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赶考路上, 情系乡村振兴, 共建美丽家园

2021-07-22赵俊辉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扎根乡土爷爷

赵俊辉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讲话指出:“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前进力量,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也是新的赶考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我们初中生,可能还不太了解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现在我来为大家简单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如果你还是不够明白,那么“精准扶贫”“科技兴农”“全面小康”“农村电商”“乡风文明”这些词你总听说过吧?没错,这些都与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关。身处时代的洪流,我们青年人又怎能袖手旁观?

当代青年遇上了乡村振兴,选择乘势而为,就让自己的优秀技能有了展示的平台。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代青年更应该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的潮流,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让蓬勃的青春与家国共命运。让我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文题实录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丰收节”“全面小康”“农村电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业品牌推进年”“农业文化遗产”“乡风文明”等成为农村政策的关键词。

材料二: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之所以能够打动年轻人,是因为剧中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村民里,有很多都是年轻人,剧中的马得福就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正是青年群体对乡村充满感情的注视,才使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材料三: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君,是当地有名的“网红书记”。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引领村民致富,他成立了岫云村土鸡合作社,与当地农户签订了土鸡养殖订单,并想办法打通渠道,把岫云村生产的土鸡蛋送进了成都的高端市场。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李君的脚步从未停歇。

古老的土地,新生的力量,时代的活力。你看到了关于农村生活的哪些新变化?你认为新时代的农民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哪些技能,才能够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引领农村发展的未来?作为一名初中生,如果你将来有志到乡村干一番事业,让今日乡村变成人们向往的乐园,你认为当下的学习应该注意积累一些什么?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

技法点拨

我们先来分析材料,这三则材料紧扣时代脉搏——乡村振兴与青年的责任担当,分别从政策引领、热门影视剧情节、当代先进人物典范,这三个方面指引写作的方向。三则材料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紧密相联,体现了党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策略,也体现了在党的政策的引领下,人们对乡村建设的积极贡献。在写作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笔:

第一,说变化,抓住“乡村”“责任”“振兴”等关键词。看到这些材料,我们首先应想到文化传承、担当奉献、家国情怀、精准扶贫、生态环保、美丽新农村、乡村振兴等话题,通过这些话题,我们可以联想到家乡的新变化,比如通过与长辈交谈了解老家的变化,可以通过交通工具的变化来反映家乡的变化,还可联系到《山海情》《我和我的家乡》等影视作品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时刻紧扣关键词语。

第二,讲传承,谈青年一代在乡村建设中的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继往开来。从古时井田制、屯田制到均田制的革故鼎新,从近现代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励精图治,再到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时代的责任,乡村的建设,永远呼唤奋发有为的青年人不懈努力,学习秦玥飞、李忠凯、黄文秀等当代青年干部,扎根乡村,奉献乡村,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第三,谈看法,说说你是如何身体力行地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的。通过新闻、社会实践等,关注农村目前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节约粮食、保护环境、垃圾分类,让家乡建设日新月异;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体会爱的温暖;关爱空巢老人,帮助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学会上网、线上购物;面对落后的乡风乡俗,敢于说不;贡献自己的压岁钱,购买图书充实农家书屋;面对乡村的新型污染,积极给予提醒和思考对策;关注支持乡村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

佳作工坊

爷爷与车

祖瑾如

我最喜欢听爷爷讲他与“车”的故事。

爷爷讲,他年轻时,去哪儿都是拉着车走着去。他曾经拉着平板车最远走进过太行山深处,从那里拉回来青石门墩儿、褐红条石,和青砖、木梁一起,构建起我家的老屋。我问爷爷:“您不累吗?”他笑笑说:“累啊!在路上太受罪了。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停下来,靠着车厢板眯一会儿;醒来后,赶紧再赶路……” “在路上受罪”这件事我至今体会不深。现在,去近点的地方,开车去,风馳电掣,一会儿就到了;远些的,坐高铁、飞机,不久也就抵达了,哪儿来的罪受?

爷爷看透了我的心思,他笑着说:“在改革开放那一年,咱家获得了大丰收,我攒了不少钱,就买了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那自行车,实在太轻巧了,能一天之内到县城打两个来回,也不觉得累……”我听父亲也讲过,他小时候,逢年过节,会坐在爷爷自行车的后车架上,到城里去看看。他说,坐在自行车上每到城里一次,屁股都被硌得能疼好几天,身子好像被颠散了。还有一次,他的脚还被挤进了车轮中,伤得很重,无法上学,休养了一个多月。但伤好后,依然是只要爷爷把自行车一推出来,他又会兴高采烈地爬上后车架,“风光无限”地上城去。后来,“老凤凰”终于支撑不住,黯然落地了。

这时,爷爷已经买了他的第一辆拖拉机。拖拉机可以拉人,也可以拉货。爷爷驾驶着它,风风光光地串亲戚,风风火火地跑运输。冬去春来,爷爷风雨无阻地走在致富路上,换来一家人更好的生活。时间飞逝,转眼进入了21世纪,家里生活好起来了,爷爷开始变老了,拖拉机也老了。他说,有一次,一个雨天,车在泥水路上直打滑,随后陷进了泥坑里。路上只他一个人,千方百計用尽,拖拉机却越陷越深,丝毫前进不得。到后来,爷爷不得不在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走回村子,恳请乡亲们帮忙。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北京奥运会那年,爷爷换了一辆银色的面包车,但因为他没有驾照,这辆车一直由我伯伯来开。紧接着,家里又买了轿车,这次是妈妈开着。爷爷乐呵呵地对我说,自己开了一辈子车,现在,反倒没车开了。我有时候跟他开玩笑:“要不,您去考个驾照吧!”爷爷听了哈哈大笑。

