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与教育学融合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索

2021-07-23霍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6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霍佳

[摘 要] 留守儿童由于其生长和生活环境与一般学生有较大区别,所以他们身上的问题相对复杂。面对问题,班主任应细心观察,读懂学生的心理,找到根由再对症下药,要多给予理解、宽容和关爱,用心理学的智慧来管理班级。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消极暗示;过分自由

心理学可用来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的行为轨迹和行为特点,并从当前的行为追溯该生过去的历史。教育学则能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用来帮助学生克服过往历史对自己构成的消极心理暗示。可以说,心理学和教育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具备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尤其是与学生关系更为贴近的班主任,更应将心理学、教育学方法论应用到实践。而在农村课堂,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壮大,这也是班主任需将心理学、教育学应用到实践中的最主要原因。初中班主任可针对留守儿童,将心理学渗透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管理中。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并解决留守儿童精神不集中的问题

如何使一个人心理趋向健康,也许途径有千万种,但最直接的则是运用心理学的视角和手段拆除一个人的“情绪炸弹”。对于农村的一些初中生而言,他们可能缺少美满的家庭环境,父母在外务工不能经常对他们嘘寒问暖,也不能在他们回到家后端上热乎乎的饭菜,这多少会给他们年少的心灵带来些许创伤,多少会给他们的青春年华添置很多遗憾。所以为了逃避这种现实情感的匮乏,他们耽于幻想,常常精神意识恍惚,将自己的愿望勾画成脑海中的场景并不断回味,因此很多时候他们的精神是不够集中的。肯尼斯·希格比在《如何高效记忆》解释道:“你的注意力不集中在你该注意的事物上,是因为你的思维在其他的东西上,你的思维处在缺席状态”。这些注意力不集中的留守儿童,也是将思维转移到了其他事物上。当然,不能就此反证精神不集中的人皆是留守儿童,但可以肯定的是留守儿童一定会被精神不集中所困扰着。肯尼斯举出两个注意力不集中的条件:第一,人们会在一种习惯的行为上,或在一种良好的规则下,或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中放弃警惕,这会使他们精神不集中;第二,人们会分心而将全神贯注于感兴趣的东西上,这时候注意力就会转移。一般来说,留守儿童常会陷入第二个条件中,班主任可根据具体实际运用心理学帮助学生解决精神不集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于留守儿童精神不集中的问题,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前瞻性记忆和回顾性记忆,因为对未来事情的记忆效果和对做过的事情或学习过的知识的记忆效果,有些时候与精神是否集中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学生当时精神专注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完成班主任布置的任务,以及对已学知识的消化。那么如何使学生精神集中呢?班主任在布置任务或教学时,可应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诱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其他地方转移过来。例如,当班主任需要打扫班级卫生,需要学生明天准备抹布。但这个时候班主任观察到有学生心猿意马、思绪神游。接下来班主任不妨开玩笑地说:“我们看看是谁先其他学生一步灵魂出窍,已经替我们把抹布取来了。”这时大家哄笑,精神不集中的学生听到笑声后就会意识到是自己思绪神游。对于留守儿童精神不集中的问题不能用强硬的态度,这会令其更加叛逆,使无意识下的精神不集中会由此过渡到有意为之。另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应用“外部提醒”的方式,将周围的环境做一些物理改变,提示他们记得要做的事情。比如在黑板上挂上鲜艳的手绢,并在黑板上标注指向手绢的箭头,意味着别忘记要带抹布,这种办法既温馨又能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并解决留守儿童消极暗示的问题

有这样一句俗语:“烧伤过的孩子怕火”。为什么在烧伤处并没有留下明显疤痕的情况下,孩子在火前的反应却强烈到惧怕呢?这就涉及心理学上的名词“记忆现象”。无论是人表现出的物理行为还是精神行为,其所持有的一切反应,都与过去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持续影响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人们过去的历史对当前的行为构成持久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当前的状态理解为人过去历史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过往的经历是产生当前行为反应的一个原因。正是过去的历史暗示人们做出现在的反应,这种暗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它控制着人们的自主行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爱母爱的缺失成为他们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者说是一段情感经验,当这种经验慢慢形成结痂,就会成为学生性格中的一部分,将影响学生今后的情感交往,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有很多留守儿童虽然渴望父母的陪伴,期盼得到父母的疼爱,但另一方面又对父爱、母爱持怀疑甚至是漠视、不信任的态度。有些学生还会对自己进行消极暗示。这些学生会失去积极性,生活的热情也会骤减。当班主任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对自己进行消极暗示的问题,还要从心理学出发解决其问题,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

相信身心平行论的人,会相信每一种精神事件都有一种精神原因及其物理的伴随物,当找到这种因果关系,就能分析出学生产生某种心理状况的原因。留守儿童对情感的建立缺乏信心,主要原因便是父母异地务工,父爱母爱长时间缺失。这无法凭借班主任的能力改变现状,为了弥补学生的这种缺失,班主任能做的就是关爱学生,并组织其他家庭美满的学生予以关爱。而“爱”是互通的,能够打破学生对自己消极暗示的“结界”,也能发挥帮助学生重新树立情感价值观的功能。打破重新建立的过程,便是引导留守儿童情感成长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可以对这类学生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在学习中,班主任要多予以鼓励,记录他们成长的过程。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受到班主任的重视,便会重新找回自我认同感,也会慢慢敞开心扉和其他学生亲近。如果班主任做到这一点,其他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与留守儿童友爱相处、互帮互助,最终建立班级和谐圈。

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并解决留守儿童过分自由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空间、时间相对要更加自由。由于没有人对他们的自由进行督导和干预,他们无法掌控“自由”的度,进而由正常意义的自由轉变为为所欲为的“自由”,其实这种为所欲为的自由根本不是自由。克里希那穆提在其《超越孤独》中提到,这种“自由”会完全摧毁一个人,甚至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不幸。所以,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要向学生普及什么是自由,让他们对自己正享受的自由加一道“防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也要观察学生的行为,判定学生的自由是否逾越了界限。

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合理看待自由,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就“自由是否具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进行辩论,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自身所享受的自由进行评估。然后,班主任在进行总结时,再让学生真正明确自由的限度。如班主任可翻阅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可借埃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谈谈丢失自由的后果以及自由和孤独的关系。用来教育因为害怕孤独,放弃自我而变得焦虑,最后将自由交付,努力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教师还可以借克里希那穆提的《超越孤独》,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自由,并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情感、每一种行动,都是遵从的、受到限制的、受到影响的。自由和秩序如影随形、不可分离。

心理学并不是人前卖弄的学问,相反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是人们向内认识自我的重要方法,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认识、互相理解的路径,更是人们看清世界、看清周围的扩大镜。所以,班主任不妨应用心理学知识探究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生活世界的奥秘,并以心理学知识作为药方,帮助学生去除内心世界的痼疾,进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标本兼治[J].天津教育,2019(29).

[2]乔虹,黄俊.留守儿童生命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17(3).

[3]林鹏.关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9(29).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