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芭蕉俳谐的“寂”与意境美

2021-07-28熊岚

科技资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俳句意境美芭蕉

熊岚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2-5042-9509

摘  要:“寂”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而松尾芭蕉正是以“寂”为核心,创作了很多独特的艺术佳作,并树立了俳谐新风。他通过对自然景趣的享受,而追求“寂”的意境。这种“寂”,不单单是“孤寂”“空寂”“寂静”的景象,更蕴含了“闲寂”“单纯”“乐观”的心境,体现了松尾芭蕉“寂然独立、淡泊宁静、自由洒脱”的人生态度,进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而这种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正是芭蕉俳谐诗学意境的极大体现,我们也能从中感知到其独特的意境美。

关键词:芭蕉  俳谐  俳句  寂  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b)-0253-04

On Silence and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asho's Haikei

XIONG Lan

(The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 510510  China)

Abstract: "Silence" is a key word and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ry aesthetics, especially haikei aesthetics. Matsuo Basho created many unique works of art and set up a new style of haikei. He pursue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Silence" by enjoying the natural scenery. This kind of "solitude" is not only the scene of "loneliness", "emptiness" and "silence", but also conveys the mood of "leisure and loneliness", "simplicity" and "optimism", which reflects Matsuo Basho's "lonely, independent, indifferent, quiet, free and easy" attitudes towards life. Matsuo Basho obtains a kind of spiritual pleasure from his works. The artistic realm that integrates his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 with the life picture depicted in his works is full embodiment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asho's haikei poetics, from which we can feel its uniqu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 Basho; Haikei; Haiku; Silenc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关于意境的解释,《辞海·语词增补本》中这样写道:“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1]。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86年版)对意境的解释又进一步从诗学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可见,“意境”出自于诗学。在诗学中,“意境”是一个由语象符号构成的内涵丰富的审美世界。

意境在诗歌中的内涵,古今也有不少学者对其有所探究。我国古代“意境”美学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古风先生在《意境探微》一书中写道:诗人只有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将心中的意境外化出来,才构成诗歌意境。其产生于“心”与“物”、“情”与“象”、“意”与“境”的审美关系之中[2]。从古今众多对意境的解释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共通点,那就是,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其源自于诗学,发展于诗学。

文学不分国界,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作为一种只有17个字音的日语经典短诗,在日本诗学史上的地位,犹如唐诗。俳句的形式非常短小,它往往是以浓缩的、含蓄的语言,抒发丰富的感情和唤起多重的联想。用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将读者带入到余味无穷的意境。说到俳句的意境,不得不与“寂”这个日本古典美学与俳论联系起来[3]。“寂”是对俳谐创作的概括,特别是“俳圣”松尾芭蕉的“蕉风俳谐”所使用的核心审美概念就是“寂”。因此,该文将从“寂”的角度来欣赏芭蕉俳谐的意境美。

“寂”是一个古老的日语词,写作「さび(sabi)」,汉字传入后,日本人便以汉字“寂”来标记。“寂”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它与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特殊文体——俳谐(这里主要指“俳谐连歌”中的首句“发句”,即“俳句”)相关联[4]。可以说,“寂”是对俳谐创作的概括,它是“俳论”的核心概念,在日本古典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对于汉字“寂”,第一眼看上去,我们立刻就会理解为“寂静”“空寂”。但是“寂”作为日语词来说的话,其含义却相当复杂。王向远先生在其译著《日本·风雅》的序言中指出,芭蕉俳风中的“寂”,有3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寂之声”(寂声),第二是“寂之色”(寂色),第三是“寂之心”(寂心)[5]。他认为,“寂声”的含义即是听觉上的“寂静”“安静”。“寂色”指的是视觉上的“寂”的颜色。“寂色”与我们所说的“陈旧的颜色”在视觉上相近,具有审美价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古色、水墨色、烟熏色。给人一种黯淡、朴素、单调的感觉,但能让人体会到低调、含蓄、洒脱的态度。而“寂心”,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姿态,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寂”的最核心和内在的层次。有了“寂心”,就可以摆脱客观环境的制约,从人的主观心境及精神世界出发,生发出“寂然独立、淡泊宁静、自由洒脱”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寂”是蕉风俳谐的核心审美概念呢?对此,芭蕉弟子各务支考在《续五论》一书中说:“心中一定要明白:居于享乐,则难以体会‘寂;居于‘寂,则容易感知享乐。”芭蕉的另一个弟子森川许六在《篇突》一文中说:“世间不知俳谐为何物,一旦找到有趣的题材,便咬住不放,是不知无味之处自有风流……要尽可能在有味之事物中去除浓味。”这二者所强调的“寂”都是指一种平淡的心境与趣味,这正是对“寂心”的表达。可见,“寂心”是芭蕉俳谐的核心审美境界,使身心得以摆脱世事纷扰,摆脱物质、人情与名利等束缚,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洒脱的意境美[6]。

