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2021-07-28陈浩杰

速读·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陈浩杰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课文中蕴藏的美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感因素

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一直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课文中蕴藏的美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情感内蕴,引导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好的作品大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教师必须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如果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美的熏陶。

二、要通过课文朗读,让学生作品中的美感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满浓浓人文情怀。课堂上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宣泄的就是课堂朗读,老师应该带领学生朗读一些诗篇,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阅读这种诗情画意的文章,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愁肠绞断、流浪他乡的悲凉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境遇。在享受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的同时,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最后一课》结尾的一段话,如果能有表情地朗读,且语音轻缓,语速放慢,就能表现出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世界,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熏陶。

三、要师生共情,共同陶醉于情感美

首先,教师要“情动于己”,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哀、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然后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从而产生感情共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构思,合理剪裁、组材,并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比如《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为什么多以洁白无瑕、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才能使学生领会到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转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四、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若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诗情画意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比如郑振铎在《猫》中对猫的自省,其实是表达一种待人接物的道理。教师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五、要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还可针对所讲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次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六、要从故事趣闻导入新课,情景感染学生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授新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七、要巧借多媒体,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桃红李白、花坞春晓的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可借助多媒體首先播放这首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体会到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然后配乐朗读,则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昂的音乐中体会着祖国壮美的达好河山,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感情。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和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美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学习修身。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同时注重美感教育,用美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教会学生去审视美,辨别美,感悟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