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甘肃临潭县为例

2021-07-28李丽娟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发展

李丽娟,孔 陇

(兰州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兰州 730020)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指示,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要战略,并明确了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总的工作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方针中,“产业兴旺”被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产业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是实现整体战略的关键[1]。为了建设强而广、广而精的特色乡村,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经济整体发展,缩小与大城市差距,进而带动当地及辐射区域经济连片发展的内生动力[2]。本文以甘肃省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为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临潭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处于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过渡地带。近几年,临潭县打造了以乡村为动力,乡镇为腹地,县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和传统民族文化来发展农林牧业、旅游业等区域特色产业。产业的发展成为临潭县乡村升级的重要支柱,乡村转型又一步促进辐射县域连块发展,最终为当地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巨变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农业、人才、经济等优质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集聚[3],出现了留守农民老龄化、土地利用非农化、农村空心化等现象,究其根源是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缺乏相应的要素供给[4]。基于我国乡村发展现实,乡村振兴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产业发展获取的经济来源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不仅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转型的动力,而传统产业的优势随着经济发展疲软而日渐没落,只有振兴特色产业,才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日后形成新的增长点[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带动。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开拓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与地方实际相符的道路[6]。只有依靠特色产业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注入高水平的产品、市场、要素和人才要素,产业振兴的基本目标才会实现。当区域产业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活力源泉、先进科技成果为先导时,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才能进一步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才会不断夯实;只有当产业得到重视,资源有效配置了,经济激活了,乡村繁荣了,才能促进“农民富、产业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产业振兴,不是依赖某一主业单一兴旺,而是需要各产业共同兴旺。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发展依赖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功能定位相对单一,产业体系与生产体系均不完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增值环节有限;相应文化、管理和景观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科技投入量有限;农业衍生品类单一,大部分均未形成出口规模效应,就业容量小,迫切需要延伸第一产业,实现接二连三[7]。这就需要持续发掘产业多种功能,促使整体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和利益链完善。因此,为打造区域新产业新业态,需要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活力源泉,先进科技成果为先导,推进三大产业紧密联合、协调发展,将现代资源、技术要素、新型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和重组优化,以增强对乡村地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的支持[8]。

二、临潭县城乡经济发展现状

(一)临潭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近年来,临潭县经济稳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显著上升,居民幸福指数稳步增加,并于2019年12月24日正式发布贫困人口脱贫公告宣布脱贫。然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生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选取恩格尔系数进行研究对比,2019年临潭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040元,人均现金支出7694元,恩格尔系数为40.3%,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13777元,恩格尔系数为37.6%。此外,选取2013—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进行比较(见表1),根据五年的数据组可以看出,尽管城乡居民收入每年都持续稳步上升,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保持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倍以上。

表1 临潭县2013—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收入来源差异。本县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单一且稳定。农村居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季节性波动较大,夏秋两季收入高于其他季节;其次,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影响较大,不可抗力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大。第二,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高,二、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且为城镇居民提供较多就业岗位,收入来源多元化;农村居民靠天吃饭,只有第一产业为其提供主要收入。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青壮年劳动力主要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第三,城乡居民教育层次存在差异。城镇居民拥有的教育资源优且多于农村居民,就业优先选择权高于农村居民。

(二)传统产业发展疲软

根据区域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和科技成果的投入度不同,将区域产业类型分为四种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对资源依赖度较低且科技投入较低的为区域性传统产业,而对两种要素投入都高的产业为区域特色产业,其在借鉴当代科技成果的同时,充分利用到当地地方特色。临潭县自建国以来,第一产业占比一直较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推进,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攀升。近年来,临潭县一直致力于发挥传统产业优势,而传统产业发展逐渐疲乏,经济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何由传统产业模式稳步转型为区域特色产业模式,是当地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1 区域产业类型

临潭县属于高海拔农业县,全县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附加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如图2所示,2016年以前,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稳步上升、不断增强,但从2017年开始,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出现减少,发展速度随之由平稳上升转向下滑。此外,第二产业对整体经济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产业增加值在近几年也呈不断下降的态势,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带动经济发展的潜力不乐观。其中,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8.5%、9.5%和72%,年均各下降0.5个百分点、下降1.5个百分点、上升1个百分点,传统第一、二产业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消失而没落。

图2 2013-2019年临潭县三大产业增加值及发展速度

三、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一)具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临潭县农业发展过程是农村生产力进步和传统农业转型的过程。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转变;另一方面,个人生产向产业化发展转变[9]。21世纪初,临潭县开始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要求,实施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转型发展战略,农业结构逐步优化[10],以中藏药材、油菜、青稞、温室蔬菜等为主的具有传统优势的种植业逐步兴起。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规模持续壮大,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11]。近年来,临潭县致力于发展高原避害农业,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发挥不同地区的地理优势。东部和南部洮河沿岸地区是粮、药、果、菜的主要产区;中部地区有效积温少,热量不足且具有东西两区的特征,主要种植小麦、青稞及其它作物,中部地区为临潭县典型的“三三制”格局区域;西部地区气候表现为高寒阴湿,该地区主要种植耐寒作物。临潭县依据各地区降水、积温、热量等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并取得显著成效,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4%,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农业发展总体上稳中有增。

