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在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7-29胡连莲高彤彤沙莎

天津护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质量指标苏醒麻醉

胡连莲 高彤彤 沙莎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麻醉恢复室(PACU)是手术室以及病房之间的中转站, 在全麻手术患者的麻醉苏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亦是促进患者苏醒的重要场所[1]。 患者在PACU 常发生呼吸道梗阻、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吸入性肺炎、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全麻后苏醒延迟、术后恶心与呕吐等麻醉并发症, 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治疗效果。 麻醉时以及麻醉后60 min 需密切监测,及时发现麻醉并发症,继而予以相应处理,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2]。采取措施完善护理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亦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目前PACU 护理管理侧重于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紊乱,早期诊断与治疗,而非预防。 前馈控制是指在开展管理活动之前, 首先预测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偏差的质量控制方法[3-4],亦是一种以安全管理意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近年来前馈控制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将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应用于PACU 护理管理中。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0 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3 例患者。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行择期手术,麻醉ASA 分级Ⅰ~ Ⅲ级,采用全身麻醉,手术顺利,且无器官衰竭情况发生;②全麻术后未清醒、带气管插管进入麻醉复苏室观察;③年龄≥18 周岁;④术前神志清醒、沟通理解能力正常;⑤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有手术谵妄病史;②合并神经系统疾病;③患严重心肝肺脑功能障碍性疾病;④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退出或失访者。 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综合组41 例及常规组42 例。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管理, 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并由管理者每周实施护理质量的检查, 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整改措施。 综合组则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

1.2.1 建立管理小组 开展头脑风暴制定PACU 前馈控制综合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评估、病情监测、预见性控制干预、 应急处理预案以及护理治疗评价标准等。 对相关科室成员开展安全理念、工作态度、护理行为以及干预措施等知识的培训, 促使其自觉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 管理小组每周组织1 次质量监测,持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1.2.2 风险评估 总结PACU 的安全问题,包括:①肌松药残留;②病变情况;③导管脱落;④坠床;⑤全麻苏醒期躁动;⑥疼痛;⑦苏醒期并发症: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苏醒延迟、发热等;⑧感染。

1.2.3 预见性控制干预 ①体位干预:病情允许的患者取有枕平卧位,枕头厚度以6 cm 为佳,抬高床头15~30°[5]。 ②无痛干预:术前静脉注射非甾体类镇痛药物[6];保持环境的卫生、安静,温度维持在 22~25 ℃,湿度维持在40%~60%;采用NRS 疼痛评分量表,疼痛评分>3 分的患者予以阿片类药物以及非甾体类镇痛药静脉推注。③躁动预防:患者达到气管拔管指征时及时拔管,减少气道刺激;延迟苏醒患者予以安全约束,并在拔管后延长监护1 h;术后评估循环血容量,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予以对症治疗。④安全转运:以生命体征稳定,知觉恢复,可配合指令,可自主有效呼吸, 未吸氧条件下氧饱和度≥95%作为转运标准。转运前完善急救医疗设备的准备,妥善固定各种管道。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维持呼吸道以及静脉通道的通畅,注意保暖。⑤肌松药残留干预: 评估患者拔管后60 min 内的肌松药残留情况,根据麻醉师的医嘱对无药物禁忌证者实施肌松药拮抗剂干预。 ⑥感染预防:严格消毒管理,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遵循院感要求进行着装、操作;每个月开展院感知识培训。

1.2.4 应急处理 制定各种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并要求科室成员根据流程完成演练并彻底掌握。严格执行缺陷管理制度,以《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为导向, 每月组织全体护士进行质量安全事件讨论[7],明确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质量及手术前后应激反应状况。 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导管脱落、躁动以及苏醒延迟,统计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 护理质量的评估采用护理质量评估量表,该量表信度系数为0.645,效度指数为0.544。主要内容包括护理安全意识、 相关护理标准执行情况等。 分为要素质量指标(3 项)、环节质量指标(9项)及终末质量指标(3 项)。 每项评分 0~15 分,得分越高预示护理质量越佳[8]。苏醒时间相关指标包括呼之握拳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 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综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评价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分析 综合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分析(分,)

表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分析(分,)

组别 例数 要素质量指标 环节质量指标 终末质量指标综合组 41 13.50±2.08 42.33±3.25 13.68±2.61常规组 42 10.02±1.91 39.10±3.07 10.14±2.04 t 7.942 4.656 6.894 P<0.001 <0.001 <0.001

2.4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评价 综合组患者呼之握拳时间、 呼之睁眼时间、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评价(min,)

组别 例数 呼之握拳时间 呼之睁眼时间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综合组 41 7.51±2.01 8.15±2.10 14.45±1.73常规组 42 9.34±2.27 10.25±2.41 16.52±2.01 t 3.885 4.228 5.023 P<0.001 <0.001 <0.001

3 讨论

3.1 基于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可降低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显示, 基于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孙小玲等[9]指出,在实施前馈控制干预后,PACU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的14.29%。 分析原因,前馈控制属于管理学中主动、积极的一种控制模式。其主要是通过积极控制各种相关因素, 从而将一系列隐患解决于萌芽阶段, 进一步实现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目的。同时,前馈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促使其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制度开展工作,从而消除安全隐患,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10]。

3.2 基于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可提高PACU 的护理质量 受PACU 工作特殊性的影响, 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等均会对护理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而前馈控制综合管理可有效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各项规范操作的自觉性。 通过密切监测、有效护理以及积极处理安全隐患等途径, 发挥前馈控制的作用,最大程度上降低不安全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11]。 此外,前馈控制通过前置性的干预措施,对要素质量和环节质量以及终末质量等内容进行有效控制,最终明显提升了患者的护理质量。

3.3 基于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能够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前馈控制综合管理主要是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从而增加了医护工作的规范性,保证了医护工作的安全性,继而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减少或避免了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 基于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应用于PACU 护理管理中,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有效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因此,在临床PACU 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积极落实基于前馈控制的综合管理措施, 从而为患者的预后康复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质量指标苏醒麻醉
更正启事
基于移动护理下全院护理质量指标监控系统的探索研究
植物人也能苏醒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汽车润滑用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