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人口变化

2021-07-20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沈阳

党课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性别比人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 沈阳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宇超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变化,精确把握我国人口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新思路、规划新战略、实行新举措。

2021年5月11日,国新办举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发布会。图:才扬/新华社

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解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口集中普查。此次普查主要数据的公布,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也正值我国开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节点。全面解读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进一步认清我国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化形势,有助于全国和各个地方结合人口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一)如何正确看待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最新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0.57%下降了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仍然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经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转变,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1957年的23.2‰降至2019年的3‰左右,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总体态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死亡率较低,人口总量在一定时间内依然保持缓慢增长。

我国人口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方面,1980年9月,国家正式出台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使居高不下的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了人口总量带给社会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迅猛,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和育龄妇女的身体条件下降,致使人口增长惯性减弱,人口增速进一步降低。

(二)如何看待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人口总量的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人口总量的48.76%,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这一数据较2010年下降了0.13。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10年的118.1降至2021年的111.3,下降了6.8。生物学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应地有102-107名男婴出生。”因此,世界各国通常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统计结果出现在该区间内的都视为正常。反之,数值过低或过高都被视为异常。虽然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略高于正常值,但也说明10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性别比正在回归正常。同时,遏制住了充斥在社会上的重男轻女现象。

2021年5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在逐步下降。图:潘旭/新华社

为了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实施办法》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经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和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议通过,于2003年1月正式执行《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婴儿存活率并降低了出生人口性别比。虽然我国10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国家积极引导和法律法规管控下有所回落,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国家目前仍处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态势,新时代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任重道远。

(三)如何看待城镇人口持续增加,人口流动规模趋于活跃

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接近七成,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比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比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形势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人口空间分布剧烈变动。

改革开放至今,国家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日趋频繁,形成了规模庞大,由乡村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迁徙大潮。人口流动也加快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并不常见,这一阶段的人口迁徙大多数是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有计划地进行,当时的被迁徙人口的户籍关系连同人员一起变动,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占小部分。

2019年8月30日,浙江省长兴县洪桥镇组织便民服务中心的党员志愿者在洪桥镇中心小学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现场办理子女入学手续。 图:徐昱/新华社

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加,人口流动的比重快速上升。从1982年到1990年,我国流动人口从657万人增加到21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增长到1.9%,年平均增长185万人。从1990年到2014年,流动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2000年已经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9.5%;2010年为2.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2014年,流动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8.5%。在过去的20年里,全国流动人口增加了2.3亿人,逐年递增近1000万人。

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城镇、城市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影响,流动人口虽然略有减少,但总体数量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全国大约每6个人中就有1个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也直接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0.64%增加到17.92%,平均每年增幅不超过0.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全国总人口增长了近1.5倍,而城镇人口比重更是由17.92%激增至63.89%,年平均增幅高达1.3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如何看待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稳步上升

从此次人口普查数据得知,截至目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素质十分低下,全国总人口约为5.5亿人,其中约4.3亿人为文盲,文盲率高达80%,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1986年4月12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从此,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质的飞跃。1982年,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7.2%,1990年占9.4%,2000年占14.7%,2010年达到22.9%,2018年已经提升至29.3%,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显著提高,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仅为0.6%,1990年为1.4%,2000年上升到3.6%。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长,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多,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比为8.9%,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13.0%,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2021年达到15.5%,比2018年高出2.5个百分点。此外,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2010年平均增加了0.83年。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21年6月17日,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的学生在沙盘教室内调试车辆模型。图:李然/新华社

二、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人口变化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既有宏观视野下的人口总量变化,也有中观视阈中的人口结构变化,还有微观探析下的人口质量变化。正确看待我国的人口变化,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出发,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从整体上和全局上看待和分析我国人口长期变化的趋势。更要尊重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分析人口变化特征,以辩证的思维和历史的视角看待人口变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影响。

(一)看待我国人口变化必须立足于国家的基本国情

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人口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针政策,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用了短短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实现了质的跨越。这些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上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的预期寿命不断增加,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历程,符合人口自身的发展趋势,符合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客观事实没有变。这就启示我们,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变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这些基本国情。

(二)看待我国人口变化必须结合时代特征

2020年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刻骨铭心、极不寻常的两年。两年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经济加剧衰退,中国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发展阶段向我们走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延展繁荣昌盛的中华文明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开拓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从实践的主体不难看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由具有现代化思想的人去完成和实现的,因此人的现代化将会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人口结构性的现代化,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新环境、新阶段下的人口变化,必然会带来人口变化的新内涵、新特点、新趋势。因此,时代特征是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变化的重要依据。

(三)看待我国人口变化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剖析我国人口变化动因,有助于我们党研判人口基本问题和基本结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做了经典表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就启发我们,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看待我国的人口变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口问题。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人口死亡率高,所以统治者以发展人口数量为立国之本。人口增加就会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人口增加就会扩充军队,人口多了国家综合实力就强。一些欧洲国家也曾面临史无前例的人口激增问题,他们用先进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殖民活动去扩张和侵略其他国家,缓解人口过剩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直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力图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迅速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通过国家政策和自身努力可以接受更加公平的教育,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当前,国家人口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实践。站在全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待我国人口变化,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首次突破。 画:朱慧卿

三、我国的人口长期发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人口总体形势变化较为明显。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新的问题陆续出现。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影响着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高度,深入贯彻人口发展新理念,构建人口发展新格局,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021年3月25日,一位老人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锻炼。图:刘军/新华社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10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从17765万人上升至26402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3.26%上升到18.70%,上升了5.44个百分点。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老龄化程度还将持续加深。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人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不断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必要保障。

(二)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合理优化生育政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说明党和国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突出强调了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正确看待我国的人口变化,要围绕我国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和合理优化我国的生育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加快城镇现代化转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城市空间格局加速演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到国家战略实施层面。

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实现了长足的发展。10年来,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23642万人,在城镇落户目标上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各地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农转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城镇化转型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当前要从新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格局,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重要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力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

讨论题:

1.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人口变化?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我国的人口长期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性别比人口发展
No.5 中国提前5年进入人口零增长时代
男生多?女生多?
人口最少的国家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为什么要维护男女性别比的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