于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受众参与感。反观近年来在影视剧市场中穿越剧、仙侠剧大行其道,这些影视剧植根于虚构写作与神话传说,以演员的粉丝流量和姣好外貌、影片制作的特效为宣传噱头,在当时取得了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现象级”成功。但是这些影片缺少群众基础,缺少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仁义道德、无私奉献的大爱,更缺少落脚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细节刻画和集体记忆。随着明星的更替和技术的进步,此类影视剧如同大浪淘沙般退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时代精神是一个宏观主题,其实是由一个个平凡人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共同组成。文化类综艺要想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就要深入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进行挖掘,加强对于人性幽微之处的探析,才能使受众在节目中感受到记忆的亲历感,带来超出亲身感知之外的逼真化体验与感受,从而思考和探寻人生的意义。郑晓龙导演说过,真实是力量,在莫言的作品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对人性非常真实地诠释。与厚重的历史故事和逻辑严密的传统文化相比,灵动、朴实的时代精神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故事里的中国》用真实故事和严谨态度在节目和受众之间搭建传递时代精神的桥梁。

三、创新点:三重空间打造沉浸式体验

早期的文化类节目《读书时间》和《百家讲坛》以传授知识为节目定位,娱乐功能相对较弱,以主持人讲解加上影视化方式展现,趣味性较低。2013年以来《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为一体,娱乐功能受到重视,达到和教育与文化作用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是由于受众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程度限制,并未完全打开受众市场。《故事里的中国》在保持节目知识性和综艺性的同时,对主题定位、视觉效果和编排形式进行创新,突破文化类节目阳春白雪的刻板印象,迎合受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力求使节目做到雅俗共赏,避免观众审美疲劳。

(一)历史空间:主旋律精神的创新演绎

《故事里的中国》以传播主旋律精神为节目定位,用影视再现的形式诠释现代经典,通过对经典作品和厚重历史题材的创造性转化和年轻化表达,寻求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向观众传达经典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第七期节目邀请《横空出世》的导演陈国星作为访谈嘉宾,陈国星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亲历者、影片拍摄的参与者和现代节目中的讲述者,成为历史和现代连接的结点,立足于当代向观众讲述经典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增强观众的亲临感。此外,邀请当代实力派演员对经典重新演绎,将历史中的主旋律精神注入时代血液,采用访谈的方式挖掘经典背后的故事,把主旋律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结合,把传统经典向接地气、通俗化、现代化转变,把历史中“符号式”的英雄人物以鲜活、生动、立体的面貌呈现给观众,让经典照亮现实,以真实故事带给观众情感体验。

(二)立体空间:多重舞台,立体化传播

《故事里的中国》以实力派主持董卿为主持人,在舞台效果呈现上大胆创新,使用三个舞台呈现舞台效果,其中一号舞台为主舞台,以话剧表演方式为主,二、三号舞台用来呈现影视化表演方式(见图1)。与此同时,节目还创新使用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手法于戏剧表演中,对舞台进行时空分割,把一天不同时段发生的情况得以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第八期节目《凤凰琴》中把三个舞台划分为五个空间进行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演绎,让观众在欣赏话剧时也有影视化体验。在表演方式上,采用戏剧和影视两种演绎方式。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虽属同源,但在表演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与戏剧表演不同,电影表演始终是与自我相关,电影演员能否塑造出多姿多彩的角色,不仅取决于其演技是否高超,而且还取决于其自我内涵是否丰富[5]。在节目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戏剧和影视两种表演方式在舞台上进行碰撞交融,同时三个舞台、多重空间,使得舞台表现效果更加充盈,将时代巨制浓缩于舞台之上,给观众带来多重感官享受。节目中除了邀请胡歌、刘烨等实力派演员外,还邀请吴瑾言、李兰迪等年轻演员,为舞台演绎注入新鲜血液,也能让观众在观看时感到耳目一新。

图1 舞台设计(第八期)

(三)场域空间:戏剧+影视+综艺

根据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场论,人的行为会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而相同的人对于不同的环境其行为也会不同。在节目编排方面,以戏剧+影视+综艺的节目编排形式大胆创新,给予受众多重场域体验。《故事里的中国》在每期节目安排上分为戏剧、影视、综艺三大板块,细化为作品介绍、嘉宾访谈、剧本围读会、现场演绎、特殊嘉宾呈现及现场互动六个环节,其中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戏剧+影视化表演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占节目总时长的四分之一,剩余时间用来展现表演前剧本围读会情况和访谈,通过对演员剧本研读、排练纪录片式的呈现,把表演背后的故事和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真实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这种形式突破受众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限制,使得各个年龄段的受众都能参与到节目中来,加上舞台声光电等技术,使得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可感,观众得以了解台前幕后的情况,更有参与感和沉浸体验。

结语

《易·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类综艺强调文化感化人心,调节社会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人们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泛娱乐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得人们在精神、信仰方面产生焦虑和困惑。文化类节目应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目标,达到教育大众,安抚情绪的作用。除此之外,文化类节目除了在视觉效果方面改进硬件设施之外,更应深入民众生活,创作出让人民有情感共鸣的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主旋律精神应该以真实为出发点,落脚于平凡生活中,用真实的故事吸引受众的目光,由细微之处探索人性光芒,《故事里的中国》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传递好时代精神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影视受众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为什么读经典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影视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