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主义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凡尔赛文学”传播分析

2021-07-26王馨艺严宇桥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解构

王馨艺 严宇桥

摘要:“凡尔赛文学”作为2020年度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其本身带有解构的意味,且天然体现了“凡学家”和“拆凡达人”两个不同的阵营。“凡尔赛文学”为何而起,归根到底是中等收入群体对自身身份产生认同焦虑,其背后反映的是消费主义视角下社会心理的流变。“凡尔赛文学”的解构行为,映射出大众消费文化与主導文化的对撞与角力。

关键词:“凡尔赛文学”;拟剧理论;解构;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63-02

2020年,“凡尔赛文学”一词爆火,频频在热搜出现,“凡人凡语”和“拆凡达人”成为在舆论场角力的两种角色。以微博博主@蒙淇淇77为代表的“凡学家”遭到广大网友的讽谑,抵制“凡学家”的“拆凡达人”也迅速从微博转战豆瓣、朋友圈等离真实生活更近的场域。各大主流媒体或者自媒体在全网平台集体“玩梗”,无人不谈“凡尔赛文学”,更将“凡尔赛文学”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凡学”为何而起?为什么以“凡学”为代表的消费符号可以成为被炫耀乃至被追求的符码?在这样的消费文化导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与身份政治?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有助于了解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诉求。

一、“凡尔赛”的起源与发展

“凡尔赛”一词于2020年11月在全网爆火,截至11月14日,微博“凡尔赛文学”词条共有超过10万条讨论以及5.9亿阅读量。起源于豆瓣小组的“凡尔赛文学”实现“破圈”的过程,走入大众文化的领域。

“凡尔赛”一词源于法国的凡尔赛宫,象征着贵族气质和惊人财富。《凡尔赛玫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一位女性的浪漫爱情故事的漫画。创立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的@小奶球正是看过《凡尔赛玫瑰》,才将“凡尔赛”与假装谦虚、委婉炫耀的说法方式联系在一起。对于“凡尔赛文学”的定义以及普通分享和刻意炫耀的分野,有“凡学”四要素来概括这类现象:第一,先抑后扬;第二,明贬暗褒;第三,自问自答;第四,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具备以上四个特点,则基本可以被判定为“凡尔赛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凡尔赛文学”本身是对这种刻意炫耀行为的嘲讽称呼,因此这一词语本身具有解构和反讽的意味。比如同时期类似的“拼单名媛”,“名媛”这个词到了现代已经不是单纯的褒扬,更多具有“交际花”的意思,而与“拼单”组合则加重了讽刺意味。“凡尔赛文学”也是这样,原本这类刻意炫耀的话术并不能被称为“文学”,将其与“凡尔赛”连用,更能表现其中浮夸肤浅的消费主义话术。

二、“凡尔赛文学”与拟剧理论

拟剧理论由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这一理论也被称为自我呈现理论。

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的过程中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通过自己的言辞、表情和动作等符号互动来建构和管理自身在他者心中的形象。与符号互动论之前的代表学者库利、布鲁默等人更注重研究符号的表意不同,戈夫曼的研究重点在于“互动”[1]。

比起一般的炫耀,“凡尔赛学”往往以自贬自损的口吻进行叙述,并不直接进行炫耀,而是在言外之意中抬高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这种形式在对拟剧理论的归类中可被定义为“误解表演”和“理想化表演”,即使别人产生错觉的表演行为和集中展现自我理想化形象的表演行为,夸大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凡学家”的前台展现着高档消费品,但他们的后台却可能充斥收入压力和中等收入群体的身份认同焦虑[2]。

在“凡尔赛文学”主要出现的空间内,戈夫曼的“观众隔离”理论受到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以往理想的自我呈现状态难以再现,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往往会被成百上千的陌生人浏览,这些人并不会顾忌情面,有时会选择戳破“凡学家”前台伪装的表演,露出不受欢迎的后台真相[3]。“凡尔赛文学”一词被创立的初衷是为这种套路化的炫耀方式下定义并总结特点,“减少这种具有外部性的炫耀文体出现……而不是刻意营造一种虚伪的、代理的自我感觉良好”。

三、消费主义视域下的社会心理与身份认同

“我们的人生以两种爱为贯穿的主轴,第一种是对两性之爱的追求,第二种是对世人之爱的追求。”纵观“凡尔赛文学”的炫耀内容,主要在财富、爱情、能力这三个范围徘徊。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说,我们渴望得到这两种爱,其中“世人之爱”更是将自己的价值判定以他人的评价作为坐标系,把自身自信的确立建立在他人认可、欣赏的基础上。“凡尔赛文学”中常出现的第三人称夸赞,实际上是虚拟的“他者”身份,主体身上具有的特质要在他者的注视下被发掘,身份认同本身具有社会属性。