诗学意境认为“意境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那么芭蕉俳句中对“寂声”“寂色”等语象符号的运用即是一种“客观景物环境”,而由此抒发出的“寂心”便是“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可以说,芭蕉俳谐便是“寂声”“寂色”与“寂心”的结晶。从“寂色”“寂声”的语象中可以体味出芭蕉的“寂心”,抒发出一种“情景交融”“意与境浑”的意境美。

下面,我们就从“寂声”和“寂色”两个方面来感知芭蕉俳谐的“寂心”。

1  “寂声”中听“寂心”

寂声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盈耳之声来表现“寂静”,追求“此时有声胜无声”的听觉上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可以从以下几首俳句作品中感受到。

「閑さや 岩にしみ入る 蝉の声」

日夕何寂静,只闻鸣蝉不住声,沁入岩石中[7]。

此句为芭蕉日暮时分到达一座叫立石寺的山寺时所作,山寺四周格外清幽,而蝉鸣渐盛,沁入岩石。句中的「閑さ」亦可写作「静かさ」,可翻译成“寂静”,句中的「閑さ」(闲寂),即是“寂声”的描写,幽静的山寺,鸣叫的夏蝉,一寂一响,以有声衬无声,皆为眼前的景象。通过这个情境,读者不难体会到芭蕉的内心状态。面对满山空寂的景象,芭蕉内心也不禁进入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洒洒乎忘身世的的闲寂境界,读者也不难由此“寂声”而窥探到作者的“寂心”,在无味中感知有味。此句可谓是“寂声”的代表之作。

「芭蕉野分して盥に雨を聞く夜かな」

芭蕉卷秋风,茅屋漏雨滴水盆,一夜听此声[7]。

茅屋外,强劲的秋风撕裂着硕大的芭蕉叶子的声音,茅屋里,漏雨滴滴答答地落在盆里的声音,让人彻夜难眠。秋风撕裂芭蕉叶的声音,茅屋漏雨滴水的声音,无不是“寂寥之声”。一夜听着这首二重奏,辗转难眠。诗者通过一丝丝诙谐幽默的写作手法,来描绘这种“寂中之声”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孤独的心情,反映了隐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从这首俳句不难看出,芭蕉一直都在实践“寂”的生活,创作“寂”的俳句,追求“寂”的境界。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记》中写道:“没有比离群索居更有趣的事情了”,这也正是芭蕉的“寂心”的表现。同时也是融情入景、由景见情的意境美的表现。

「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

幽幽古池塘,一只青蛙跳进去,轻轻水声响[7]。

这句「古池」,是芭蕉的代表名句。幽静的古池边,“扑通”,一只青蛙跃入水中发出了声响,打破了寂静的环境,接着,这生动的世界,又归于平静,甚至比刚才更寂静。这是芭蕉创造的一个迷人的艺术秘境,以青蛙的一瞬间跃入古池中的小动作所引起的水声,波动了万籁俱寂的氛围,烘托了清寂幽思的意境。古池的寂静,轻响的水声,透过这种“此时有声胜无声”的“寂之声”,让读者感觉进入了静寂的天地。故“非古池静,是君心静”,从这一俳句名作中可以体会到芭蕉的那种摆脱俗累,向往幽静山林生活的旅人“寂心”。可謂是芭蕉俳句“情境两浑”的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2  “寂色”中观“寂心”

寂色是日本茶道、日本俳谐所追求的总体色调。有人难免发出疑问,在芭蕉俳句中,并没有看到“寂色”的字眼啊。虽然没有直接的关于颜色的描述,但是在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却是“寂色”代表物。比如在俳句中经常出现的茅屋,其屋顶使用黄灰色的茅草修葺,墙壁用泥巴涂抹,房梁用原木支撑,里里外外总体上呈现发黑的暗黄色,也就是典型的“寂色”。仔细欣赏芭蕉俳句不难发现,句中常出现的枯树、落叶、白石、古藤、草庵、荒草、黄昏、阴雨等皆为带有“寂色”的东西。接着,就从以下几首芭蕉的俳句作品中来观察这种“寂色”,并从中发觉芭蕉的“寂心”。

「石山の石より白し秋の風」

石山之石白,比之其白如玉帛,秋风白千百[8]。

此句是松尾芭蕉在《奥州小道》的旅途中,参拜加贺国的那谷寺所吟诵的句作。那谷寺,位于石川县小松市那谷町,院内有灰白色的岩山。句中的「石山の石より白し」,说的是那谷寺的岩山之“白”;另一句「秋の風」,把无形的萧索秋风描述成可以看得见的“白”。为什么能如此描述,秋风一吹,大地萧索,黄叶飘落,百草枯干,往往使人感到秋风具有的苍白的颜色。将此句中“岩山”之“灰白”,“秋风”之“苍白”,即是一种“寂色”的描绘,将无形的秋风形象化,以此反映秋季的哀伤,衬托旅人芭蕉的清贫单调的生活,以及闲寂、空寂的心境。此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值得细细品味。

