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在拉萨的汉族后裔

2021-07-22索穷次仁卓嘎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墓园墓地拉萨

索穷 次仁卓嘎

(捐资姓名略)嘉庆十九年闰二月 日 敬泐 图/ 张静

大清西竺义冢碑记

窃思天覆地载,日月照临,造化万物,无不普被。古圣人掩骼埋胔,实仁爱之盛心也。兹西藏以东山脚,旧有军民冢地一座,起自乾隆六十年,沭前任钦差大人松和暨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捐胔采购中陇荒地一所,周围共计四百五十四丈,界址分明。原备以兵民病故者为寄葬之区,尚曾竖碑为志,以期垂著不朽,讵于嘉庆八年间,有附近夷民将碑击坏;迨至九年复行刊立,雇觅民人建房看守;甫经十载,满口甘棠建树,勿剪勿伐;而膏泽下于氓,禅之异,黎感其厚德,于结草御环也。熟意夷人复谋侵占,因而涉讼,蒙驻藏各宪明察秋毫,公平剖断,以成信谳惟是。深思及九泉者,弗致尸骸暴露四周,俱载界址柱石,八面插立灰椿,重立埤记,镌刻衔名,建盖碑亭一所,造修石桥二道,不致倾圮之处,免其侵占之患,永远流传百世矣,是为序。

地图上显示,在拉萨市城关区日古林路与加荣路交叉的T 形路口,有一片绿地。这片绿地周围修建了楼房、马路、厂房,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将绿地与城市做了物理隔断。一条马路,一侧属于喧嚣热闹,一侧恍若寂静无声。

这处用围墙圈起来的绿地,入口处挂着藏汉双文“藏热村汉族古墓地”的牌子。

土墙围起一个方形区域,视线穿过黄叶,被树木圈起的圆堡形坟冢,安葬的是旺青多杰的父亲——龚海青。

站在小土坡上,拉萨藏热村“汉族”墓地尽收眼底。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 图/ 索穷

在“汉族墓地”出现的清代,当时的驻藏清军是一支由满汉蒙等多民族成员组建的军队,因而“汉族”墓地是笼统的说法,包括了多民族组成的军人,以及跟随而来的汉地百姓,还有驻藏大臣下属、部分在藏商人的遗骸等。

这片墓地,起自乾隆六十年(1795 年),是当时的驻藏大臣以及驻藏文武官员等捐赀购买的,“备以兵民病故者为寄葬之区”。

“我父亲是1958年5月1日辞世的。遵照习俗,家人将其埋葬在藏热村‘汉族墓地。”提起父亲,旺青多杰打开话匣子,“父亲是沿着茶马古道进藏的,祖籍应该是云南宣威。进藏后定居在拉萨,娶了一个藏族妻子。1947年的一个下雪天,我出生了,所以我的汉族名字叫龚雪清。”后来我们发现在藏汉裔后代的名字中多见“雪”字,如罗雪莱、张雪引、龚雪清等。

在旺青多杰的记忆中,父亲很能干,还很有善心。“他是做豆腐的,除了卖豆腐,还用豆渣养鸡、养猪,空闲时还去街上给乞丐理发。”

藏热村汉族古墓地外景 图/ 张静

根据中国西藏网驻拉萨记者王媛媛描述:父子间最难忘的记忆,就是旺青多杰背着母亲偷着给父亲买酒、给他带小人书看。“他进藏时,带着一个箱子,很宝贝,不让我们打开。我们只见过两样东西,一个是老花镜,一个是《三国演义》。”那时候,还在读小学的旺青多杰常常从学校带回很多小人书给父亲,父亲葬在藏热村“汉族”墓地后,家人们每年都会去看望。旺青多杰的记忆中,拉萨的清明节充满着“咕咕”的鸟鸣声。“很多时候,清明节正好也是‘布谷鸟节,大家在这里拜关帝、祭先人,然后過林卡。听到布谷鸟的声音,就感觉很吉祥。”

这样的氛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逐渐消失。“后来,土地庙拆了,墓地北面靠山一侧修了条水渠;再后来,墓地南面又修了公路;城市建设需要土石,就到这里取,垃圾也都往这里倒……就这样,现在看到的墓地大概仅存原来的四分之一。”

81岁的次仁曲央是一位汉裔后代 图/ 索穷

为了防止父亲的墓地被掘,旺青多杰和兄妹们每年来烧香祭祀时,总要给附近的小孩一些吃食,让他们帮着照看墓地。后来,他们将父亲坟茔圈了起来,又在外面修了土墙加以隔断。

先辈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拉萨。他们辛勤工作、靠着自己的手艺养活家人,娶妻生子、定居于此。“我们后裔一直按照习俗前往祭祀,但是很多墓地现在不知姓甚名谁,对于我们后裔来说,情感伤害很大,这里不应该被遗忘。”

