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花生生产机械化现状及技术推广建议

2021-08-02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常志强

农机科技推广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程安徽省花生

○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常志强

安徽省固镇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王计洋

一、安徽省花生种植现状

花生是安徽省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近5年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0khm2左右、产量约为900kt,占全国花生面积的6%。花生在安徽省各地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淮北和江淮丘陵地区,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65%和30%,其中蚌埠、宿州、滁州、亳州四个地区种植最多,占安徽省花生面积的74%。种植区域分布在长江、淮河流域及支流两岸,重点集中在以蚌埠市、宿州市为核心的淮北地区和以滁州市和合肥市为核心的江淮地区。淮北地区以春花生为主,约占90%以上;江淮地区为春、夏花生混作区。花生品种主要有鲁花系列、豫花系列、花育系列和皖花、蚌花系列,其中鲁花8号品种以其产量高抗性强成为目前主推的花生品种。安徽花生种植模式采取轮作方式,主要有“小麦(油菜)-夏花生一年两熟”和“小麦-玉米(大豆)-春花生两年三熟”两种轮作模式,主要有春花生、夏花生和麦套花生三类。当前花生品种主要以普通大花生和珍珠豆型为主。淮北地区属北方大花生产区,种植制度有春播、夏播、麦套和油菜茬直播等方式。以普通大花生为主,主产区在固镇、灵璧、泗县、五河等县;江淮丘陵地区属春夏花生交作区,种植制度以春播和油菜茬直播方式为主,品种以珍珠豆型为主,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江淮分水岭附近丘岗地带的明光、定远、风阳等县。安徽省花生品种春播生育期为130天左右、夏播为110天左右。这类品种株高一般只有40cm左右,但根系发达。一株高产成熟的花生主根能深扎到100cm的底土层,其中花生果结在0~10cm土层内、主根扎在10~30cm土层内、须根扎在30~50cm土层内,90%的花生根系分布在0~30cm土层内,这也是花生生长吸收肥力最强的部分。因此,要实现花生高产,就需要通过深松、深耕深翻、旋耕整地、起垄、播种、施肥、喷药、覆膜等机械作业手段,为花生生长创造一个0~30cm的深、松、暄活、肥沃的高产耕作层结构和上松下实的土层结构特征。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生高效栽培技术在安徽得到了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为花生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使得安徽省的花生单产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19年安徽省种植面积为144.2khm2,在全国排名第10;总产达到71.1万吨,排名第7;平均单产为330千克/亩,稳居全国排名第1。花生经济效益高,通常一年一季春花生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一年一麦一玉的效益。因此,花生的种植习惯在皖北地区得到加强,一些县(区)逐步形成了以花生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其中皖北最大的花生生产县——固镇县长年种植面积达50万亩,有“全省油料第一大县”和“花生之乡”之美称。同时在皖北地区花生生产已经朝着有机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快速发展。

二、安徽省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

花生生产机械化作业内容主要包括耕整地、播种、铺膜、施肥、田问管理、收获、摘果等作业。花生生产机械化核心环节是播种和收获,播种和收获作业用工量占生产全过程60%。作业成本占生产总成本50%以上。但目前安徽省在花生播种方面,仅淮河以北地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南方产区,尤其是皖南山区种植基本上以人力和畜力为主。收获方面,淮河以北产区实现了半机械化分段收获为主、人力化收获为辅助的生产方式。淮河以南产区仍以人工收获为主,严重制约了安徽省花生的机械化生产。十三五以来,安徽省花生重点推广麦后机械化免耕播种和半喂入联合收获技术,试验示范耕后起垄覆膜直播和分段收获、摘果、秸秆处理及残膜回收等技术。近年来,在项目实施、技术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等措施作用下,一是解决了花生播种环节机械化生产。通过改变传统大垄四行为小垄两行种植模式,试验探索了一次性完成起垄、播种、施肥、喷药、覆膜和覆土镇压等作业工序的花生联合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二是解决了花生分段收获机械化生产。以花生播种机械化技术为基础,开展了以花生挖掘铺放、机械摘果为内容的分段收获技术试验,以及花生联合收获试验探索,其中分段收获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适应性。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花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69%,比2015年提高了11.09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48%、48.97%、36.02%,分别提高了10.16、7.35、16.06个百分点。目前,安徽省花生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收获装备无机可用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装备适应性、可靠性和技术性能不断提升,而且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和高效化发展趋势,但生产机械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图1 2015年-2019年安徽省花生机械化作业水平及作业面积