「海くれて鴨のこゑほのかに白し」

海边暮色薄,何处野鸭声微白,苍茫又索寞[8]。

此句是松尾芭蕉应朋友相邀,同看腊月之际海景的诗作。句中把野鸭的叫声与野鸭的颜色、暮霭时分海上浪花的白色融合在一起。黄昏下的大海,灰黑色的野鸭,在眼前融为一片白色,苍茫而寂静。冬海、日暮、野鸭,这些“寂色”的代表物,隐含了作者淡淡的旅愁,但能与朋友一同观海,实属快乐之事。芭蕉正是通过对这种视觉上的寂色调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超然脱俗,享受孤寂的“寂心”。这实在是一种很高的觉悟。这样的心境使人在不乐中感知快乐,在无味中感知有味。可以说,这又是一首“寂色”观“寂心”的佳作。

「馬に寝て 残夢月遠し 茶のけぶり」

朦胧马背眠,远处淡淡起茶烟,残梦晓月天[7]。

此句大意是,一日拂晓出发,在马背上摇摇晃晃,不知不觉进入了朦胧的梦乡。突然惊醒,只见远处晓月低垂,山脚下的村庄,冉冉升起了煮早茶的青烟……

句中枯黄的瘦马、朦胧的月光、青青的炊烟,都是“寂色”的代表物,如诗如画,由此勾勒出芭蕉的丝丝旅情。芭蕉一生所追求的“寂”的境界,不是“死寂”,而是“闲寂”“空寂”,是“寂然独立”,是一种自得其乐的、享受孤独的、心灵上的自由和洒脱。这种审美状态,在此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芭蕉远离世间尘嚣,带着若干弟子,牵着几匹瘦马,一边云游,一边创作,将人生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实践“寂”、表现“寂”。这种意境,在此句中可以体会出来,虽然旅途艰辛,眠于马背,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喜悦的朝气,对山坳里煮茶人家的生动的描绘,使整首俳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正是芭蕉“寂心”的体现。这种通过“寂色”之物来表达“寂心”的手法,使芭蕉此篇作品洋溢着勃勃生机。

3  芭蕉俳谐的“寂心”与“意境美”

从以上所分析的芭蕉经典俳句可见,对“寂声”“寂色”的语象元素的运用,是芭蕉俳谐的一大特点。而对“寂声”“寂色”之物的吟诵,无不体现了芭蕉俳谐“寂心”的意境之美。芭蕉在《嵯峨日记》中写道:“没有比离群索居更有趣的事情了。”芭蕉本人对“寂心”的解释,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但从其本人对弟子作品的评论当中可探之一二。

作为“蕉门十哲”之一的向井去来,有一首名句「花守りや白きかしらを付き合はせ」(白首老夫妻,樱花树下两相依,亲密无间隙),关于此句的评论,在《去来抄》中如此写道:“先师在评论此句时说:‘「寂」色浓郁,尤为可喜。[5]。”

另外,在元禄六年(1693年)的《闭关之说》中,芭蕉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身体精力旺盛仅二十余年……诚如南华老仙所云:唯舍利害,忘老少,得闲静,方可谓老来之乐。五十岁顽夫自书自戒之:墙边牵牛花掩映草庵门白昼闭户不见人(「あさがほや ひるは鎖おろす 門の垣」)。[5]”

从芭蕉对弟子作品的评论以及老年自书句看来,芭蕉所追求的“寂心”,即是怀抱孤寂的心情,以一种单纯淡泊的态度来静观四时的雪、月、花等自然风物,乃至与之相关的人生世相。是一种以闲寂为乐,淡泊宁静、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9]。是一种使人在不乐中感知快乐,在无味中感知有味,甚至可以化苦为乐的心境和趣味。这也是芭蕉俳谐的核心审美观。

而笔者认为,这种“寂心”,可以通过作品中对于“寂声”“寂色”等“闲寂之景”的描述来感知。可以说,芭蕉作品大部分都是充满了“闲寂之景”的。通过这种“寂景”的美,感受“寂心”的美。这不正是一种“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的诗学意境吗?通过欣赏芭蕉的俳谐作品,我们也不由得进入到一种超然的审美境界,到达心灵上自由洒脫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词增补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908.

[2] 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192.

[3] 方栋.日本文学理念“侘”和“寂”的历史演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82,84.

[4] 叶渭渠.叶渭渠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134-138.

[5] (日)大西克礼.日本风雅[M].王向远,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2,3,174,264.

[6] 张敬欢.从与谢芜村的季语探讨其“离俗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0):48-49.

[7] 王吉祥.日本俳句三百句赏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20,22,27,34.

[8] 关森胜夫,陆坚.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58,164.

[9] 王姗姗.日本文学的文化意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53-54.

猜你喜欢

俳句意境美芭蕉
爸爸跟我争芭蕉
芭蕉上练字
俳句生活
吃柿子后,菅义伟吟诗一首
俳句生活
俳句里的物之哀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芭蕉琴
长相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