(二)养殖业发展历史悠久

临潭县全县草地面积99.6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6%,其中天然草地98.63万亩,人工草地1万亩,为养殖业提供先天优势。从1990年开始,当地把养殖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对传统农村产业发展方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鼓励广大农牧民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养殖业,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农牧民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养殖业蓬勃发展起来。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合理监管以及市场的拉动作用下,羊产业及相关收入取得稳步增长,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山羊出栏量和山羊绒产量可观,羊产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畜牧业已经发展成为临潭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县牛羊育肥户达两千多户。加之国家持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畜产品价格的一路攀升,有力地调动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全县集中成立起养殖合作社,使得临潭县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起来,悠久的养殖业历史使得广大牧民长期以来积攒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促进了临潭县近代养殖业的蓬勃兴起。

(三)工业资源禀赋优越

临潭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全县水利资源丰富。多年来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912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高达28.7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高达17.29万千瓦。在全县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后,水能利用率得以进一步提高,全县电网线路累计达189条,总里程1567公里。此外,当地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和锑、黄金等矿产资源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持。“自给自足”的矿产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而且为进一步加工后进行对外输出,做精做深加工,延长整体价值链产业链,提高原始矿产资源的附加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

临潭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特点,形成了游牧、农耕等多种生产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临潭县凭借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及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资源,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优越。目前,有4A级冶力关风景区、黄涧子森林公园、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旅游景区。截至2019年8月,临潭县共有各类旅游公司106家,旅游就业人数达4500余人。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推动临潭县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加就业、拉动内需的新兴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见表2)。仅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约2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总计14.61亿元,同比增长5.7%和10.1%。

表2 临潭县2014—2019年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增加值年份旅游业收入(万元)收入同比增长(%)游客人数(万人)人数同比增长(%)20144900027.60111.9015.4620156300028.57136.9922.32201610290063.30218.0059.12201711900015.64243.0011.46201813326811.98225.84-6.9920191461009.60270.0019.55 * 数据来源:甘南州统计局官网图3建国初至今临潭县三大产业比重变化

(五)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临潭县经济走向多元化,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如图3所示,自建国以来,第三产业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成为推动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仅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3862万元,年均增长率为4.2%。

四、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

打造特色产业不仅需要特色明晰的产业基础,更需要人才发挥建设作用,然而临潭县人才“引入难”的问题却难以得到突破,一方面,当前劳动力数量整体不足。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是人才去留的推动器,而临潭县整体经济水平有限,县域内就业机会较少,人才资源供给整体不足,当地人才对临潭自然环境、人文、文化以及经济发展前景的不乐观,造成本地人才纷纷外涌,最终形成人才“留不住”的局面。此外,当地的工资水平、就业机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再加上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先进人才向该地区的推进力小。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技术型人才。虽然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人才扶持乡村的策略,但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在种植、养殖、农牧产品加工及经营流通等方面的经验汇总型的人才数量不增反减,了解当地区域特点、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实用性产业经营主体依然缺乏。

(二)工业发展进入瓶颈期

临潭县在不断摸索中实现了工业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完善,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然而近几年,随着劳动力、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攀升,工业增加值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见图4),直接导致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目前工业企业数量整体骤减,本地市场需求不足,规模以上企业仅有临潭县青石山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有限。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动力整体不足,大多数规模以下企业发展粗放、实力弱小、效益不高、涉及产品业务单一,且设备配置落后,经营管理不足,科技投入要素少,创新力不足,相较外省输入的工业产品,产品内部结构失衡,在同类行业中市场竞争力较低,发展压力较大,发展潜力不足。受产品同质化竞争及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加之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支撑力弱,部分企业运转持续低迷,发展的规模和后劲明显不足,生产规模效益差,工业工作的开展也因此滞后。加之近几年随着城镇发展步入新阶段,临潭县为满足打造绿色建筑、城市园林、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工业的发展。

图4 2014—2019年临潭县工业增加值及发展速度

(三)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旅游业是全面焕发乡村振兴“活力”的重要路径,然而临潭县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生态资源和宗教人文体验为主,具有很高的同质性,没有极具特色的辨识度。当地旅游业发展中所涉及的融合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全方位的融合结构,优势资源还没有被充分挖掘与规划,当前旅游业只是停留在“景区旅游”上,还未向“全域旅游”转换。具体来看,融合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层次较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目前仅涉及“旅游+文化”“旅游+农业”融合模式。文旅融合方面,结合临潭县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开发的旅游商品在其他景区也随处可见,产品设计缺乏文化创意,游客购买欲望低;农旅融合方面,只是简单打造了沿路花卉观赏带,尚未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耕文化等资源,为当地旅游提供娱乐、采摘、休闲、劳作等经营活动以开发深层次的生态功能,亟需推动“体旅、农旅、康旅、文旅”等深度融合。此外,由于临潭县气候因素和地理特征,造成当地旅游旺季短、淡季长,因而收入有限;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数量远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导致旺季期间游客容量有限,降低了游客旅游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总体而言,临潭县现行的融合模式只是浅层次的模仿,与其他依托旅游业的区域融合发展模式雷同,缺乏根本的吸引力,容易被其他相类似的地域景区替代,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难以为当地带来稳定、持续的旅游客源。

