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觅六年:以藏族青年的本土视角记录西藏当代生活

2021-07-22萍措卓玛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手工艺藏族西藏

萍措卓玛

初衷:记录当代藏族的故事

2015年,在复旦大学学习临床医学的我,从一个非常开拓视野与认知的关于社会创新的交流项目归国。在短暂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和几位背景各异的青年共同参访了美国东部许多非营利性机构、慈善机构和社会创新机构。对于一个从小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而言,这是一段极具启发的经历,也爆炸性地增长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无一例外,我遇到的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并用创造性的方式更好地服务社会。

作为藏族青年,我对同龄人的生活状态、所面临的局限有深刻的感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途径都十分单一:读书、长大、大学毕业、公务员,是多数人认知中唯一的人生路径。小时候身边那些视野广阔、人生丰富的长辈,总能让我对长大成人充满期待。这样的榜样力量,给人带来启发和鼓励。如果能记录分享那些不一样的人生,讲述大家也曾经历过的挣扎和艰辛,或许能让更多藏族青年与我一样,获得更多的动力与启发。于是我有了创办“趣觅”公众号的想法:用直白的语言记录当代西藏的人物故事。

当时,网络上能代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记忆的西藏,仍然十分罕见。一切道理和观点都没有人的真实存在本身更能对我产生持续的影响力。只有人是完整的,独一无二的真实存在,只有人值得被记录、被连接,记录人本身成了我的动力来源。

手工艺探访的旅程

我还清晰地记得,在一个秋日午后的咖啡厅,和小伙伴冥思苦想了一个下午,寻找契合的公众号名称。灵感来自藏地大自然中最熟悉的客体——泉眼。趣觅,直观是寻找有趣的事物,实则是藏语中泉眼的音译。许多散落在高山和峡谷间的泉水,被认为有治愈性的功效。我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像经过泉水的行人,在漫长而疲惫的旅途中,能够品尝到一口慰藉心灵之水。

就这样,我们定下了公众号内容的大致方向,即自己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我关注了许多当时在微博上比较活跃的藏族博主,包括歌手、诗人、学者,向他们主动发起采访邀约。我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做电话采访,记录下他们的故事,排版文章,熬到两三点才能完成。但在故事中得到的反哺,总能让我充满精力。与此同时,我聚焦那些身边认识已久的朋友、同学,在深度沟通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时,也对他们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明白了他们的梦想与期待。我一度痴迷于记录每一个故事,即使在上海街头看到藏餐厅,也会毫不犹豫走进去,询问服务员的人生经历。

当时,有个来自那曲牧区的女生小次加了我的微信,主动分享她的故事。她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却自强不息、充满乐观。小学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地西藏班,却不幸在体检时检查出重症肌肉萎缩。她这样描述那一刻梦想的破灭:“看着同窗们被献上哈达坐上火车离开,去送行的我眼泪不止,在火车渐行渐远后仍然在风中伫立许久。”

分享故事那年,小次顺利初中毕业,却永远坐上了轮椅。这篇故事发出后,迅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平台的影响力,感到备受鼓舞。

那年秋天,我决定休学,尝试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回到拉萨后,我招募了一期“趣觅”的故事记录者,深入参与到每个人的选题、采访和撰稿过程中。“趣觅”的触角像我所希望的一样,伸向了许许多多有故事的“普通人”。他们中有热爱公益的公交车司机、北漂瑜伽老师、奥运比赛选手、热爱音乐的解放军、少林寺的藏族武僧……一个个真实的个体组成了一幅当代藏族青年人的群像。

尼大飘作品

同时,回到故乡与人们接触,也让离家已久的我对家乡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记录了一些西藏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比如曾经一度存在于拉萨家庭中的保姆群体、拉萨公共交通的演变与更替。在与外婆的聊天中,我了解到1950年林芝发生过一次罕为人知的大地震,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时面目全非。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通过“趣觅”得以记录。2017年,我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中心的口述史培训项目,未来也希望能将口述史做为“趣觅”不可或缺的板块。

演变:从行走到分享

从2017年开始,我沿着川藏线、滇藏线和青藏线深入行走了更多的藏族村落,参访了解当地有影响力的企业机构、农牧民合作社和手工艺人。在记录的过程中,我对乡土有了更为强烈直观的感受。

在文旅市场上,打着本土文化标签的产品有普遍同质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讲述民间故事,推动优质产品走进大众视野。福利学校做的牦牛奶奶酪、青年创业者做的青稞巧克力、蓝带西点师做的尊重

公平贸易原则的青稞面包、遵循传统制作方式的优质袈裟——都通过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故事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了解到更多西藏欣欣向荣的青年创业者与他们的创业历程。

深入行走更多的藏族村落,参访了解当地有影响力的企业机构、农牧民合作社和手工艺人

2018年夏天,在走向家乡深处的过程中,我因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一组手工编织的氆氇钱包,受到產品工艺和设计的触动,硬是一路跟着产品信息的脉络,来到了西藏的“围裙小镇”,以编织工艺著称的山南姐德秀镇。

同年,我参与策划拍摄了珠峰文化节的“珠峰匠心”视频,深入采访了日喀则的非遗手工艺传承。2019年,我参与了尼木县非遗手工艺的专题写作,深入了解了技艺背后的故事。在“趣觅”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延续唐卡风格创造当代设计的画师、传承古老藏戏艺术、深耕藏戏研究的名校毕业生、如同吟游诗人般在西藏各地游历,留下针线作品的裁缝……每当这些民间最朴素的故事被人看到,我都会开心很久。

通过网络渠道结识有趣的个体,仍然是“趣觅”选题的主要来源。2020年,“趣觅”与“高反台”共同推出了《藏地视界》,联合报道了十一位藏地青年视觉艺术创作者。很多创作者第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得到了许多合作机会。用新媒体的力量撬动当代西藏的创作潜能,是我乐于看到的现象。

西藏本地手工艺人

展望:守护本土、创造可能

第一招募的故事记录者在完成几篇作品后,大都因为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或兴趣减退而逐渐停止了供稿。随着媒体平台向视频倾斜,人们对于文字的热情似乎也在减退。刚开始,平台阅读量的降低、内容发布频率的减少也会给我造成困扰。但或许所有的挑战,都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我的注意点也从过往的人物自述逐渐变成更专业的人物专访。我依旧相信,总有故事值得讲述。。

2021年,我即将毕业。我很期待回到家乡,从本土视角继续输出更多优质内容。

我会一直去记录,去传播,因为这是我的热情所在。同时,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对于生活本身的智慧——我很感激这片神奇的土壤带来的能量。

“趣觅”的成长就是我的成长,那些因为感动而写下的故事,将永远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回忆。

猜你喜欢

手工艺藏族西藏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都是西藏的“错”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一个人的西藏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