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及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分析

2021-07-28蒋赛珍陈芬芬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血糖糖尿病差异

蒋赛珍,陈芬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

2型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会随着疾病的进展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继而威胁患者的健康[1]。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糖尿病高发已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功能卫生问题,因而如何治疗、干预糖尿病患者成为需要解决的难题[2]。糖尿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案,现有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依靠各类药物控制血糖水平,使其维持在较为合理的区间,从而降低高血糖对血管壁、脏器、各个组织的负面影响,消除糖尿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达到治疗效果[3]。因此现有的治疗方案均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控制血糖,二甲双胍、胰岛素、阿卡波糖等均是控制血糖的理想药物,在作用机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目的均为控制血糖[4]。该次研究引入中医护理的概念,尝试以中医护理中的足浴、推拿、中医保健等干预措施进行护理,选取该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6例患者作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该次研究选择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成两组。对照组(n=53)中男女比为28∶25;年龄29~78岁,平均(56.15±10.39)岁;病程1~22年,平均(9.46±4.12)年;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11例。观察组(n=53)中男女比为27∶26;年龄26~80岁,平均(56.58±10.55)岁;病程1~20年,平均(9.78±4.23)年;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5];③患者知情该次研究,并表示能配合治疗、护理。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已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病足、冠心病等);②合并精神疾病,或因其他疾病造成的认知功能障碍(卒中等);③治疗依从性极差;④随访期间失联,或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使用适合患者的降糖药物对血糖进行控制,并嘱咐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按照医嘱用药,并依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运动锻炼计划。指导患者如何选择一日三餐并合理搭配,在保持低糖、低钠盐生活的基础上保持营养丰富。指导患者定期对血糖进行监测,及时调整降糖药物方案。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干预。①中药足浴,按照糖尿病患者的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足浴方。其中阴阳两虚、气阴亏虚、肾阴亏虚患者,以生地20 g、当归20 g、桃仁10 g、桂枝10 g、川芎10 g组方;而胃热炽盛、肺热津伤患者采用桃仁10 g、桂枝10 g、黄芪10 g、白芍10 g、花椒10 g、透骨草15 g、当归15 g、鸡血藤30 g,细辛3 g组方。在中药房抓取药物后,将药材以煎煮的方式煮开,取一合适大小的容器,将药汁倾倒入容器中,首先借助药汁的热气对脚进行熏洗,待药汁温度下降后,再将双脚置于容器中进行泡洗,并擦洗腿部,1次/d[6]。②予以患者中医推拿,在患者治疗期间择期进行推拿。按照患者的耐受程度以指揉法、掌根揉法、点法等中医手法推拿按压第8胸椎、旁开0.5寸、1.5寸诸穴,老年患者可选择增加三阴交、腰阳关、名门等穴位。交替使用手法,力度依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由轻至重,15~20 min/次,3次/周,每次间隔3 d。③中医保健,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血糖水平等基础资料制定患者的保健方案。老年男性可选择八段锦的运动,女性可选择广场舞的方式进行活动;年轻群体可选择跑步、游泳、跳操等方式进行锻炼,增强体质。运动注意符合自身身体素质,由低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步提升运动强度,最终在合适强度下进行运动锻炼[7]。④中医饮食护理,依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制定健康的饮食方案,基于药食同治、药食同源的原则,选择合理的饮食方案。在减少糖摄入的基础下,合理荤素搭配,保障患者的营养供应。⑤耳穴压豆干预,使用1 cm×1 cm的医用胶布蘸取王不留行籽,注意王不留行籽需保持在胶布中央,然后对压豆区域进行消毒,指导患者在耳郭合适区域进行按压,取穴神门、交感等诸穴。3~4次/d,两耳交替进行[8]。⑥中医情志调节,对于心理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以中医七情归属的方案帮助患者进行情志调节,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⑦足底按摩,指导患者进行足底按摩,以拇指对涌泉穴进行按压,20~30 s/次,共按压3~5次,在日常生活间隙完成。⑧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同时多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②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每日定期监测血糖、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记录血糖变化。能够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完成定期监测血糖、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记录血糖变化的项目,则视为达标,纳入达标率的计算中。

③以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分为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其中0分为理想,1分为较高,2分为较差,3分为极差。

④记录患者在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上述血糖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s)

?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对比

观察组患者每日定期监测血糖、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记录血糖变化的自我管理行为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对比[n(%)]

2.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中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对比[(±s),分]

?

2.4 两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统计周期内出现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极高,且呈现年轻化的增长趋势。在目前糖尿病不能治愈的阶段,治疗中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控制血糖增长,因此各项治疗活动的开展均是以控制血糖为基础[9-11]。该次研究从护理干预的方向入手,期望以中医特色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提升。中医护理措施包括中药足浴、中医推拿、中医保健等8项措施,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提升[12]。

研究中采用中医护理的观察组相较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在3项血糖基本指标对比中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以中医护理干预能促进血糖控制效果的提升。近年来对糖尿病护理干预的相关研究较多,在管丽萍等[13]、陈少英等[14]的研究中分别应用个体化护理模式、连续性护理干预模式于糖尿病患者护理中,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得到一定程度下降,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通过中医护理干预能达到与个体化护理、连续性护理基本相当的护理效果,但相较于个体化护理、连续性护理,中医护理大部分护理内容可由患者自行完成,节省了大量医疗资源,更易推广。中医护理内容包括中药足浴、中医推拿、耳穴压豆等一系列干预措施相关,通过足浴等方式达到活血通络、刺激局部血液循环、调理气血的目的,继而促进血糖控制效果的提升[15-16]。此外中医护理还能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善,观察组患者每日定期监测血糖、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记录血糖变化达标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中医护理对调整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可能与中医情志调节、中医保健等内容相关。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则说明中医护理有助于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其原因可能与中药足浴、调节情志、生活指导等内容相关。中医护理的优势还表现在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中,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各种并发症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护理对降低并发症风险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措施能极大地提升糖尿病控制效果,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睡眠质量的改善以及并发症风险的降低。

猜你喜欢

血糖糖尿病差异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相似与差异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