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趣,预防老人变坏

2021-07-21王春雷

人力资源 2021年7期
关键词:坏人圣人庄子

王春雷

这是一个复杂的职场世界。它的复杂主要体现在“混龄”上。我们发现,一家稍具规模的企业,基本上会同时拥有00后、90后、80后、70后、60后的员工。每当一个年代的员工步入职场,那么上一代员工自然被奉为“老师”,再直接点讲,被归类到“老人”群体。所以会有“初老族”一说,90后员工也自称为老阿姨、大叔。这让80后、70后、60后员工情何以堪。因此,一些更老的老员工开始“躺平”,耍起了“老小孩”的脾气。

面对这群“老油条”,HR发出了愤慨的声音:“老人变坏了”。心理咨询师进一步解读:坏性格、坏脾气、坏品质都是一种病。坏人变老了,大多数是因坏品质、坏性格、坏脾气而变本加厉;老人变坏了,则多数是身体、环境、学识等原因导致性格和脾气变坏。

人口老龄化在加剧,延迟退休在路上。“坏人变老了”就成了杠精,从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老人变坏了”则容易好心办坏事,成为烫手山芋。

人老了,身体健康、财富自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健康。老人,心灵健康才有趣,才能成为宝贵财富,更能预防变坏。值得强调的是,本文中的老人多指在职场上工作了超过10年且没有退休的人群,而并非实际意义上的老人。

从心所欲不逾矩

老人变坏了,不是道德品质变坏,而是不能与时俱进,表现出脾气大、性格执拗,但心里却正气满满。

孔子曾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好勇而不安贫,都不怀恶意,却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本是疾恶如仇,是天大的善意。但对于那些不仁的人过于痛恨,使他们无所容身,却会惹出祸乱。“老人变坏了”就是善良而无趣,也就成了好心办坏事,凡事帮倒忙。

觉真法师八十岁时仍然熟练背诵《论语》,他说:“我年龄大了,一要乖,二要贪玩,三要听话。”我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孔子晚年的样子:乖、贪玩、听话,合起来就是有趣。圣人绝不是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而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总之,达人一枚!做一个有趣的老人、达人,需要一生的努力,孔子是这样总结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无学问,不趣味。孔子十五岁“志于学”,这是有趣的基础;三十岁有了专长和立足的基础;四十岁可以不惑于外物,勇敢做自己;五十岁是知天命之年,知道随缘和精进合而为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六十岁,是耳顺之年,坦然面对各种声音。别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犬”,他觉得很形象。别人说“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他仍然坚持“明知不可而为之”。别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告诉子路“这是个隐士”并让子路再去拜见。他尊重隐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自己却选择“无可无不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更不简单了,是真正把自己活成了达人,无限接近中庸,说话办事都恰到好处。作为现代职场“老人”,我们应如何向孔子学习呢?

首先,老人心灵健康才充满智慧,让年轻人向往之。子贡用宫墙做比喻说:“我的院墙刚刚过肩高,路人能看到里面的富丽堂皇;夫子的墙高数仞,不登堂入室就看不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孔子的智慧取之不尽,永远是弟子的思想宝库。

其次,老人心灵健康才懂得通达权变,不会成为老古董。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看成“硁硁然小人也哉”。孟子則直接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通达权变,违背和盗贼订立的盟约、“无可无不可”都是通达权变……

最后,老人心灵健康才能终身学习,勇于向年轻人学习,与时俱进。老年的孔子一定很调皮,也就是乖。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赶不上现在的人呢?孔子是万世师表,倚老求新,而非倚老卖老。

心灵健康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部《论语》也是一部防止老人变坏的手册。

老而不死是为贼

坏人变老总共分三步:第一步,小时候对人不恭敬、不友爱。我们会看到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没经验、没资源、没技术,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面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面嫌弃老员工思想落伍、跟不上时代。