现在,因为要接送我上下学,爷爷买了一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我们祖孙二人,沐着阳光,迎着微风,行驶在求知的路上。在路上,我听爷爷讲他自己与“车”的故事,真实地感受着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我一直记着爷爷对我说过的话:“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一定要好好读书,让生活越来越好。”

名师点评

小作者通过交通工具“车”描绘出了乡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写宏大主题从小处着手:从人拉车到自行车,再从拖拉机到面包车、小轿车,由点到面,逐步体现出一个“变”字。这变化由何而来?从改革开放而来,从党的好政策而来,新时代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美好。文末揭示主题,情感自然升华。

佳作工坊

扎根乡土,勇担使命

王若濛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斯如其言,中国青年风华正茂,理当怀揣乡土情,追逐乡村振兴梦。

扎根乡土,使命所在。

沐浴着乡野清新的风,浸润着农耕文明的雨,我们的民族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我们时时回望来路,才能汲取精神力量,再迈向新的远方。扎根乡土,这是当代青年应肩负的使命。君且看,电影《一点就到家》的主角魏晋北,回归乡土从零开始,扶古寨邀游于现代化的海洋,水击千里,扶摇而上,带领家乡的青年走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路;君且看,四川甘孜州“背包书记”任敏,主动请缨助推乡村建设,她满腔热血扎根乡土,让下汝村在汗水的浇灌下焕发新生。同学们,愿我们不忘使命,勿忘乡愁,让我们驾扁舟一叶,勇敢驶向建设新乡村的潮头。

扎根乡土,勇担重任。

周国平曾说:“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党建设乡村的脚步从未停歇。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意味着我们的乡村建设迈上了新征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多少有志青年跟随党的脚步,扎根乡土,让自己的青春在祖国大地熠熠闪光:吴应谱与妻子樊贞子东奔西走,为乡村发展呕心沥血,至死无悔;“甜野男孩”丁真抛却浮华,“留守”家乡,现理塘淳朴风情;黄文秀扎根乡土,将生命的价值在百色定格为永恒……梁衡曾说:“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愿我们能跟随党的脚步,勇于承担乡村振兴的重任,为我们乡村的建设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扎根乡土,创新发展。

躬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振兴乡村,这是我们的责与任。振兴乡村,人才是关键。我们青年一代作为生力军,是乡村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运用现代AR技术设计的“望亭有声墙绘”,将节气与科技融合,传统与现代碰撞,助力乡村腾飞;赞,“海归”青年肖磊、曹东川引进新理念改造“空心村”,令衰落的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叹,四川广元岫云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君,带领村民致富,脚步从未停歇。创新如风,让我们聚才集思,乘乡村振兴之风,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愿我们是史怀哲笔下“有狮子般雄心的青年人”,扎根乡土,无悔人生;愿我们胸有“一点浩然气”,乘着时代发展的“千里快哉风”,促乡村振兴。

名师点评

作者紧紧扣住“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这一主题,以“扎根乡土,使命所在”“扎根乡土,勇担重任”“扎根乡土,创新发展”三个分论点循序渐进,构架起清晰的行文结构。文章内容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意义。主体段落事例丰赡,句式整饬,综合使用引用、排比等手法,使文章文采飞扬,体现了不凡的写作功底。

小编贴士

素材卡片

-珠玑-

从37个烂泥湖到沃野千里,是历史长河中草埠湖不同的姿态,是草埠湖长长历史中的一个瞬间。开拓者的艰辛已成为过去,今天的草埠湖美丽富庶,没有一片荒芜的土地,没有一个废弃的湖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高科技的农业加工业以及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乡村休闲观光游,草埠湖的未来将精彩纷呈。

看这笔直的道路,这春水涌流的水渠,看这碧绿的麦田,诗意的村居,多好,多美!说起草埠湖的未来,当地人越说越激动。他们手舞足蹈,麦田就是他们舞蹈的大背景。从1954年第一批拓荒人到21世纪的基层工作者,我看到了草埠湖人不变的激情。(节选自《草埠湖的样子》,有删改)

-故事-

扶贫干部从吃闭门羹到被迎进门

“你来干啥呢?我不去,别到我门上找事!”大门“啪”的一声紧闭,王振军吃了闭门羹。这是1999年,担任闽宁村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的王振军到村民家动员种蘑菇时遭遇的情景。这一年,王振军23岁。

“王书记来啦,快坐快坐,您快喝茶!”热茶端了上来,王振军被村民热情地迎进了客厅。这是2021年,担任闽宁镇原隆村村干部的王振军入户走访亲历的热情场面。这一年,王振军45岁。

二十多年时间,王振军亲历了闽宁镇乡风民风的巨大变化。“那时候上门动员村民种蘑菇,我们是苦口婆心、忍气吞声。村民们从来没见过双孢菇,心里认定只有种土豆才能既当粮食又卖钱。我们进村做动员,经常吃闭门羹。”但靠着铁杵磨成针的韧劲儿,王振军和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动员,移民村里建起了一座又一座蘑菇棚,双孢菇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菇”。

移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靠双手改写命运、奔赴幸福的故事中,无数像王振军一样的村干部呕心沥血、冲锋在前。望着今天闽宁镇良田万顷、绿意盎然的景象,我们不禁感慨:今时不同往日,闽宁镇已经改天换地。

猜你喜欢

扎根乡土爷爷
扎根现实的罗丹师徒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扎根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乡土分外妖娆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