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毒性肝病相关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21-07-30王默琪

医药前沿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肝病病毒性胆红素

王默琪

(长江航运总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肝病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发的肝脏病变类型疾病,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类型主要是HAV、HBV、HCV、HDV 和HEV。根据血清常规检验项目,当患者白蛋白≤32.00 g/L 或胆红素>85.5μmol/L 时,可确诊为慢性肝炎重度。患者出现病毒疾病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和乏力等,倘若未能及时治疗会累及多个器官,是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诱发因素,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就血液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12 月在我院进行血液常规生化检验的40 名健康体检人员纳入对照组,44 例病毒性肝病患者纳入到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5 名,女性15 名,年龄25 ~80 岁,平均年龄(52.39±0.8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6 例,年龄24 ~79 岁,平均年龄(53.17±0.9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采取血液常规和生化项目检查。采取静脉血,使用希森美康仪器设备,型号为HJ/T399-2017M6-1A 对两组血液指标进行检验,并且使用配套矫正检验数值。相关数据分析和生化指标获取使用博科BK-600 生化分析仪,型号SX16XD811C,检测用具均使用设备仪器可溯源试剂和质控品,所有质控品均在实验室检测标准下使用,确保操作规范性与结果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液常规和生化相关指标,包括项目有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Bilirubin)[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比较(± s)

ALT/(U•L-1)观察组 44 106.42±62.18 5.35±1.03 45.52±1.27 65.28±2.12对照组 40 167.31±45.60 7.04±1.27 25.50±0.25 36.25±0.28 t 5.074 6.724 97.937 85.879 P<0.05 <0.05 <0.05 <0.05组别 n PLT/(×109•L-1)WBC/(×109•L-1)总胆红素/(μmol•L-1)

3.讨论

病毒性肝炎属于肝脏类疾病常见类型,当患者肝脏受到相关病毒侵袭后,病情恶化趋势明显,出现多脏器受损,表现明显的抑制类型为骨髓造血功能[3]。相关问题出现增加患者罹患肝硬化风险。临床中通过检验患者机体内白细胞计数水平对病毒性肝炎疾病进行诊断,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病毒性肝病造成白细胞计数下降,但是有时也存在假性增高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检验标本中红细胞尚未完全被溶血剂破坏,对白细胞计数结果造成影响。本文中,观察组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观点。

患者受到病毒感染后,病情出现恶化,累及其他系统和重要器官,出现病毒型感染,部分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肝硬化,相关问题出现与患者体内白细胞异常存在密切关系。第二,病毒性肝病也会损害骨髓内肝细胞染色体,促使细胞分化异常。检验标本中WBC白细胞计数受到相关影响,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检验中,白细胞计数出现降低。临床中,将ALT 与AST 应用在肝病血清临床诊断中,由于病毒性肝病患者细胞中的物质渗透在血清中,使得相关物质的浓度获得提升[4]。此外,也考虑到肝脏组织发生病变后,引发合成能力不足,使得肝脏合成物质在血清中的浓度降低,相关合成物质主要检查ALB 和CHE。最后考虑代谢原因对肝脏系统造成的实际影响。肝脏受损的直接后果是降低代谢功能,使得患者肝脏正常代谢功能受阻,代谢产物会在血液中滞留,使得血清职工相关物质浓度显著增加。相关指标则需要进一步观察TBIL 和CGT。

病毒性肝病临床诊断中,也引入了新指标如PA 和LAP,其中,PA 由肝脏直接合成,对PA 进行检测能够快速识别肝脏功能是否正常,将其应用在疾病诊断中具有敏感性较强特征。但是相关物质的半衰期较短,仅仅为12 h,临床检验中,应重视LAP 在血浆中浓度降低较快这一结论。LAP具体指分布在肝脏毛细血管中的上皮细胞,对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病患者相关物质进行检验,均发现血清中LAP 浓度升高情况,应对此提高研究力度。根据报道,患者出现病毒性肝炎后,LAP 的特异性为0.515、敏感性则为0.873,与本次研究中ALT 和胆红素比较特异性较差。

本次研究选择总胆红素和ALT 作为生化检验指标,胆红素是人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属于肝功能的重要指标,用于判定黄疸疾病。胆红素具有一定毒性,当相关物质进入到血液中,会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即间接胆红素。此外,胆红素进入肝脏后与肝内Y 蛋白与Z蛋白结合成全新物质,相关过程可逆。在肝功能生化指标检验中,胆红素正常指标参考如下:总胆红素3.42 ~20.5μmol/L;直接胆红素0 ~6.84μmol/L。正常情况下,ALT 在肝细胞中的浓度比血清中高104 倍,通过检验与观察可得到以下结论,即1%肝细胞坏死可导致血清浓度升高1 倍,在急性肝炎检测中阳性率可达到80%~100%,但是,AST 在心肌中的浓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应首先排除心脏疾病患者,以确保疾病诊断准确性。ALT 80%以上在肝细胞线粒体内,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肝脏损伤后,血液中的ALT 明显升高,此时患者肝细胞严重坏死。当线粒体中AST 释放到血液中,血清转氨酶增加的幅度与患者肝脏病变的程度具有一致性,但是随着病情的加剧,部分患者胆红素不断增高,而转氨酶却出现不同程度降低,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酶胆分离,此时肝细胞出现损伤,相关人员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应对这一现象提高重视力度。目前,检验人员多使用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和Knodell HAI 计分系统,对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疾病原因和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析,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数据参考。

考虑到肝脏在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合成中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临床检验中,血小板计数指标的重要性不可忽略,可将其应用在病毒性肝病的临床诊断中。

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肝功能检查、ALT、ST、WBC、PLT、血清胆固醇、蛋白质浓度和血清Ⅲ型胶原蛋白、胆红素。本文实验研究中,选取其中ALT、WBC、PLT 和胆红素[5]。一般情况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血象白细胞总数处于偏低水平、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偶尔可见异常淋巴细胞。慢性轻微病毒感染患者中,血小板计数减少;针对重症肝炎患者而言,出现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情况。血清酶测定中,经常应用的指标有ALT 和AST,相关指标在病毒性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和隐性感染者中具有增加趋势。

本文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12 月我院血液常规检验人员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为肝脏各项功能正常人员,观察组则为患有病毒性肝患者员,比较两组PLT、WBC、总胆红素和ALT。结果表明:观察组PLT、WBC 均低于对照组;ALT 和总胆红素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病临床诊断中,血液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医护人员通过了解PLT、WBC、总胆红素、ALT 等指标,可为病毒性肝脏疾病确诊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肝病病毒性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