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流行语下的大学生心理焦虑研究

2021-07-26汤屈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要: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解释流行语爆发的成因,以及流行语与焦虑的关联,分析新媒体流行语下的大学生心理焦虑种类及成因,主要从信息焦虑、现实焦虑、认同焦虑和孤独焦虑四个维度入手,最后提出流行语下大学生心理焦虑的应对策略,如培养“意见领袖”、媒介素养与群体共识,旨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舒适、稳定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流行语;心理焦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69-02

一、背景

2020年9月29日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3.7%。大学生群体作为自媒体下的活跃群体,进入了“大家皆媒”的自媒体时期[1],在表达自由、信息爆炸与众媒喧哗的“传播狂欢”下,大量流行语出现。如之前的“我太难了”“人间不值得”,以及最近的“打工人”等等,这些流行语大部分都带有“丧文化”的特征。这些带有“丧文化”特质的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并且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口头禅,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自媒体下的流行语大爆发

(一)流行语“培养皿”——自媒体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平台不断成长与壮大。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人类经历了由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印刷传播的阶段,如今更是步入了电子传播时代。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电子传播下的自媒体短视频提升了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一句流行语的爆发可能是因为一个几十秒的短视频或是一句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文案。由此可见,自媒体平台已成为流行语的“培养皿”。

(二)内涵焦虑化——流行语背后的现实

以流行语“小镇做题家”为例,在豆瓣上有一群毕业于985院校的青年,他们自称“小镇做题家”。这是一群从偏远城乡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个人的技能往往局限于“做题”,而缺乏其他的能力和广阔的视野,因此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出路。“小镇做题家”反映了当代青年在就业内卷背景下焦虑的心理。类似的还有2020年的流行语“打工人”,“打工人”指当今的劳动者,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甚至创业者,都自称“打工人”[2]。这句流行语也反映了工作者对工作前景的焦虑和无奈。近年的流行语具有轻松诙谐、趣味幽默的特征,同时也承载着巨大的现实焦虑。

三、新媒体流行语下的大学生心理焦虑

(一)流行语下的信息焦虑

大学生是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首要用户。随着抖音、微博、知乎等软件的普及和渗透,大学生群体对这些软件内的信息的依赖度逐渐提升。许多大学生因此产生了一种错失焦虑(FOMO),即用户长期依赖信息,一旦错过一些流行的社交媒体信息则会产生一种焦虑感[3]。许多大学生一旦看到新出现的流行语是自己未曾接触过的,则极易产生不安及焦虑之感。为了追逐流行语,大学生群体不断刷微博、抖音,更新自己的“流行语库”。盲目的追逐使大学生难以专注于学习和思考,极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恐惧之中。心理学家提出的“信息焦虑合并症”,在这里体现得极为显著。

(二)流行语下的现实焦虑

“人间不值得”及“网抑云”这样的流行语,有着深刻而沉重的现实背景。教育部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与2020年同期相比,一季度招聘对大学生的需求減少了16.77%,但是求职人数却增加了近70%。流行语“996”也体现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4]。在就业和升学的压力下,大学生容易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状况感到焦虑,而带有“丧文化”性质的流行语在大学生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无疑增强了这样的焦虑感。

(三)流行语下的认同焦虑

大学生热衷于在自媒体平台分享生活,塑造人设,如“朋友圈人设”“微博人设”。在“精装朋友圈”下,大学生人均“学术大神”“工作大神”,这种认知容易使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和未来规划感到焦虑。抖音的算法机制又使部分年轻人的信息关注点从小众转移到大众文化圈层,如抖音上爆红的视频内容本身属于小众内容,但是在算法机制下得到大量传播,并且进入青年大众的视野。例如“年纪轻轻就年入百万”这类视频内容和相关的流行语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被大量转载和传播,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现状和未来作出了预判,形成了对自身认同的焦虑。

(四)流行语下的孤独焦虑

互联网迅猛发展,人们似乎永远处于“在线状态”。不论是在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在街头,大学生都在低头玩手机。在高频的互动和更新中,大学生接收到了更多处于潮流前端的流行语。但是流行语往往具有普遍性、同质化的特点,大学生运用流行语进行交流,很难表达自我的个性和具体的个人情绪[5]。流行语看似是频繁交流的产物,但是如今我们因为网络的连接而失去了实际的对话,在冰冷的屏幕两端,大学生群体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焦虑之中。一项研究指出,大学生在新媒体上焦虑的部分原因是他们用旁观者视角看待自己,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判,这容易造成自我损耗,最终因为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来处理日常生活,从而发生认知失败,引发焦虑[6]。

四、新媒体流行语下的大学生心理焦虑应对策略

(一)培养正面“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一词最早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意见领袖”对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往往会对群体产生深刻影响。如今,在自媒体平台中也形成了一批对大学生群体有深刻影响的“意见领袖”。例如,“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于2020年10月30日发表了《绩点为王,你是否患上了“斯坦福鸭子综合征”?》的评论文章,对“内卷化”这一流行语发表了正面及客观的看法。“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对流行语发表正面的意见,减少部分焦虑化流行语带给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在自媒体时代,培养更多能够在抖音、微博、豆瓣等新媒体平台上正面引领大学生新思潮的“意见领袖”迫在眉睫。

(二)培养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一词最早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出现。媒介素养即认知媒介、理解媒介、批评媒介和使用媒介的知识和能力。如今,大学生在成长和接受教育过程中,往往缺乏甄别信息的训练和培养,而进入大学后,会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媒介信息,媒介素养的缺失使他们对流行语大爆发的状况失去了认知和理解能力。虽然有“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但是信息爆发的时代,其筛选和控制信息能力的有限。媒介素养的培育应该提上教育议程,在中小学,可在语文教育中穿插更多新闻消息类体裁,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客观判断和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

高校也应该将媒体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效缓解大学生流行语下的焦虑心理。

(三)培养群体共识

大学生群体共识的培养也应逐步落实。只有在共识的基础下,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标准,社会生活才会协调稳定[6]。流行语具有多样而多元的语言内涵,但是多样化的语言内涵也应该建立在信仰、道德等社会共识之上。当下如何通过多种传播形式培养大学生的正面共识,如何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对大学生形成正面引导,是媒体亟须解决的問题。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做好舆情信息监控管理工作,对流行语进行规范。只有在共识之下,面对多元、多样而多变的流行语,大学生内心迷茫和焦虑的情绪才会有所消减。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焦虑是普遍的,除了本文重点分析的大学生群体,其他群体如老年人群体、弱势群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流行语下的焦虑情绪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信息过载、定位失衡等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信息焦虑。因此,大学生应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正视当下社会的焦虑情绪,认真学习,加强社会实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媒体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正向引导。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大学生因流行语产生的焦虑心理才可能消解。

参考文献:

[1] 曹芝慧.传媒视角下新媒体时代社会焦虑泛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

[2] 彭佳妮.网络用语“我太难了”的语义实践与意义解构[J].汉字文化,2020(21):130-132.

[3] 赵宇翔,张轩慧,宋小康.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错失焦虑症(FoMO)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8):133-144.

[4] 张智,颜峰.让焦虑灵魂在新媒体中重拾“正能量”[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177-180.

[5] 黄凤,郭锋,丁倩,等.社交焦虑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认知失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01):56-59,13.

[6] 周晓萌,秦瑜明.新媒体环境下当代中国社会共识构建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3):87-100.

作者简介:汤屈(2001—),男,湖南岳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