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孔子之美育主义》谈王国维美育思想

2021-08-03米貞铮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

摘 要: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教育世界》杂志译介日本及西方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的教育与社会问题,提出了诸多关于美育的创见与阐释。《论教育之宗旨》从教育学出发阐释美育特点,强调美育智育德育的结合。《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从社会与人的心理出发,指出民众精神空虚的本质,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而《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则介绍西方哲学家的观点,论证孔子教育思想“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蕴含着王国维对审美、美育思想的诸多理解与阐发。

关键词:王国维 《孔子之美育主义》 美育

在近现代史上,王国维是最早翻译引介西方美学思想并且倡导美育的先驱者。从1903年到1907年,王国维在其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论述美育概念及其重要性。从《论教育之宗旨》《孔子之美育主义》到《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王国维在翻译西方美学理论的同时,从不同角度针对国内的社会现状与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美育的观点与提议。在《孔子之美育主义》这篇文章中,王国维就引介了叔本华、康德、席勒等美学思想与观点,论证孔子学说中蕴含的美育思想以及中国施行美育的必要性。从这些论证中,我们也能进一步探究王国维关于美育的种种创见。

一、“无用之用”的美育观

在《孔子之美育主义》开篇,王国维提到了欲望和苦痛这一本质问题。王国维接受叔本华哲学观点,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活之欲,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生活在社会与现实生活中,人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欲望存在着的利害关系无法超脱,人就不能够终止对欲望的追求,因此为了满足欲望的努力是痛苦,无法满足欲望更是痛苦。要摆脱这种永无止境的欲望世界,除了寻求“解脱”,王国维认为可以通过艺术使人进入超利害的审美状态。从自然之美,到人工之美,从绘画、雕刻到诗歌、音乐,因为艺术所具有的美的特性,我们能够在观赏艺术的时候,进入一种“无欲之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超脱了利害关系,不会有欲望,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希望与痛苦。欣赏艺术,欣赏美,是进入纯粹审美境界的途径,也是帮助人们脱离欲望之痛的有效手段。是以“得所谓无欲之我。无欲故无空乏,无希望,无恐怖;其视外物也,不以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为纯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a。

受康德审美无利害思想的影响,王国维指出审美无功利的特点,由此引申到美育,提出了“无用之用”的美育观。“美之为物,为世人所不顾久矣!庸讵知无用之用,有胜于有用之用者乎?以我国人审美之趣味之缺乏如此,则其朝夕营营,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安足怪哉!”“有用”与“无用”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有用之用”指的是世俗的功利,为了一些确切的生活目的,而“无用”则是指美的非功利性,非功利性是美的特质,也是美育得以实现的理论依据。在“无用之用”的视角下,艺术虽然不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它的效用是体现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艺术的超利害特性能够使人进入审美领域,在美的作用下达到无欲的境界,有了这种超脱的体验感受,人失落的精神也能够得到慰藉,在持续的审美活动中,渐渐得到提升发展,这种价值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有用”。“无用之用”是审美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有机结合,审美无功利性是特质,功利性是目的。但这种功利并不是浅薄世俗的追求,而是对国民精神的安慰与拯救。

王国维“无用之用”的美育思想也與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一些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来救亡图存,一方面是西方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就是思想与文化。王国维在此其中依据西方思想论著,提出了许多拯救国民,施行教育的方案方法,其中美育就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与要求。在《去毒篇》,王国维提到人们沉溺鸦片,本质是因为精神生活匮乏,感到人生空虚,因此要培养国民的趣味嗜好,丰富国民精神,提高道德修养。艺术“无用之用”的审美特性,正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当国民接受足够的审美教育,就能在艺术与美的欣赏中进入无欲的境界,从而净化心灵,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无用之用”是美的价值功能,也证明了美育对提升人精神道德境界,给国民以精神慰藉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二、美育为德育之助

“审美之境界,乃不关利害之境界。故气质之欲灭,而道德之欲得由之以生,故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于物质之境界中,人受制于天然之势力;于审美之境界则远离之;于道德之境界则统御之。”对于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王国维融合了席勒的观点。席勒认为人有两种自然要求或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形式冲动。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在物质状态阶段,感性冲动处于主导地位,人会受到自然感官欲望的支配。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与感性冲动相对,也称为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互不冲突,但也无法轻易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要想实现这种状态,达到人性的完满与自由,就需要人处于游戏冲动,而游戏冲动只在审美状态中存在,审美也来源于游戏冲动。在席勒的思想中,美是“由感性冲动之存在者到形式冲动之存在的过渡与统一”b,《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王国维也转述席勒思想内容,把美的欣赏作为自由的欣赏看待,基于美的这一特性,在这种审美活动中,人能够摆脱原本服从着的自然力量,实现从物质状态到道德状态的过渡,在道德境界中统御自然。由此来看,以审美无利害这一特性作为依据,美育可以成为人从物质境界跨越到道德境界的桥梁。另一方面,美育在净化人心境,达成高尚人格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理想境界。“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Beautiful Soul),其为性质也,高尚纯洁,不知有内界之争斗,而唯乐于守道德之法则,此性质唯可由美育得之。”当一个人具有足够的审美教育,成就了高尚的品质,那么他心中的卑劣会被抛弃,也不会产生心灵内部的矛盾冲突,自然合乎道德法则的要求。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曾提到,美德国家“存在于每个优美的心灵中”,当人存有这样的“美丽之心”,也就会形成理想人性与理想王国。