五、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扶持当地龙头企业,推动建立地方品牌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支持企业创新自有品牌,创办属于自己的原产地标识和品牌。临潭县发展特色产业,需要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建立规模意识和集群意识,聚焦某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发展,避免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盲目化、重复化。临潭县应以乳制品、肉类加工两大优势产业为龙头,以藏中药及保健品生产、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为两翼,以矿产资源为依托,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为重点,在精、深、细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发展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对富民兴县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培育具有“高原、绿色、生态”特色的品牌,全面加快全县特色产业发展。

(二)推动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层融合

临潭县应在运用农业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的文化传承、观光旅游、生态和生活服务等非传统性功能,发挥农业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重构农村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以县域内自然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打造休闲和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当地村民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有机、无公害的高原绿色农产品,促进农业基地建设和农村休闲农业品牌发展,重点打造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带和创意农业基地,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促进新型旅游业发展[12]。应该依托冶力关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中药材资源和“天然氧吧”优势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一批集休闲养老、康复修养和药膳调理为一体的健康养生基地,促进农业与康复养老、旅游有效融合。努力构建以藏族文化和艺术、传统工艺、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整合县域乃至甘南州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持续完善乡镇内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培育和丰富旅游新业态,创新打造精品菜单式文化旅游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打造临潭县域内旅游业全产业体系。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想突破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后劲,这要求临潭县不仅需要高新技术的引进,还要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以带活自主品牌,加强科学管理,为发展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技术支撑,以探索适宜的种植、养殖和工业发展道路。在创新发展模式方面,坚持“多种多养多补、不种不养不补”的原则,增强农户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鼓励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专业村+合作社+农户”的联动订单模式,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持续加大到户产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促进民生科技项目长效机制的建立,努力实现民“富”县“强”[13]。

(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临潭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以市场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支柱产业,实现错位发展。从现有特色资源及农牧区的现状出发,关注种植业结构的品种改良、牧业结构的优化、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旅游业转型。品种改良的重点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牧业结构的优化应紧跟市场需求,实现具有藏区特色的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应侧重于推进“粮、经、饲、草”四元结构的形成,并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培育种植、养殖基地为主,发展一批种养殖专业户和龙头企业;旅游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禀赋,围绕市场和游客需求,积极推动旅游业态转型,探索旅游与文化、农业、赛事的融合模式,在增加当地就业岗位的同时,推动本地旅游产品和农牧产品的销售,以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要以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制定对应的产业政策,根据现有的产业链,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完善的“农、牧、游”全产业体系[14]。

(五)顺应市场潮流,推动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

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为临潭县的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当地大量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变现[15]。临潭县应通过整合三大产业的资源优势以实现产业间融合互补,探索“农户+企业+基地”等农村电商模式,建立产品集散中心和深加工园区,积极应用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中药材、乳制品、肉制品“走出去”;同时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运用,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将各类分散化的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形成集成化优势,实现农产品的分类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深加工,使农村产业化结构更具有合理性。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以旅游电子商务为先导,通过搭建旅游分销平台,引导游客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结合健康养生、观光体验、影视文化、体育赛事等领域,推动举办美食文化节、旅游文化节、体育赛事等具有特色的活动,进一步优化旅游业链条。通过创新电商资源,整合营销模式,打造具有临潭特色的“乡旅+电子商务”模式,拉动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就业创业、推动转型升级。

(六)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相关引导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合理监管。加强临潭县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拓宽产业扶持的渠道,同时促进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确保产业发展的品质。在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的同时,着重监督合理种植和放牧,防止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草原草地的荒漠化,在加快优势资源转化的同时,加快产业良性循环发展步伐,增强县域乃至整个区域的“造血功能”。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当地产业的扶持,结合实际情况,谋划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将优惠政策扶持与加快乡村成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抗风险能力结合起来,为市场主体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六、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不仅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潮头,更是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影响着农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以及整个地区城镇化的进程,因此要根据地方发展进程,结合市场的需求,在保护“乡”“村”文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域自然地理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放大传统产业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树立品牌意识、集群意识[16]。培育乡村特色产业,这不仅有利于将特色产业转换为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为乡村经济提供持续动力,也有利于提升农村产业发展速度,缩小城乡差距[17]。对于临潭县而言,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临潭县城乡收入差距和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重要途径。这既是对传统产业的升华再发展,又是临潭县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的一大推手,为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发展经验。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联,探讨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必然,也是重新审视和拓展乡村价值,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发展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