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2021-07-22张黎辉郝丽霞刘希玲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衣剂吡虫啉防治效果

张黎辉,郝丽霞,刘希玲,赵 妹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01)

小麦全蚀病和蚜虫是为害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在我国各主要小麦产区发生普遍,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小麦生产中对蚜虫和全蚀病的防治主要是在病虫发生时在植株表面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方法进行[1-2]。小麦蚜虫繁殖快,发生量大,长期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使其已对许多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导致防治次数不断增加,防治效果逐渐下降,同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小麦全蚀病是近几年发展蔓延起来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具有传播速度快、危险性大、难以根除的特点[4]。小麦得病后,千粒重比正常植株降低11.1%~18.9%,减产26%~73%,严重地块甚至绝产[5-6]。目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药剂很多,但是由于种植农户对小麦全蚀病的认识不够,存在着用药针对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反制效果不佳等问题[7]。为此,本研究设置专项试验,对比分析其不同药种比对小麦全蚀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用药量,为该种衣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设计 供试药剂: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照药剂市场购买有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

供试小麦:黑马1号。

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是供试药剂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设置3个剂量梯度:T1为161.5g a.i./100kg种子、T2为237.5g a.i./100kg种子、T3为313.5g a.i./100kg种子,T4为对照药剂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60g a.i./100kg种子,T5为对照药剂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8g a.i./100kg种子,T6为清水拌种作为空白对照(CK),拌种后晾干即可播种。

1.2 试验对象及条件 试验对象为小麦全蚀病和麦蚜,试验地选山东省莱西市试验地;试验田土质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35%,PH值为7.1,前茬作物为大豆。试验进行时,土壤墒情较好,整地时亩施复合肥40kg。各试验小区栽培条件及管理措施一致。

1.3 试验方法 小区面积30m2,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留有2m保护行。2018年10月20日播种,播量120kg/hm2。各小区栽培管理条件一致,试验期间不进行其他病虫害防治。

麦蚜的调查方法:依照种子和土壤处理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1次调查在未处理区发现有蚜虫即可进行。随后的调查根据虫口在未处理区发生的密度情况间隔1~2周进行。调查方法为沿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株,定点定株调查整株上的蚜虫数。本试验2019年4月15日对照区发现有蚜虫发生随后就开始调查,间隔7d调查1次,共调查3次,计算防治效果[8]。

防治效果(%)=

小麦全蚀病发病情况调查方法: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各进行1次调查,在收获前7~10d调查各处理的白穗率。根系调查,每处理取20株,调查根系受侵染情况,按照小麦全蚀病分级标准记录,统计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各处理随机量取1m双行,调查总穗数与白穗数,统计白穗率。

分级标准如下:

0 级 :无病;

1 级 :根系发病面积占1%~5%;

3 级 :根系发病面积占6%~20%;

5 级 :根系发病面积占21%~40%;

7 级 :根系发病面积占41%~60%;

9 级 :根系发病面积>61%。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防治效果(%)=

本试验所有数据用EXCEL软件分类汇总后计算其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并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进行Duncan新复极差分析,测算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 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表1)。

表1 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

(表1)可知,在出苗率调查上,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个处理出苗率与对照药剂及清水对照间出苗率相当,显著性无差异,证明该药剂对小麦出苗无不良影响。

在防效调查上,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61.5、237.5、313.5g/100kg种子3处理防效分别为79.38%、83.80%、88.21%,对照药剂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90g/100kg种子处理防效为80.75%,经方差分析,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37.5、313.5g/100kg种子2处理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差异显著;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61.5g/100kg种子处理与对照药剂间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供试药剂防效随施药量剂量增加而提高,3处理间防效差异显著。

2.2 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表2)。

表2 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表2)可知,试验药剂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量161.5g/100kg种子、237.5g/100kg种子、313.5g/100kg种子拌种处理的出苗率均在96%左右,与空白对照相近,对小麦的出苗率无影响,显示该药剂拌种处理对小麦安全。

小麦拔节期,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量161.5g/100kg种子、237.5g/100kg种子、313.5g/100kg种子拌种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17%、60.42%、66.67%;在小麦抽穗期分别为54.79%、69.79%、72.71%;在小麦乳熟期各处理防效分别为64.43%、77.81%、76.60%。经方差分析,在3次调查中各处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对照药剂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8g/100kg种子处理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分别为67.92%、66.25%、72.43%,经方差分析,与供试药剂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两者药效相当。

3 结论与讨论

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小麦全蚀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种衣剂拌种能有效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的蚜虫危害,与对照药剂吡虫啉拌种防效相当或稍高,对小麦全蚀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小麦的生长没有不良影响。建议用量237.5~313.5g a.i./100kg种子为宜。

苯醚甲环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性、广谱性,对子囊菌、担子菌等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如小麦叶枯病、锈病、马铃薯早疫病、苹果黑星病、葡萄白粉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小麦全蚀病、根腐病和纹枯病[9- 10]。吡虫啉与苯醚甲环唑复配拌种或作为种子包衣,比单独用吡虫啉或苯醚甲环唑拌种或包衣对小麦蚜虫、全蚀病的防控效果更好,能够达到一次用药病虫兼治的双重效果,简便易行、节本增效。小麦在整个生育期中会受到了多种病虫的危害,试验结果表明19%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麦蚜和全蚀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对其他有害生物如红蛛蛛,小麦锈病、赤霉病等是否具有防效,另外在玉米、棉花及花生等作物上是否安全,有无防效等都还有待进一步试验。无论如何,该种复配剂的使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降低了残留,延缓了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值得在小麦生产上应用。

猜你喜欢

衣剂吡虫啉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种衣剂对水稻发芽的影响及病虫害防控试验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硝态氮和铵态氮对玉米幼苗中吡虫啉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不同种衣剂在鲜食玉米“申科糯601”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虫啉杀蟑饵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330 g/L二甲戊灵EC、36%异恶草松SC对直播稻田杂草防治效果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