三、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花生耕整地机械化,安徽省所用装备多为秸秆粉碎还田机、铧式犁、旋耕机等通用型装备,已在安徽省主产区获得广泛应用。针对花生播种机,目前有多种类型的花生播种机在主产区得到应用,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基本可满足作业要求,主要有:膜下播种、膜上覆土复式播种机主要应用于安徽省的春花生产区;全麦秸硬茬地花生播种机,主要用在安徽省小麦-花生轮作区;不带覆膜功能的复式播种机,主要用于安徽省夏花生产区;人畜力播种机,目前在丘陵山地、麦套夏花生产区还有应用。

花生收获机械化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机型有:

1.挖掘收获机包括铲链组合式和夹拔条铺式两种,主要完成挖掘、清土、铺放作业,在安徽省花生产区应用普遍,并且多与场地式摘果机和捡拾联合收获机配套作业。

2.场地式摘果机主要完成摘果、清选、集果等作业,在安徽省花生产区应用普遍。

3.捡拾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捡拾、摘果、清选、集果、集秧等作业,在安徽省花生产区应用范围快速扩大。

4.半喂入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挖掘、夹持、清土、摘果、清选、集果、排秧等作业,在安徽省等黄准海花生主产区得到应用。

此外,花生秧蔓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是优良的畜禽饲料,花生秧蔓饲料化利用需求日趋迫切。面对产业需求,近年来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出了自走式花生秧蔓收获机以及具有果秧兼收功能的收获机械装备和花生残膜回收机具。但这些机具在安徽省应用较少。针对花生的低温混流循环式、换向通风固定床式、筒状固定床式、便捷折叠床式系列花生干燥设备、种用花生脱壳设备、花生种子包衣设备等产后(产地)加工机械在安徽省应用也较少。

当前安徽省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

(1)部分地区形成了花生耕种收管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春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技术路线为:(玉米机械化生产)→冬前耕地,早春顶凌耙地(或早春化冻后耕地)→播前耕整地→花生机械化播种(旋耕、起垄、播种、施肥、喷洒除草剂、覆膜、膜上覆土一次完成)→花生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化控、田间排灌等)→花生机械化收获(分段式收获→晾晒捡拾摘果捡拾晾晒摘果;联合收获)→(小麦机械化生产)→(玉米机械化生产)。

夏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技术路线为:(小麦机械化生产)→花生机械化播种(秸秆清理、旋耕、起垄、播种、施肥、喷洒除草剂、秸秆覆盖一次完成)→花生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化控、田间排灌等)→花生机械化收获(分段式收获→人工捡拾摘果;两段式收获;联合收获)→(小麦机械化生产)。

(2)小型生产机械在花生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目前安徽省花生作业机械尚处于较低水平,市场主力产品仍以小型化、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化、智能化、大型化程度不足,尤其是花生收获方面,机收水平还不到50%,在完善收获机性能和作业技术模式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花生产后加工设备需求强烈花生剥壳机、烘干机、清选分级机等产后加工装备市场急需。

四、花生生产机械化主要制约因素

1.收获环节的短板问题突出目前,安徽省的花生播种、摘果、剥壳等环节已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但花生机械收获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其主要原因:一是收获时节雨水多。全省降雨量年内变化不均,易形成“夏洪秋涝冬春旱”的状况,适耕期短。二是土壤粘黏难收获。主产区基本都是砂礓黑土地,质地粘重,耕性不良,湿时泥泞,干时坚硬,难耕难耙难收获。三是花生种植模式特殊。春花生种植占80%以上,均为起垄覆膜播种。花生品种以鲁花系列为主,属疏枝早熟直立大花生,成熟时花生秧分枝7~8条,秧高50~70cm。垄高、秧高、土质粘,再加上残留的地膜,花生机械化收获时,易发生秧苗缠绕、壅堵,果土分离不净等问题。