除了引用论述席勒观点,王国维还从美育的角度分析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称孔子“始于美育,终于美育”。首先是诗歌音乐这一方面,从“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实际上强调的是诗乐对人的教化作用。诗歌音乐既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在内容上也能够传达信息,这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也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作用,能够改善民心,修养身心,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再进一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对诗乐的推崇,本质上也是礼与道德的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因此孔子美育思想实际与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了诗乐礼,孔子推崇的还有自然之美。王国维认为,孔子所欣赏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正说明孔子注重对审美之情的涵养。当一个人具备审美情感,他就可以从对自然的感知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境界,进入与自然同一的状态。在这种统一的状态里,他也就自然成为叔本华的“无欲之我”、拥有了席勒的“美丽之心”,美育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美育使人达到超脱的审美境界,使人“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始于美育”是通过美育涵养性情,“终于美育”是将审美境界视为最高境界,在美育中达到人格的高度。在这種意义上,美育既是实现德育的手段,同时也是超越德育的。

三、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在于揭示美育的特性,指出美育的功用,并且首次将美育与德育、智育并列,肯定其独立价值,提倡推行美育。这些美育思想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今都具有现实意义。其一,美育能够沟通情感,使人在审美过程中修养心灵。在对孔子美育思想的理解中,情感教育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孔子所推崇的对自然之美的体验,也是对人审美情感的培养过程。只有怀有对美的欣赏能力,才能够体会到天然之美,进入审美领域与自然同一,在其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孔子也强调诗歌与音乐,即艺术教育的教化功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用诗乐来引导规范民众,诗歌与音乐所具有的韵律、节奏,可以构成美的形式,也可以带来美的感受,诗乐也能够从情感出发,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加强道德观念,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也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c美育在情感上的调和作用,这种在心灵、情感上的特殊功能,使美育成为修养内心的重要工具。

其二,美育能够陶冶精神,超越世俗功利,提升思想品格。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王国维批评了审美功利主义,他为中国普遍存在的功利性追求感到惋惜,“呜呼!我中国非美术之国也!一切学业,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治一学,必质其有用与否;为一事,必问其有益与否。美之为物,为世人所不顾久矣!故我国建筑、雕刻之术,无可言者”。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个时代,人们都不免追求功利,这种追求虽然有助于成功,但一旦过度就会侵蚀人原本的纯洁心灵,社会也会随之流行不良风气。艺术具有一种纯粹特质,它具有美的独立性以及美的无功利性,因此在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审美活动也是无功利的。美育的作用就是使人增加对美、对艺术的感知,更多地收获美带来的愉悦感,这样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能够在美的境界中得到净化,摆脱对世俗欲望的追求,人的精神品质也自然得到升华。

其三,美育能实现德育智育,与德育智育相互作用,培养全面人格。王国维曾将教育之宗旨分为体育和心育两个方面,心育又包含着智育、德育和美育。只有具备这些教育,才能“使人为完全之人物”。从美育的功能来看,美育从审美情感出发,陶冶心灵,改善人的品格心性,使人获得道德的进步,这是对德育的实现,并且是最高层次的自然合乎道德的法则。同时,美育也有助于智育发展,王国维曾以诗歌举例,称“于诗歌中可得人生完全之知识”d。有了美育的基础,理解诗歌会有更多感情的基础,也有助于对知识的学习与接纳。此外,美育与德育、智育的有机结合也同样重要,美育作用于人的情感,德育作用于人的品格,智育作用于人的知识能力,三者各自分工也又相互影响,当美育充分融入德育与智育之中,人们也会更加具有审美的能力,不断进步实现真正思想、情感上的自由。在现实意义上,这也与现代社会所强调的素质教育相通,教育不仅要集中于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情感、人格的培育。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关于美育的探讨中,美育常常是作为政治的附庸存在,但王国维却把美育放到了独立的位置,美育以其无用之大用体现出与德育智育不同的价值,实际上,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完满之人格也与美育的目的一致,都是由审美情感的培养出发,从美的观照开始追求审美的境界,人达到美的境界,自然也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成就完善的修养人格。

《孔子之美育主义》作为王国维美育研究的名篇,一方面引进西方美学思想观点,一方面从美育的角度阐释了孔子的教育理念。这种运用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化思想进行阐释分析是超前的,孔子美育思想这一创见的提出也意义重大。王国维提出的美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界有启示,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对当今的美学、教育学依然有重要的启迪,值得人们继续去学习思考。

a 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见周锡山:《王国维集》(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c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见周锡山:《王国维集》(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d 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见周锡山:《王国维集》(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M].聂振斌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杜卫.情感体验:美育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四[J].美术研究,2020(3).

[4] 左剑峰.王国维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J].中国德育,2018(24).

作 者: 米貞铮,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王国维美育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美育教师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