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胎养育中的父母差别对待研究

2021-07-19岳晴

科技研究 2021年9期

摘要: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和近期三胎政策的开放,二胎家庭的教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我国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尤其是二胎养育中的父母差别对待更是有待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二胎养育中的父母差别对待对孩子的影响。最后点明了研究父母差别对待的重要性,以及应该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关键词:二胎养育;父母养育;差别对待;同胞关系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依据我国当时的国情,政府推出了计划生育政策。而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全面二孩”的新的生育政策,打破了原有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深入,以及近期三胎政策的推行,相信未来会有很多的家庭变为二胎家庭或者多胎家庭。二胎养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方面由于在养育二胎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而导致一些父母对自己的角色无所适从,感到迷茫混乱;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孩子的气质特点各有不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此就要求父母需要根据孩子本身的特点进行养育,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这对父母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和要求。因此,二胎教养并不是父母已有的养育一胎的经验的重复和叠加,养育二胎和养育一胎,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或许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二胎出生后,一胎孩子是如何对待二胎的?父母生完二胎后,又是如何对待一胎的?家庭中的二胎的诞生不仅会对父母的心理和行为本身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以及此后的同胞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以二胎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二胎养育中的父母差别对待。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养育方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的养育方式能够使得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并且培养良好的同胞关系,兄弟姐妹之间亲密和谐、成为彼此的支持力量和社会资源;而消极的养育方式则会损害同胞关系[1],滋生不满、嫉妒、愤怒等情绪,并且导致孩子发展出一些适应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问题[2]。但是,当我们谈论二胎养育时,不仅要关注父母与某个孩子的关系,还需要重点关注与一胎养育的独特之处,即父母是如何同时对待两个孩子的,其中包括父母差别对待和同胞关系的协调[3]。本文重点讨论父母差别对待对孩子以及同胞关系的影响。

一、父母差别对待的概念

一个家庭中不会两个孩子经历相同的养育环境。父母差别对待(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PDT) [4],指的是在二胎或者多胎家庭中的父母对不同孩子的情感、投入或是管教等方面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即更多的偏向某一个或几个孩子,而更少的偏向另一个或几个孩子的行为。以往研究表明,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同,采取区别对待是十分常见和普遍的现象,差别对待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且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与父母的差别对待有关[5]。

二、父母差别对待的概述

国外学者认为对孩子的差别对待体现在许多维度,包括情感上的差别、组织纪律的差别、特权的差别、以及和父母相处时间的差别,以及家务方面的特权[6]。我国学者陈斌斌认为,父母差别对待包括生活待遇和处理同胞冲突两个方面[7]。例如,在我国,自古以来孔融让梨的道德教育故事,在发生同胞冲突时,鼓励大的孩子要让着小的孩子,给较小的孩子更多的优待;如果一胎和二胎是相同性别,那么大的孩子往往会根据成长的需要购置新衣,而小的孩子只能穿大孩子的旧衣服,小的孩子玩大的孩子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这也是一种差别对待;同时,我国的一些父母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错误理念,儿子被认为可以传宗接代,女儿被认为将来要嫁人,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普遍存在着关于重男轻女的差别对待。从父母的角度而言,由于养育二胎,他们不得不更多的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年幼的婴儿身上,对一胎的陪伴减少,父母本身也会感到自己和一胎的亲密感下降,因此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认为自己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并且对一胎孩子产生愧疚感,这种消极情绪反而会影响父母对待一胎的方式,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二孩综合征(Second Child Syndrome)[8]。

三、父母差别对待的影响

父母的差别对待会带来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或者是导致受忽视孩子的自卑感,引發兄弟姐妹之间的同胞比较[7]。当孩子们感知到父母对自己和同胞有差别时,会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竞争包括了许多方面,包括争夺父母的情感、父母的陪伴时间等。有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研究显示[9],让孩子描述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是朋友竞争的比较情境然后测量孩子被诱发的情绪反应时,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情境相比和朋友在一起的情境,引发了更大程度的竞争反应和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对于儿童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差别对待都会引发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和冲突。比如,当家里新添了二胎,势必会引起父母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新生儿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忽视一胎的需求,这会让一胎认为二胎分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父母情感和时间,从而产生嫉妒情绪。这种情绪会使得一胎和二胎之间产生竞争和敌意,对同胞关系的建立产生损害,增加同胞之间的冲突[5]。一项对117个有外化行为的孩子的研究表明,父母差别对待和孩子的外化行为中度相关,和同胞关系也呈中度相关,父母的偏爱是兄弟姐妹关系间敌意的唯一预测因素[10]。父母的差别对待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5]。需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父母差别对待都会损害同胞关系。孩子本身年龄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父母根据孩子的差异采取不对等的态度,有可能会对同胞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根据孩子年龄不同,给予不同对待(如给较大的孩子更多的特权和责任)能够增加同胞之间的亲密感[11],因此,给予一些年龄差的孩子差别对待并非全然坏事。但是同一资源分配不均的差别对待,往往会降低同胞之间的亲密程度[4],损害同胞关系。