2.规模化生产和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缓慢当前安徽省花生种植仍多以户为生产单元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种植较少。另外安徽省灾害性天气多,中低产田面积比较大,尤其是江淮丘陵地区和皖南山区,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造成花生生产水平不高、产量不稳。花生育种技术发展迟缓,造成品种更新慢,退化严重;同时,种植品种繁杂、生产模式多样,标准化生产与宜机化品种选育进程比较缓慢。总而言之,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不大,标准化生产不足,生产成本较高,规模效益差,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据统计安徽省花生面积2003年达到334.1khm2,而到2019年仅剩144.2khm2。

3.机械化生产水平与技术性能水平均有待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与技术性能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高。无论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与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相比,安徽省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还明显偏低,而且生产环节和区域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亦较为突出,播种、收获近年来发展较快,产后加工等发展依然较慢,黄淮海地区及皖北地区机械化生产水平高,南方丘陵山区生产区水平低。同时现有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和作业质量等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花生播种机伤种率高、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半喂入联合收获机适应性差,捡拾联合收获机破损率和裂夹率高,扬尘污染等问题亦较为突出。功能单一的小型机具多,多功能联合作业机具跟不上生产发展,现有的机械品种、规格不多,机械的通用性和适应性机械通用性差,质量性能不稳定。

五、下一步推广措施与建议

1.开展示范创建,形成区域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大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机深松作业补助等政策导向作用,加快花生生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推动花生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创建活动,按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办法(试行)》,强化绩效考核,通过以评促建,带动提高全省花生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2.强化政策支持,加快花生机械新装备的开发与推广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花生生产机械装备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大花生播种收获新产品补贴力度,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促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农机装备结构更新优化。解决覆膜播种机破膜、膜移位和种穴周围土壤水分流失等技术。研发新型的多功能膜上打孔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防止破膜、膜移位和种穴周围土壤水分流失;在花生机械化收获方面,根据安徽花生栽培特点,根据花生收获与下茬作物播种的季节间隔实际情况,如春花生下茬种植油菜或小麦,间隔10天以上,可选择两段式花生联合收获方式;秋花生下茬种植油菜或小麦,间隔10天以下,可考虑选择花生联合收获方式。

3.培育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把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花生全程机械化的主要依靠对象,采取政策倾斜、项目优先、指导帮扶等措施,使之成为新技术新机具集成的试验田、全程机械化新模式的展示场、新机手新农民的训练营。大力推进托管服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加强农机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大力培养一批花生生产的技术能手。积极发展花生机械作业、租赁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新型服务组织的扶持,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同时加强调查研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农机户组织起来,促进花生农机化生产经营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

4.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实现花生产业化发展安徽省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各方共同发力,聚焦花生播种和收获环节,加强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扎实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助力花生 产业高质高效发展。要强化农机农艺融合配套,以适应机械化作业为前提,根据当地条件优化适合机械化的栽培模式,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的综合性生产技术模式。在花生的品种选择上,要更多的满足基层需要,因地制宜,适合机械化的播种和收获。结合省内土壤特点、墒情变化、水肥管理等生产实际,开展专业性研究、生产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适宜品种、标准化生产管理规程,取得成功后进一步推广示范。同时注重延伸环节发展花生产业,以花生秧、果壳等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实践为例,花生秧粉碎打捆压包,深加工后成为畜禽养殖优质饲料、果壳收集深加工后成为食用菌生产优质基质原料、秸秆粉碎、果壳加工后的废弃物能够加工成优质花肥等,进一步提高花生的产后效益。

猜你喜欢

全程安徽省花生
成长相册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多少堆花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