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两种院前急救方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

2021-07-22欧荣昌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4期
关键词:血氧饱和度溶栓

欧荣昌

(桂平市人民医院,广西 桂平 5372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心血管系统的危急重症。暴饮暴食、遭受寒冷刺激等均可导致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使其冠状动脉管腔阻塞,进而导致其发生心肌缺血、坏死[1]。AMI 患者的典型症状为突然发作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疼痛,经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同时患者的心电图会出现Q 波及ST 段抬高[2]。AMI 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等情况,若未能及时对其进行有效地救治,可严重影响其预后。本次研究主要是比较用两种院前急救方式救治AMI 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6 月期间桂平市人民医院接诊的132 例AM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AMI 的诊断标准,且其病情经实验室检查被确诊为AMI[3]。2)患者属于急性起病,且接受院前急救。3)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4)本次研究获得了桂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脑、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2)存在其他危急情况,需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的患者。3)存在精神异常或重度昏迷,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将这132 例患者分为常规组(66例)和研究组(66 例)。在常规组患者中,有男37 例,女29 例;其年龄为43 ~76 岁,平均年龄为(59.54±4.28)岁。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38 例,女28 例;其年龄为44 ~75 岁,平均年龄为(59.46±4.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先转运后溶栓的院前急救方式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急救,采用边转运边溶栓的院前急救方式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急救。在用救护车转运两组患者的过程中,均对其进行常规救治。进行常规救治的方法是:在用救护车转运患者的过程中,使患者保持平卧位。使用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指标,观察其有无病理性Q 波和ST-T 改变。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对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进行同步直流电除颤。为发生心室早搏的患者静脉注射50 ~75 mg 的利多卡因,之后以2 ~3 mg/min 的速度为其持续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将吸氧仪的氧流量调节至适宜的浓度,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用心电图检查确诊患者患有AMI 后,在其无禁忌证的情况下,让其嚼服300 mg 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和180 mg 的替格瑞洛片,以预防其发生血栓。在用救护车转运患者的过程中,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确保其气道通畅,观察其病情进展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方法是:在用救护车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将150万U 的尿激酶溶入100 mL 的生理盐水中,使用此溶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在30 min 内将此溶液滴注完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救治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及到达医院时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患者家属对急救服务的评分。在本研究中将患者的疗效分为显效、好转、无效及恶化。疗效的评定标准是:1)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其心肌功能的改善程度为2 ~3 级。2)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显著缓解,其心肌功能的改善程度为1 级,但心肌功能未能恢复至Ⅰ级。3)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其心肌功能未得到改善。4)恶化:治疗后,患者心肌功能的恶化程度为1 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好转例数)/总例数×100%[4]。使用本院自拟的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家属对急救服务的满意度。此调查问卷包括急救技术、服务态度、抢救及时性及救治效果五项评分项目。调查问卷的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家属对急救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救治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者,χ²=10.771,P=0.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的比较

2.2 治疗前及到达医院时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相比,P>0.05。到达医院时,研究组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其血氧饱和度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及到达医院时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s )

表2 治疗前及到达医院时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s )

组别 心率(次/min) 呼吸频率(次/min) 血氧饱和度(%)治疗前 到达医院时 治疗前 到达医院时 治疗前 到达医院时常规组(n=66) 129.97±24.31 121.54±20.59 33.43±4.23 28.43±4.09 80.65±4.21 84.27±4.48研究组(n=66) 130.42±23.56 110.93±18.62 34.32±4.11 22.63±5.12 80.02±4.37 91.05±5.63 t 值 0.108 3.105 1.226 7.190 0.843 7.656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接受救治后两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服务评分的比较

接受救治后,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技术、服务态度、抢救及时性及救治效果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家属,P<0.05。详见表3。

表3 接受救治后两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服务评分的比较(± s )

表3 接受救治后两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服务评分的比较(± s )

组别 对急救技术的评分 对服务态度的评分 对抢救及时性的评分 对救治效果的评分常规组(n=66) 19.38±2.36 18.35±2.48 18.09±3.47 18.69±2.37研究组(n=66) 23.39±1.57 23.42±1.24 22.92±1.91 22.83±1.85 t 值 11.493 14.855 9.907 11.187 P 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AMI 患者常突发心前区剧烈疼痛,且伴有濒死感,易使其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同时,慌乱不安的家人及周围嘈杂的声音,易加剧其紧张、恐惧等情绪[5]。在医疗设备配备齐全的同时,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医务人员对AMI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可保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预防其发生潜在高风险事件[6]。以往,为确保AMI 患者能够快速获得较为全面的医疗救治,临床上常选择先转运后溶栓的院前急救方式对其进行急救[7]。AMI 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且常伴有血栓形成,在未对其进行溶栓治疗时对其实施运转,易导致栓子脱落,脱落的栓子可随血液循环阻塞血管,导致在转运途中患者的病情恶化。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救治后,常规组患者救治的总有效率及血氧饱和度均高于研究组患者,其心率及呼吸频率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技术、服务态度、抢救及时性及救治效果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家属,P<0.05。此研究的结果与周维天等[8]等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与采用先转运后溶栓的院前急救方式救治AMI 相比,采用边转运边溶栓的院前急救方式救治AMI 的效果更好,可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患者家属对急救服务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血氧饱和度溶栓
糖臬之吻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