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特·肖邦研究价值新探

2021-08-03汪桃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觉醒凯特肖邦

摘 要:综观近四十年来国内关于凯特·肖邦的研究,其中的翘楚当属江苏大学万雪梅教授的多篇论文以及两部专著。其最新出版的《觉醒——凯特·肖邦作品新论》立足于中国文化立场,借鉴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对凯特·肖邦多部作品的进行了深入解读和赏析。既传承了西方经典文学研究的成果,又从作品中挖掘出凯特·肖邦研究的当代中国的道德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彰显出了中国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和担当。

关键词:凯特·肖邦 《觉醒:凯特·肖邦作品新论》 中国视角

一、前言

由江苏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觉醒——凯特·肖邦作品新论》是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万雪梅教授撰写的凯特·肖邦研究的又一力作。此书和作者2012年出版的《美在爱和死——凯特·肖邦作品赏析》堪称国内凯特·肖邦研究的姊妹篇。该书不但回溯和评述了百年来学术界对凯特·肖邦及其作品《觉醒》的研究情况,还对凯特·肖邦的多部作品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该书以关键词“觉醒”为主线,从凯特·肖邦系列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识觉醒着手,进而探寻作家自主意识觉醒的社会意义,从心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升华了凯特·肖邦小说的思想内涵。这本书是对凯特·肖邦作品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典范。将女作家的多部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内在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从中梳理和概括出内在的逻辑和贯穿始终的脉络,有利于让读者形成整体意识,并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二、内容述要

全书共有五章,外加两篇附录、参考文献以及前言和后记。第一章“百年回眸”比较全面地回顾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学界对于美国女性文学开山之作《觉醒》以及凯特·肖邦的研究脉络。《觉醒》的研究经历了“冷遇期——挖掘期——繁荣期”的一波三折,契合了百余年来女性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凯特·肖邦研究也经历了从沉寂到繁荣并且经典化的过程。简要阐明了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凯特·肖邦的思想及其作品具有跨越时空魅力,探寻其对现实的意义。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从不同角度对凯特·肖邦的多部作品进行了研究,是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对《觉醒》《一个小时的故事》 《可敬的夫人》 《一双长筒丝袜》 的详细解读,从巴赫金的狂欢精神解读多部作品中“狂欢——颠覆——觉醒”的女性叙事结构特征。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可敬的夫人》中的女性形象,通过描写巴罗达夫人内心的抗衡并最终作出理智的决定。最后得出“新女性主义觉醒的代表人物”的结论。从功能文体学视角分析《一双长筒丝袜》的女性自我消费意识觉醒,“可以看出肖邦对于19世纪女性的身份困惑,即女性在自我物质满足和家庭责任方面的矛盾心理有着深刻的了解”(2018,万雪梅,89)。另外,还通过分析作品中男性人物形象反衬女性的觉醒历程。

第三章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了《觉醒》中爱德娜的自杀心理,进而分析凯特·肖邦的女性意识的形成、觉醒以及发展的历程。指出女作家在恪守孝道、笔耕不辍等方面作出女性楷模。分析她民主平等的族裔伦理观以及尊重自然,与自然融合,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观。这一部分体现了迥异于西方价值立场的中国价值伦理,即女作家作为公众焦点的文化示范效应,这种效应在强调文化传承的中国语境里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

第四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凯特·肖邦的第一部作品《智胜神明》以及从哲学和中国美学角度分析《觉醒》,揭示出女作家创作的意图和对现实的启发意义。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不同,中国美学散见于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万雪梅教授借用我国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绘画中的“三远”概念,将《觉醒》所展示的精神境界与现代西方叙事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情趣。高远、低远、平远和深远与西方关于“内视角”和“外视角”的界定有相通之处,但又高于此。西方视角叙事理论和绘画“三远”的融通之处在于小说作品的永恒魅力的解读。其中关于肖邦超越生死、向死而生的美学解读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本研究美国著名作家凯特·肖邦经典著作的作品,也是一部中美文学和文化比较作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正视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并试图找出协调和解决的方案成为比较文学和文化学者的历史担当。“西方的文化危机迫使西方以东方作为‘他者,在比照中更深刻地认识和反省自己,并向東方寻求新的生机;东方则需要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得到新的发展,参与解决人类文化遭遇的各种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现代化。”(2014,乐黛云,15)万雪梅教授的这部作品映射出19世纪美国女性观、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传统忠孝观的和谐共振。肖邦以一部作品《觉醒》奠定了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开创性的地位。其中经受的跌宕起伏,并最后被接受和经典化的过程印证了美国文化思潮的发展轨迹。同时,她的作品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也见证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大量地引进和翻译西方理论印证和阐释文学作品,到从中国文化的主体立场出发,审视西方的文学思潮,形成对西方理论的批判和思考,再到以聂珍钊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以建设有中国文化主体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不同国别文学的互鉴和交融必将成为今后文学研究者的新方向。

三、简评

近年来国内凯特·肖邦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可谓洋洋大观,大部分研究者对于《觉醒》都追随西方对其作出的女权主义先锋的定位。鲜有学者从中国文化和伦理立场出发,从肖邦本人和作品中人物之间或相悖或相一致的行为找到突破口,探索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任务是阐释文学的伦理功能,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伦理原因,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2014,聂珍钊,13)万雪梅教授的《觉醒——凯特·肖邦作品新论》,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精神对《觉醒》这部富有争议性作品的深入解读。它既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文学研究方法,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作品的选择上,以“觉醒”为关键词,涵盖了肖邦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甚至包括了一些不广为人知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研究的广度。其二,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语料库法、因果溯源法、叙事求同法和思想比较法,多种方法并用,加深了现有研究的深度。其三,从内容、叙事技巧以及思想内涵多方面解读凯特·肖邦及其作品,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其四,在研究结论上发现了肖邦思想与宗教、哲学、美学、科学等学科相通和超越之处,升华了肖邦文学作品的审美和哲学高度。最后,这部作品一反大部分文学研究专著只关注文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忽略实际应用意义的做法。如果说文本都有“显文本”和“潜文本”之分的话,《觉醒——凯特·肖邦作品新论》的“潜文本”就是一部探索凯特·肖邦和作品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女性成长教育提供启发和借鉴的有益尝试。正如虞建华教授在书中所评论的:“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外国作家和作品,但立足于中国视角,融入了很多现实的思考。”文学研究不是书斋里学者们的自娱自乐,应该是观照现实的灯塔。文学研究虽不一定能提供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的种种处方,但能为人们提供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针对当前教育中女性伦理价值教育的缺失,肖邦及其作品提供了借鉴。

当我们把视野从文学作品再投向现实世界,不难发现,尽管人类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文化偏见和现实困境从未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尤其在当今的乌卡时代,社会环境的动荡和高度的不确定性时时侵扰着每一个人。文学和文化研究承担着抚慰心灵、指引前进方向的精神引领作用。万雪梅教授的《觉醒——凯特·肖邦研究新论》立足于中国文化和教育的现实问题,从美国经典作家挖掘文学作品的借鉴意义,辅之以多角度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中美文化比较的意义上看,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的了解和沟通。从现实意义上看,增强了中国学者借鉴西方理论,融合中国本土理论体系并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万雪梅.觉醒——凯特·肖邦研究新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

[2]万雪梅.美在爱和死——凯特肖邦作品赏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凯特·肖邦的经典接受与中华文化阐释研究”(16BWW014)

作 者: 汪桃红,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觉醒凯特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肖邦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