根据王媛媛调查:2003年,部分在藏汉族后裔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抢救修复藏热村“汉族”墓地的请求报告。报告里希望有关部门出于尊重民族习俗习惯、安慰祖先英灵,对这一墓地采取修筑围墙、维修祭奠堂及碑文等措施,保护这一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墓地。此后,有关部门召集开墓地保护协调会议、评审会议,对墓地进行了修筑围墙等修缮保护。

2019年,有关部门再次启动藏热村“汉族”墓地保护项目。他们希望通过收集墓地历史、建造纪念馆,告慰先辈、教育后代,也让这里从“遗忘”中走出,让更多人知晓这处见证民族团结、回望历史的墓地。

66岁的次仁卓玛是拉萨的一位退休老人,也是一位标准“西藏汉裔”的后代。她告诉我说:“生活在拉萨的汉族后裔不少人有藏族和汉族两个名字,我姐姐的汉族名字叫张德琴,她的藏族名字是德琴桑姆。我的汉族名字是张雪引,藏族名字是次仁卓玛。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我们是汉藏结合家庭的后代。”

她自己是在藏汉族后裔第三代人,据说她的爷爷从当时的四川合川进藏,做百货生意,在帕里碰到她的奶奶,跟她结婚,组成了这个汉藏结合的家庭。

辛亥革命发生后,西藏发生动乱,很多在西藏的汉裔军人和商民被迫离开西藏返回内地,次仁卓玛的爷爷也在其中。

也许是骨子里的那种西藏情结,她父亲在他还小的时候千辛万苦又经云南入境进入拉萨。她说:“不是讲爱情和音乐是没有民族界限的吗?我母亲本来是出生于尼泊尔夏尔昆布地方的夏尔巴人,她跟着家里老人来拉萨朝佛的时候遇见了父亲,组成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家庭。父亲就劝说她改变国籍,成了一个中国籍拉萨居民。”

藏热村汉族古墓地图/ 张静

20世纪50年代次仁卓玛的父母带着孩子在拉萨的合影

在拉萨,有姓氏的汉族后裔当地人习惯称他们为“张家”“李家”“龙家”等,“比如父亲让我们到鲁布菜地的龙家取菜,就会说你去龙家找你龙家大爷取什么什么东西,反之,龙家大爷到父亲这里办事就会说我去张家张先生那里办什么什么事情。我父亲张莲成(藏族名字索南次仁)从小学习藏汉文字,在汉裔中属于知识分子,在拉萨主要帮云南茂恒商号做生意,我二哥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刻有‘茂恒两字的矮茶几(当时用作打麻将),这个茶几是父亲送茂恒老板回内地的时候帮着拉到帕里的。到了帕里,茂恒老板发现有些东西还是带不走,就把茶几扔在帕里,父亲又把这个东西运回拉萨,可以说很多人没有走过的远路它都走到了。1951年,解放军进藏,我父亲参加工作,先后在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拉萨市公安局做翻译工作。1964年在军区总医院病故,葬在藏热墓地。”

过去,这些拉萨汉裔后代一般每年到藏热墓地进行两次扫墓、祭拜,春季的扫墓习俗跟内地差不多,就是清明节去,但是也有西藏特色。因为过去西藏地方特别是官方机构有一个习俗,在一个特定时间里进行更换夏装和冬装的特殊仪式,其他时间不能随意更换着装。清明节那天他们在藏热墓地首先进行扫墓、敬香等活动,然后进行更换夏装的活动。每年夏季藏历七月,他们也会带着孩子和厨师,在墓地祠堂的土地庙里过“亚吉”(夏乐),也就是俗称的“过林卡”(次仁卓玛记得土地庙西边有一排桌子,“大爷”们坐在那里喝茶、聊天、打麻将,妇女们熬茶、带孩子),跟藏族本地人过林卡没有太大区别。

进入藏历九月以后,他們再进行秋季扫墓。拉萨的藏族人在藏历九月过拉伯堆钦(降神节),因为汉裔后代的父母一方也是藏族,所以,秋季的扫墓活动一般不会跟降神节发生冲突,会灵活选择在立冬前后的一个日子。西藏的拉伯堆钦在民间有个仪式就是过了这个日子以后才开始对寺庙、官宅和民房进行刷粉、涂灰等美化和保护措施。他们在那天也会给墓坟刷上白灰,进行清扫,也在那一天进行冬装更换仪式。

刻着“茂恒”商号名字的老茶几 图/ 索穷

当然,文化交流是相互的。现在,西藏人有给80岁以上的老人穿白色坎肩,背后绣年龄数字和吉祥图案的习惯,这种老人会得到特别的尊敬。根据作家平措扎西研究:此贺寿方式,可能源自1791年乾隆帝八十大寿赏赐时的做法。那年着令西藏将七十岁至百岁老人名单奏报,这一年,卫藏地区共有192人得到了赏银732两,同时颁发白色长寿衣,居家屋顶特建飞檐斗拱房顶,以示长寿老人在此居住,让全社会来尊重。

