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饮食与运动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1-07-28李娜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空腹胎儿饮食

李娜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 211500

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在妊娠期内首次出现糖代谢异常的一种内分泌性疾病,属于一类特殊糖尿病类型[1]。受人们饮食习惯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确诊率逐渐升高,但临床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并未得到最终结论,但基本认同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关联[2-3]。研究发现[4-5],妊娠期糖尿病可通过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减轻对分娩安全、母婴健康的影响。但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都较为抵触药物治疗,为满足这一新需求,临床加强了非药物干预方法的研究,并逐渐发现饮食、运动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6]。其中饮食干预具体指的是控制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妊娠期间的饮食内容、食用量、食物烹饪方式等,运动干预则指导产妇在妊娠期坚持进行适当活动锻炼,通过饮食与运动干预,以实现对血糖水平的控制,从而减轻对妊娠的不良影响[7-8]。该研究以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92例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为对象,分析饮食与运动指导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92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产妇年龄最小23岁,最大40岁,平均年龄(31.16±7.52)岁;终止妊娠时孕周最短36周,最长40周,平均孕周(38.42±1.16)周。对照组46例,产妇年龄最小24岁,最大39岁,平均年龄(32.13±6.56)岁;终止妊娠时孕周最短36周,最长40周,平均孕周(38.34±1.20)周。两组年龄、终止妊娠时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9]:②空腹血糖检测持续2次≥5.1 mmol/L,餐后1 h血糖≥10.0 mmol/L,餐后2 h血糖≥8.5 mmol/L,另外糖耐量试验结果有超过2项高出正常值;③单胎妊娠;④于该院产科门诊接受定期产检;⑤年龄>20岁且<45岁;⑥参与研究前宫内胎儿健康、各项检查结果正常;⑦产妇知晓研究内容,自愿签订研究同意书;⑧该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有其他妊娠合并症如妊高症等;②妊娠期确诊有心血管、呼吸系统、肝肾组织等严重系统性疾病;③不打算在该院完成分娩或无法随访至妊娠结束;④不愿加入该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仅实施妊娠期常规干预,每次产妇来医院产检时按产检次数进行对应详细、全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产妇,告知产妇下一次产检时间、产检内容。在每次产检时医护人员均对产妇进行妊娠期糖尿病健康知识介绍,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对妊娠的影响等,并做好产妇的心理干预,通过积极沟通了解产妇内心感受,发现产妇的不良情绪表现并给予疏导,使产妇认识到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与干预,则能顺利生产,且产后妊娠期糖尿病症状会消失,对身体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使产妇能够保持平和心态度过妊娠期。

观察组除了接受对照组相同的干预,另外给予规范性的饮食与运动指导,①饮食指导:调整进餐次数,将常规的三餐变为5~6餐,但每餐减少能量摄入,其中早餐能量摄入控制为10%,中餐能量摄入控制为30%,晚餐能量摄入控制为30%,另外分别在早午餐之间、午晚餐之间、晚餐后入睡前分别加一餐,能量摄入均控制为10%。具体能量高低由干预人员根据产妇标准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长情况、当前孕周、当前血糖水平等进行综合计算,每日摄入能量中主要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3种主要成分,所占比重分别为25%~30%、15%~20%、50%~60%。另外鼓励产妇转变常规食物烹饪方式,选择清蒸、水煮、凉拌为主的烹饪方式,减少食物调味料用量。三餐加餐的饮食内容可适当摄入坚果、水果,以保证营养丰富。②运动指导:运动方案制订可根据产妇运动偏好、身体状况等确定,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选择游泳、爬楼梯、慢跑、慢走、孕期瑜伽、孕期健身操等运动内容,内容可交替选择以避免乏味,坚持运动30 min/d以上,保持5次/周运动,每周记录体质量增长幅度,若体质量增长过快,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

1.4 观察指标

①血糖水平:分别在干预前后测定两组产妇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②血糖控制有效率:两组均在预产期前1周测定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确定血糖达到正常水平标准的产妇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空腹血糖达标标准为<5.1 mmol/L,餐后2 h血糖达标标准为<8.5 mmol/L[10]。

③产妇不良结局:比较两组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剖宫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④胎儿不良结局:比较两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各血糖指标水平均低于组内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血糖水平变化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血糖水平变化比较(±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

?

2.2 两组产妇血糖控制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分娩前1周产妇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2 h血糖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分娩前1周血糖控制达标率比较[n(%)]

2.3 两组产妇不良结局比较

观察组产妇分娩后有5例发生不良结局,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0.87%;对照组产妇分娩后有13例发生不良结局,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为28.26%,观察组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分娩后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胎儿有3例发生不良结局,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6.52%;对照组胎儿有11例发生不良结局,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23.91%,观察组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研究发现[11-12],孕妇每日摄入的能量只要能满足自身需要与胎儿需要即可,在这一基础上合理控制体质量增长,调节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防止餐后高血糖、饥饿性酮体表现,也不会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还能减低胎儿糖尿病发生风险,对提升母婴安全有积极意义。在合理控制饮食基础上坚持有氧运动,有助于加快糖氧化,能提高胰岛素敏感程度,使妊娠期产妇机体胰岛素维持在正常范围,还能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13-14]。通过血糖水平的控制又能纠正血糖以及血脂代谢紊乱,防止产妇体质量增长幅度过大,对于保障正常分娩具有积极意义[15-16]。

该研究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5.05±0.33)mmol/L、(9.04±0.68)mmol/L、(7.11±0.93)%,均低于对照组(5.55±0.35)mmol/L、(9.78±0.71)mmol/L、(8.94±1.04)%(P<0.05),另外该研究观察组分娩前1周产妇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2 h血糖达标率分别为89.13%、84.78%,均高于对照组71.74%、65.22%(P<0.05),表明相较于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开展常规孕期干预,对其实施规范化饮食与运动指导能更有效控制孕期血糖水平,且能保证产妇在分娩前更高程度的控制在正常水平,这对于保证分娩顺利进行,减低分娩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何金婵等[17]的研究也发现,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开展饮食干预联合运动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产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4.42±0.58)mmol/L、(5.64±0.91)mmol/L,对照组分别为(5.17±0.65)mmol/L、(6.13±1.14)mmol/L(P<0.05),与该研究结论一致,但具体数据上存在差异,分析与纳入对象病情不同、基础血糖值不同、干预时间长短不同有关。该研究观察组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0.87%,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6.52%,均低于对照组28.26%、23.91%(P<0.05),可知实施规范化饮食与运动指导能减少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不良结局以及胎儿相关不良结局,从而可获得更好的分娩质量。郭巍等[18]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58.1%,观察组不良胎儿结局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44.2%(P<0.05),与该研究结论一致,但具体数据上整体高于该研究,分析与纳入对象病情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开展饮食与运动干预可提升对血糖控制效果,还能减少母婴不良结局,提升妊娠质量。

猜你喜欢

空腹胎儿饮食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春节饮食有“三要”
采血为何要空腹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MRI在胎儿唇腭裂中的诊断价值
孕期适度锻炼能够促进胎儿的健康
何为清淡饮食
空腹喝水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