按照葛兰西的理论,“世人之爱”作为一种普世价值,暗含着文化霸权主义的话语。这种霸权“以其特有的话语建构方式宣扬其所在阶级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使其他群体的话语游离于大众媒介之外而被动选择沉默,逐渐接受认同其传播思想”[4]。在大众传媒被资本控制的当下,其宣扬的价值观正是消费主义价值观,通过广告、偶像等方式引导受众进行消费,统治阶层通过市民社会以消费符号标榜身份与阶层的理念植入人心。

几年前,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被网友讽刺地称为“年轻人的奢侈品启蒙教材”之一。创作该部作品时,作者身价骤升,几乎一步踏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高层,过上优渥的生活。因此有些人认为,他的文字的目的不是表达什么,仅仅是展现和炫耀他知道的奢华生活,标榜他已成为一个消费主义的忠实拥趸,这也正是文化霸权主义在个体之上的体现。观察网络上的“凡尔赛文学”,“凡学家”通常都拥有中等收入群体白领的身份,有相对可观的家庭收入,但中等收入群体本身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概念,与其他阶层的分野较为模糊,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且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程度较高,其进一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较小,却要承担下沉的风险,这样的生存状况威胁了他们的地位,迫使他们向外寻求各种方式来建构自身的价值[5]。

消费社会利用中等收入群体的身份焦虑,以消费符号为麻醉剂,短暂地麻痹社会的痛点,在市场增量趋于饱和的形势下,过剩产品和市场的总消费能力存在根本矛盾,资本方迫切需要打造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倡导存量市场中的买方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产品,包裹着文化外衣的消费主义应运而生[6]。因此“凡学家”一边谦虚一边自夸的矛盾表达和对各种名牌物品的高谈阔论,实际上是对他人目光和自身价值的在意,借助网络空间来延伸身份认同的边缘,期待得到更多回应和赞许,其特点就是买方已经不再满足于实际生存的需要,而是追求资本建构出的虚假消费欲望的满足,把占有、消费更多物质财富、高档商品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和终极意义[7]。

而大众对于“凡学家”行为的反感并不是毫无预兆的,从2020年初开始,“996”“后浪”“内卷”“阴阳人”“拼单名媛”等一系列新的网络流行語出现,这些流行语共同指向劳资矛盾。2010年后,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变缓,出现经济下行状况,多个行业发展遇冷,与其相关的产业也大受影响[8]。

为了保证企业的利润,有的企业职工的劳动时间不断延长,出现“996是福报”等说法。与此同时,上升的通道变窄,中等收入群体也存在收入下降的风险,“返贫危机”成为高悬在中等收入群体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9]。在此情况下,中等收入者内部也发生分化,一部分在经济压力下坚持以物的价值标榜自我身份价值,成为不讨人喜欢的“凡学家”;另一部分识破消费主义的陷阱,又无力从资本的漩涡中抽身而出,干脆自嘲为“打工人”,与消费主义话语相对抗。然而这些群体的发声并非要达到“集体抗争”的目的,只是借此寻找自身归属的网络族群,以及表达对某些现状的不满,最终的阶层危机仅仅回归成为一种亚文化。

四、结语

无论是“凡学家”还是“打工人”,都是网络亚文化群体为自身打上的标签,游离在大众文化之外,但从中能窥见在消费主义语境下这种区隔存在的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无意对消费文化作出道德批判,只是客观呈现“凡尔赛文学”流行背后存在的社会心理以及身份认同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络社群割裂现象,而这也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01):56-62.

[2] 贾梦珂.拟剧理论视域下“凡尔赛文学”的自我呈现[J].新媒体研究,2020,6(24):118-120.

[3]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04):64-70.

[4] 孙正好,何青.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的话语霸权现象探析:一种葛兰西霸权理论的视角[J].东南传播,2011(08):83-85.

[5] 方亚琴.国内外消费主义研究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56-159.

[6] 魏红珊.炫耀消费与身份焦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01):84-90.

[7] 吴垠.嵌入性的符号消费:为消费文化的神话去魅[J].理论观察,2009(01):50-51.

[8] 张美君.近年来国内消费社会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3(06):192-196.

[9] 彭奕为.试论符号消费困境及其出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2):19-21,33.

作者简介:王馨艺(2000—),女,辽宁大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严宇桥(1996—),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解构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还原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多样解构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社交媒体受众商品化的两种路径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