根据平措扎西研究,当时拉萨的汉人社会由于其成员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下,形成一个个互助帮会,还有一种大家共同集资捐助的互惠形式叫“摇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若一个帮会想提高成员的生活水平。比如说有九个家庭,就拿帮会本身也作为一个成员组成十个家庭,每一个帮会成员每次交出固定的资金数,然后用打骰子的方法,给每个家庭排出先后顺序,把集到的钱除去利息后,按先后顺序轮流投资到各家庭,各家庭用这些钱做生意,或维持生计,或购买大件东西,或办建房、婚嫁等本人一时无法筹措的大事,目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并让这家的生活殷实起来。到了下一次,上次受益的家除交固定的钱数外,还要交利息,其他家庭还是按固定的钱数交,最后集资到的钱除利息归帮会外,剩余的部分归下一个家庭享用,以此类推,轮流受益。帮会收取利息,也有了家底,可以一起去过林卡活跃生活,料理帮会内部的事情等。这种做法,对改善帮会内部生活的作用很大,但各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一笔相同的钱拿在不同人手中,会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因为能力是没法给予的。

次仁卓玛嫂子的舅舅曹大年(维色)遗像,他早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是日喀则曹家的儿子 图/ 索穷

帮会内部有一个大爷和副大爷,他们总揽帮会的事情。在各帮会中以慈善会(其前身是义济会)名声最佳,这个帮会不仅关心自己会中的人,如果别的帮会有人死去没人料理时,慈善会也会出人出资料理后事。有人遇到生活困难时,慈善会也会帮助他渡过难关。次仁卓玛的父亲就曾当过慈善会的“大爷”。

还有一个单刀会,不算帮会,是川帮组织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所有汉族人都可以参加。次仁卓玛的父亲曾主持举办过两三次慈善单刀会,据说是5月13日那天在关帝庙磨刀,求雨。

具体到次仁卓玛个人,她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夏尔巴人,户口上填的是藏族,但因为父亲的老家在内地,实际上能享受在藏工作的外省人的休假待遇,这也是好政策带给他们的实惠。

第二天,我和比较了解这段历史的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次仁卓嘎继续对老人进行采访。快人快语的次仁卓玛说:“其实,生活在拉萨的汉族后代还是很多的,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徐家是清代驻藏官员的后代,他们家的儿子徐盛(多吉啦)是中央民族学院的老师。然后还有龙家、戴家、张家、赵家,赵家的儿子索朗多吉啦退休前是中国藏学出版社的负责人。而龙家跟我家是世交,他们家的儿子龙国泰也是西藏著名的大学者,编著过藏语词典。龙家大爷生前是跟我父亲最要好的朋友,龙家老人去世后也是我母亲帮忙操办后事,两位老人的墓地也在一起。”

她认为:在西藏,可以说比西郊烈士陵园更早的墓园就是这个。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把子孙送上保家卫国的战场成了牺牲的烈士后自己要求葬在此地的。还有很多烈士的父兄姐妹葬在这里。有一次去扫墓,当地乡里的一个负责人不了解情况,说你烧纸烧香是搞封建迷信,我只得一五一十地解释一番,他们就会明白一些。

西藏的一家汉藏结合家庭,主妇与孩子的留影

据说刚开始,墓园还有专门的守墓人,给他地和牛羊,给他盖房子,让他一边种田养牛一边看守墓园。但是后来有一段时间特别是“文革”期间,墓园长期无人看管,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被人为分成四块。“你们现在去,墓园里基本看不到墓碑,但原来都是有墓碑的。因为无人看管,墓碑被人拿去盖房筑墙、修水渠,慢慢丢光了,出现很多无主墓。”

根据次仁卓玛老人描述,过去的墓园是非常大的,整个山窝窝里都是,而且有规划,东边墓园埋葬的多是官员,西边的是平民墓,平民墓区也是按照原籍地和生前的亲疏关系、老人遗嘱等,有一定的设计和讲究。“但是我觉得我们的祖先还是很有先见之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不少文物遭到了破坏,但最重要的文物清代大石碑却得以完整保留,因为从最初起,石碑就被镶嵌在祠堂的墙体里,想拿走也很难,现在倒成了最好的历史见证。”

在墓地形成发展历史上,先后有三位驻藏大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松筠(任期1794—1799)、和宁(任期1800—1801)和瑚图礼(任期1811—1814)。根据历史学家巴桑旺堆介绍,拉萨的“汉族”墓地最早是松筠、和宁从清军官兵中集资购地,周长“丈四百五”,用以埋葬病故的兵民。后因各种原因与当地农民发生纠纷,几度遭到破坏,几度进行维修,嘉庆十五年打赢了官司,现在所能看到的石碑正是当时所立。