除了不同的差别对待方式对孩子的心理行为以及同胞关系的影响不同之外,孩子本身感受到的差别对待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父母和儿童进行研究[12],表明父母和儿童感知到的差别对待是不同的:大部分父母认为自己实施了差别对待,但是只有1/3的儿童报告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差别对待,这些儿童中的75%认为父母的差别对待并非是不公平的。这就表明,当儿童认为这种差别对待是公平的,如,“妹妹还小,妈妈多照顾她是应该的”“我是哥哥,我要多让着些弟弟”,就不会对同胞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7]。

除此之外,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同胞关系也会产生影响。父母通过言傳身教的方式影响着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在婚姻中解决冲突的方式常常也是孩子解决同胞冲突的方式。在较为亲密良好的父母婚姻关系中,孩子也会学会如何处理和同胞之间的冲突。例如,当孩子即使发觉自己的父母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兄弟姐妹身上时,他们也很少产生嫉妒情绪[13]。

本文的论述主要基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研究,并且大部分局限在白人中产阶级样本,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性。目前,我国的研究十分缺乏。只要极少数的研究者,如陈斌斌等,关注二胎家庭中的儿童的心理学议题。一方面,我国过去的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诸多研究都聚焦在独生子女儿童的心理发展,较少关注二胎或者多胎的问题,极少关注父母差别对待的问题。虽然我国部分的偏远地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力,也会存在二胎或者多胎家庭,但这并非社会主流。另一方面,当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时,在面对二胎养育的问题,往往也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而自己的父辈母辈也不能提供相关的经验参考。此外,我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在养育过程中的性别差别对待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我国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严重重男轻女思想的女性要比无重男轻女拥有更强的生育意愿。那么那些因为重男轻女思想受到差别对待的女孩,未得到充分的父爱母爱,在她们长大成家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下一代呢?养育二胎和养育一胎的养育方式不同,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都会有影响。随着我国全面问题二胎的深入以及2021年5月31日我国政府将提出三孩生育政策,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成为二胎家庭或者多胎家庭,因此,关于二胎和三胎的养育知识迫在眉睫,关于差别对待的研究也具有实践意义。因此,立足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去深入研究二胎和三胎的养育,研究养育中的差别对待,具有十分深层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TIPPETT N, WOLKE D. Aggression between siblings: Associations with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peer bullying [J]. Aggressive Behavior, 2015, 41.

[2] BANK L, BURRASTON B, SNYDER J. Sibling Conflict and Ineffective Parenting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Boys'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Peer Difficulties: Additive and Interactional Effects [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10, 14(1): 99-125.

[3] 陈斌斌, 施泽艺. 二胎家庭的父母养育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07): 1172-81.

[4] JENSEN A C, WHITEMAN S D. Parent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adolescents' delinquent behaviors: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difference-score and perception-based measures [J]. J Fam Psychol, 2014, 28(4): 549-59.

[5] BUIST K L, DEKOVI M, PRINZIE P.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2, 33(1): 97-106.

[6] TUCKER C J, MCHALE S M, CROUTER A C. Dimensions of mothers' and father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iblings: Links with adolescents' sex-typed personal qualities [J]. Family Relations, 2003, 52(1): 82-9.

[7] 陈斌斌, 赵语, 韩雯, et al. 手足之情:同胞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12): 162-72.

[8] YOUNG P C, BOYLE K, COLLETTI R B. Maternal reaction to the birth of a second child: Another side of sibling rivalry [J].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1983, 14(1): 43-8.

[9] NOLLER P.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Learning and growing together [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5, 12(1).

[10] MEUNIER J C, ROSKAM I, STIEVENART M, et al.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child's externalizing behavior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 Bridging links with child's perception of favoritism, personality and parent's self-efficacy [J].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2, 29(5): 612-38.

[11] FEINBERG M E, MCHALE S M, CROUTER A C. Sibling Differentiation: Sibling and Parent Relationship Trajectories in Adolescence [J]. Child Development, 2003, 74(5): 1261-74.

[12] KOWAL A, KRAMER L.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J]. Child Development, 2006, 68(1): 113-26.

[13] SZABO N. Families in motion : changes with the arrival of a second child [D], 2012.

作者简介:岳晴(1994—),女,汉族,福建省泉州人,学生,心理学硕士,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