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树的人》中“树”的意象

2021-07-19周倩

理论与创新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态

【摘  要】法国生态文学作家让·季奥诺以家乡普罗旺斯为原型创作一首动人的田园牧歌。在他笔下,动物植物、日月风雨、山川河流等自然元素皆有与人一样的生命和活力。本文拟在生态视域下以《种树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中“树”的不同意象解读季奥诺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生态观。

【关键词】让·季奥诺;树;生态

1.让·季奥诺和《种树的人》

让·季奥诺于1895年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马诺斯克城。那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生活安宁,季奥诺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然而在他19岁那年,也就是1914年,他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的第二年,他应征入伍,一直到1919年才返回家乡。这一时期,他目睹了战后法国的满目疮痍,人民的民不聊生,自己也经历过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生活。因此,他深觉“战争浩劫带来的是和平生活丧失殆尽”,这让他时不时想起童年在故乡的平静生活。也正是这种残酷战争和治愈童年的强烈对比,在季奥诺的眼里,故乡成了和平的代名词,成了一片许他逃离现实世界、放置心中夙愿的净土。

除了饱受战乱以外,20世纪初的法国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自然环境也遭受重创。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不断砍伐树木、开采煤炭、排放废水,工业文明的进步使得自然伤痕累累。作为一个自小便在乡村长大的人,季奥诺不愿看到自己生活的家园被破坏殆尽。认识到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他逐渐将工业文明和自然对立起来。他认为“城市是罪恶的深渊”,自然以及自然生活才是人类的归宿。

季奥诺中学时期曾拜读过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就有维吉尔的《牧歌》。维吉尔被认为是田园牧歌式文学的先驱,而田园牧歌式的文学作品常有“以农村生活、乡野生活为素材,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情不自禁的迷醉与赞赏”等特点。很显然,季奥诺之后的文学创作深受维吉尔田园牧歌的影响。除此之外,季奥诺还拜读过卢梭的作品。卢梭提出的“返回自然”观也对其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种树的人》便是其自然书写的作品之一,它是季奥诺于195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我”见证了一位名叫艾力泽布非耶的牧羊人在普罗旺斯地区通过数十年如一日植树,最终将一片荒漠改造成一片绿洲的故事。小说一经发表便大获成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同时还引起了许多人自发的植树造林行动,可见小说影响力之大。

2.《种树的人》中“树”的意象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自然意象,比如“土地”、“水”、“风”等等,其中有关“树”的描写十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这一点上,季奥诺不仅传达了其对“树”的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还展示了纯熟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写作特点。

在长达几十年的种树生涯中,牧羊人总共种过六种树,分别是橡树、山毛榉、白桦树、柳树、枫树以及椴树(按文中出现顺序排列)。每一种树的命运都不尽相同。笔者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类:

2.1枫树和橡树——生命的脆弱和不易

小说中提到,牧羊人有一年种过两万棵枫树,然而没有一棵最终成活下来。枫树无法成活的原因,其实在小说开篇就埋下了伏笔。小说开头便塑造了一个毫无生机的世界:阳光猛烈、水源稀少、山地上仅仅生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而枫树喜阴,适宜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荒漠一般的普罗旺斯完全没法满足枫树的生长条件。正如现实生活中战乱国家的孩童,生命安全都成问题更何谈吃饱穿暖。季奥诺用这个例子指出树也和人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无法存活,显示了生命的脆弱。

橡树的结局则比枫树好上许多。关于橡树,小说中是这么写的:“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对于橡树来说,破土而出是一道难关,顺利成长亦是一道难关,在所有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下,橡树需要跨越重重困难才能在土地上成功扎根并长成大树。人生亦然。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人们总要历经一路的艰难险阻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这便是生命的不易。

2.2白桦树和山毛榉——生命的活力和顽强

牧羊人把白桦树种在湿润的谷底,经过几年的成长,白桦树棵棵挺拔,季奥诺把它们形容为笔直站立的少年。少年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朝气、活力等美好的词汇,而且少年时期往往被称为人生的黄金期。作者将白桦树比作少年,使得白桦树茁壮茂盛的形象跃然纸上,充分显示了生命的活力。

在牧羊人種的所有树中,山毛榉的成长过程似乎是最为顺利的。从刚开始试种时的茁壮美丽,到后来一望无际的庞大规模,都令人叹为观止。在“我”的描述中,它们不仅是小说中长得最为茂盛的树木,也是生命力最为顽强的树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原文表示山毛榉的法语单词“hêtre”与表示“生命”和“存在”的法语单词“être”是同音词。“être”为本体,“hêtre”为喻体。季奥诺用隐喻的手法赋予山毛榉以生命意义,同时突出其与生命的共同特点——顽强。这是山毛榉生命力顽强的体现,也是作者期望所有生命都能如山毛榉一般旺盛的寄予。这便是季奥诺的用意所在。

2.3柳树和椴树——生命的再现和复生

众所周知,柳树临水而生,因此在昔日极度缺水的普罗旺斯完全看不到它们的身影。然而牧羊人种树的连锁反应使得溪水再现,环境的改善也使得柳树再生。由此可见,牧羊人的创造再现了生命的奇迹,他不仅是在种植树木,更是在种植生命,种植生的希望。

小说对椴树的描写并不多,只提到它长在维容的泉水边,已经四岁了,是“这里起死回生的见证”。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中季奥诺对之前树木数量的描写一直使用的复数形式,如橡树(les chênes)、柳树(les saules),而对椴树(un tilleul)使用的是单数形式,说明泉水边只生长着一棵椴树。“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见证着普罗旺斯从一片死气沉沉的荒漠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我”也是这里起死回生的见证。

小说中出现的六种树都表现出了生命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面貌,作为生命的象征,它们展示了生命既有不堪一击的脆弱,也有饱经风霜的顽强。和人一样,它们也遭遇着不幸,但又能充满着活力。总而言之,在季奥诺看来,树与人别无二致,它们和人一样有着同等的生命力,对生命有着同样的渴望。

3.结语

季奥诺在《种树的人》中对“树”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使人不自觉与树木共情,与自然共情。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季奥诺并没有在对树木的描写中加入太多其与人的互动,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树木与人、自然与人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小说结尾所描写的世界如此美好,皆是因为牧羊人坚持不懈的植树壮举改善了自然环境。这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小说中季奥诺赋予树以生命意义,不仅展示了其自然书写别具一格的特点,同时向人们预示着对自然要有敬重和热爱之心。因此,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1]Jean Giono. 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M]. Hérault: Thaulk.2013.

[2]李佳.静止不动的旅行者——法国乡土作家让·季奥诺[J].今日科苑,2008(24):169.

[3]陆鸣九.吉奥诺代表作二题[J]. 外国文学研究.2000(03):25.

[4]陆洵.吉奥诺与卢梭:返璞归真的文学自然观[J].法国研究,2012(04):22-27.

[5]郑克鲁. 法国文学史(下卷)[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108.

基金项目:浅析让·季奥诺笔下的自然书写——以《种树的人》 为例。

作者简介:周倩(1999.03-),女,汉族,江西萍乡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生态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