进入民国后,1914年和1931年,墓地又分别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维修,1931年的那次维修,上面的捐助人名录里出现有阿沛(阿批)、擦绒(擦戎)、龙夏,这些旧西藏地方政府高官和“仲巴”甲萨、“宗本”旺主仓等普通藏族人的名字。后来发掘出来的木匾中还发现记载有“请喇嘛开光”,用去了“经资银二百元”等,表明在土地庙修缮一新的竣工之日,邀请了藏族僧人参加宗教仪式,这既是在藏区的变通之举,也是参加土地庙修缮的捐助者中,有藏族妇女及汉藏通婚者后裔的自然要求。

特别是原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于1940年3月3日到汉族墓地“致祭”后,在4月10日接见噶伦彭许时反复说明“西藏(地方)政府应维护旅拉萨之汉族百姓,否則将来必影响汉藏关系甚大”;4月14日,吴忠信于启程东返之行前,接见西藏地方官员龙图嘉措,嘱其转告热振三事,其中第三件事是“中央所希望热振者,一、保护旅藏汉族百姓;二、恢复交通等事。”在这一背景下,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西藏地方政府各级官员,对于汉族墓地及土地庙等,自然格外宽容,而且影响深远。

在拉萨土生土长的汉族人小冯在八廓街经商

对此,次仁卓玛的二哥土登益西老人补充说:“生活在拉萨的所谓‘汉裔,无非就是川帮和回帮这两个部分,因为他们安分守己,曾得到十三世达赖免除差役的优待,这可是有据可查的。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川帮和回帮每年主动要向西藏地方献艺一次,表演‘双龙戏珠,因为川帮在经济上比较穷困,回帮比较富有,一般是川帮出人出力,回帮出钱出资,齐心协力完成这个演出任务。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汉裔的机构是索朗列孔(农务局),索朗列孔平时只有两个公务员,他们依靠‘汉裔里的‘乡约和‘乡约底下几个跑腿的,管理所有这些人。应该说关系是相当融洽的,气氛是相当宽松的。”

对于为何要保护墓园,次仁卓玛老人告诉我们:“刚开始,我是自发行动,先把自家先人的坟墓找到,进行力所能及的维护,栽树浇水粉刷。然后把周边的墓也相应照应一下,但是墓园太大,非我能力所能达到,要做更多的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有一次我了解到村里的个别领导把墓地的边角块地低价卖给了别人之后,才有人敢来采石取土。我个人肯定没有什么办法,但是我们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使这里得到了保护。”

她谦虚地表示:“我个人没有什么崇高的目标,就是看到为西藏建设付出辛劳的祖先们的安息地,我们都保护不了,于心不忍。我主要跑腿、穿针引线,最后在汉裔后代中的代表人物王晞华(云聪·索朗次仁)、学者巴旺老师、作家平措扎西、电视台的旺多啦(龚雪清)兄妹,等等。这些人,包括我们很多人的奔走呼吁下(还收到过四位北京援藏干部个人捐款3600元),汉族古墓地最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们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我们保留了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这是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但是没有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切是无从谈起的。第一次是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向自治区政府发出抢修报告,批下80万元,修缮了围墙和祠堂。听说自治区几任主席都有批文,做了抢救性的保护,解决了很多问题。当时的拉萨市副市长计明南加两次主持会议进行协调和处理。因为这里涉及复杂的管辖权问题,拉萨的四座汉回墓园本来是民政系统在管理,但因为我们的墓园里发现的石碑是文物,因此由文物部门负责修缮,交给拉萨市文化文物局管理。后面还有第二次维修,并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再继续慢慢理顺以后,最后交给城关区文旅局管理至今。”

次仁卓玛(右三)与发小过藏历新年时

过去,拉萨城边还有专给驻藏大臣衙门府提供蔬菜的“安班菜兴”,他们的后代大概有四五家还生活在拉萨,在拉萨八中一带随便打听,基本都是他们的人。

次仁卓玛最后说:“徐、江东、龙、安班菜兴这一批总有几百人,我们张家、赵家、戴家,云南一帮(包括王晞华老师他们‘云聪一系),还有瞿姓的赤列曲扎老师他们一批,等等。官员、商人、百姓;压面、钉鞋、理发,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我们的先人们为了生计来到高原,在这里安家落户,各显其能。与当地民众互帮互助,从语言到服饰,从生活习惯到思想感情,完全融入了藏族群体中,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

猜你喜欢

墓园墓地拉萨
拉萨舰,入列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寻找大象墓地
拉萨姑娘美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
在巴黎墓地徜徉
读当代作家傅爱毛的《疯子的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