第二步,长大了没有什么著述。一般来讲,初入职场的前三年,是拉开新员工之间差距的关键时刻。如果职场新人在前三年不能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拓展人脉,在这样一个快速迭代的年代,他们会被同龄人无情地抛在后面,很难会有“咸鱼翻身”的奇迹。

第三步,老而不死祸害人。这样的员工如果遇到了一个特别仁慈的企业,35岁还没有被淘汰,那只能是这个企业的不幸了。留着你,无业绩有资历,对待新人颐指气使;辞退你,工龄长有感情,解约成本高。货真价实的鸡肋员工。

正如《论语》中记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千万别误会,孔子不但对原壤没有偏见,更对老人没有偏见。这是孔子与发小闹着玩,无意中却道出了坏人变老的“三步曲”。

和孔子一样,原壤也是鲁国人,还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是孔子的发小。《礼记》中记载,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却敲打着棺木说:“我已经好久没用歌声表达情感了!”于是唱道:“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大意是:这棺木的纹理就像狸头上的花那样漂亮,我想握起你的手来表达此时此刻心中的喜悦!孔子假装没听见,朋友们却说:“此人如此无礼,你还不和他绝交?”孔子无奈地说:“亲人总归是亲人,老朋友总归是老朋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孔子并没有“道不同不相为谋”“毋友不如己者”那样和原壤绝交。可见,孔子是十分尊敬原壤的,就像尊敬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道家隐士一样。原壤的表现和庄子在妻子去世时的“鼓盆而歌”大同小异,但他并没有像庄子那样留下著作。原壤慢慢变老了,如果没有《礼记》和《论语》中提一嘴,人们并不知道孔子还有这样一个发小。也许原壤比庄子更深刻,只是不喜好著书立说罢了。无论如何,能和孔子成为朋友,足见其人格魅力。

《论语》中刻画了原壤这样的形象:叉开双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可谓坐没坐相,不拘礼节惯了。那时候,正确的坐相应该是正襟危坐,严肃、恭敬才对。孔子看了就说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还一边说一边用手杖敲打他的腿肚子。落笔至此,我恍然间读出了孔子的潜台词:可惜呀,坏人就这样变老了!面对聪明的读者,这个坏人不需要加引号。

首先,幼而不孙弟。谦逊、孝悌,本来是从小的必修课,可原壤偏偏从小就玩世不恭。孔子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说自己只是属于学而知之的人,至于生而知之的人,自己也没见过。“幼而不孙弟”的原壤也许更接近生而知之吧!

其次,长而无述焉。立功、立德、立言是儒家的三不朽,却一样也入不了原壤的法眼。《庄子》中记载,楚威王派人请庄子出来做官,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装在竹箱里,蒙上罩巾,珍藏在太庙上供奉。对于这只神龟来说,它是愿意被这样供奉着还是愿意在泥塘里拖着尾巴打滚呢?”原壤一定和庄子一样共情:“吾将曳尾于涂中。”孔子和原壤,一个“明知不可而为之”,一个“吾将曳尾于涂中”,好一个“鸟兽不可与同群”,一面各走各的路,一面惺惺相惜。

最后,老而不死是為贼。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望,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那时的四五十岁是真正的老年了,原壤听孔子说他“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定怎么听都像在表扬自己:对,方外的圣人就是不一样!坏人变老了,老顽童一枚,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童真之心。

方外的圣人就像原壤这样“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但“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却未必是方外的圣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如原壤,“生而知之”,坏人变老了是悟性一直打开着;下愚者“困而不学”,坏人变老了也就更可怕,因为又多了一个撒手锏:倚老卖老!

心灵健康,让老年的孔子很有趣。方内的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灵健康,让老年的原壤很有趣。方外的圣人:老而不死是为贼。

作者 辽宁第一时间广告有限公司 总经理

猜你喜欢

坏人圣人庄子
坏人长什么样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警察教你识坏人
《庄子说》(十五)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