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立芝:让黄土地“长出”科技动能

2021-07-16公晓慧

山东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技术员党代表农技

在农民眼中,她是科技“及时雨”——各种田间“顽疾”经她“出诊”后,总能“药到病除”;她却笑称自己是一名“土”专家——田间地头的风吹日晒,总让自己灰头土脸、蓬头垢面。

农民们把庄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样,她也把农业的事、农民的事看得和命一样。她几乎没有假期,整天上田头下地头进村头;她怕农民找不到自己,几十年不敢换手机号;她总是奔波在乡间路上,骑坏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五十多岁又逼自己学会开车。

从校门到农门,她已潜心田畴30余年。时光荏苒间,她已两鬓染霜。随着一茬茬作物茁壮成长,她的汗水也洒在那沟沟坎坎里。

她就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高唐县“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带头人杜立芝。

田间地头“出诊”忙

接待完一位前来“问诊”的农民,杜立芝把水杯灌得满满,准备下乡“出诊”。

我们随车而行。一路上,她的手机响个不停,杜立芝耐心地给出不同解决方案。

车行至沙窝刘村村头,远远地,一位瓜农站在地头上早已望眼欲穿。杜立芝一下车,他大步流星地迎了上来:“瓜叶边上发黄,也不知道咋回事儿。”瓜农目光焦灼,眉头拧成一团。

蹲在地头上凝神看了一会儿,杜立芝有了答案:“连续阴天并且风力湿度大的时候,就好得这个病。还有就是气体中毒了,这个膜早上一定要放开,换换气放放风。”给农作物“看病”“诊断”时的杜立芝,像极了深谙“望、闻、问、切”之道的老中医。

疑惑解开了,瓜农长舒一口气,脸上有了笑意。在农民看来,杜立芝是帮他们发家致富的“科技通”,又是可依靠的贴心人。“有问题就找杜立芝”,这是高唐农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也是杜立芝的电话成“热线”的原因。接到“求援”电话,她总是尽快响应、优先安排。

不接电话时,杜立芝也丝毫不得闲。几十个微信群,“嘀嘀嘀”地响个不停。一到施肥、下种、长苗和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每天在群里答疑解惑,也是她的重要任务之一。

无论是接听电话还是微信答疑,杜立芝总是丝毫不敢怠慢。在杜立芝眼里,地里的事、棚里的事是比一切都重要的事情,因为农事不能误、农时不等人,也因为那“关系着农民的饭碗和钱包”。

每到一个村,杜立芝总会陷入了热情群众的“包围圈”。不知从哪里涌出的男女老少一下子呼啦啦围拢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问这问那。杜立芝有问必答,同时也用大伙儿能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传授小麦施肥技术、病虫防害等“小妙招”。

“多到地头转一转,多到田间看一看,多跟农民谈一谈”,这是高唐县原农业局走廊里张贴的标语,也是杜立芝农技工作的真实写照。30年来,从普通技术员到蔬菜站站长、农技站站长、农业局副局长再到党代表工作室带头人,始终不变的是她对老百姓召唤的义无反顾。

把服务做到百姓心坎上

这位被农民所追捧的“农技通”,也曾有“一问三不知”之时。

1992年冬天,一个大棚种植户攥着发黄的黄瓜秧子,火急火燎地骑自行车赶了几十里路,直奔高唐县农业局,想一问究竟。恰巧杜立芝接待他,但她并不知道原因。窘迫至极的她羞红了脸。农户失望地离开了,他还得骑车去30里以外的另一个县的农业局咨询。

那时,高唐县农业重点都放在粮棉生产上,蔬菜大棚还是新鲜事物,少之又少。那次经历让杜立芝自责不已,并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她白天下村进大棚实地看,晚上看专业报刊跟着学。一次,为了采写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总结日记,杜立芝连续10多天“泡在”蔬菜大棚里,现场写下了厚厚4大本笔记。这种“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状态一经“开启”,一直持续至现在。全县621个行政村杜立芝跑了一大半,也写下了70多本学习笔记。

经过夜以继日的摸索、实践,杜立芝的专业知识迅速增长。1993年,姜店乡尚官屯村一个黄瓜大棚里的苗得了怪病,不等移苗就枯死。农户们愁得直抹眼泪,杜立芝带着馒头和咸菜就去了,“一进大棚,我就闻到了一股怪味,大棚后坡上盖了劣质薄膜,其遇热分解释放毒氯,引起黄瓜死苗。”种植户赶紧撤掉后坡薄膜降温排毒。那一年,大棚种植户收获满满,平均每户赚了六七千元。

三十里铺田排的一位种植户筹资100万元,建了7个高标准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种植户的妻子心里没底,买了农药,“如果赔了,就不活了”。“咱们技术员,有时候干得不只是治病的活儿,还是救命的活儿。”杜立芝每周去大棚两次,手把手地教,现场解决各种难题。两年后,种植户就收回成本,现在每年还能增收二三十万元。

为了掌握更多技术,杜立芝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也曾掉到沟里摔伤过。但她在日记里写道:“没有困难,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老百姓需要咱党员干什么?”渐渐地,杜立芝成了让百姓翘大拇指的“农技通”。老百姓都說,她的一个技术“小妙招”就能解决大难题。

老百姓在她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她在老百姓心中就有多重。农民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感激,每年地里结的第一茬玉米、南瓜都想着给她送去尝尝。有一年,杜立芝收到8个大南瓜。每个南瓜上刻着一个字,连起来读是“祝杜站长天天快乐”。刻字的是一位黄瓜大棚种植户。他刚着手建大棚时,天天给杜立芝打电话。从选种、育苗到嫁接,杜立芝不厌其烦地教授他各种技巧。一年下来,他的两个大棚大获丰收。

杜立芝没舍得吃那些南瓜,南瓜上那几个字深深地印刻在她心里,成为她疲倦时的慰藉,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很多农民朋友坚定地跟着她走,种啥庄稼、怎么种,都听杜立芝的。杜立芝也越来越成为他们亲人一样的存在,孩子考大学填报志愿,他们愿意跟她商量,家里人闹矛盾了,他们也愿意跟她唠叨唠叨……

“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种植不断发生结构性改变,过去是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后来有了果树、蔬菜、大棚,到现在,中药材种植方兴未艾。在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中,找杜立芝“问诊”的种植户越来越多。

“要是杜站长退休了,俺们遇到问题可咋办呢?”早在近十年前,农民们就有了这样的忧虑。

同样的问题,杜立芝也在思考着:“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1964年出生的杜立芝今年已57岁,已算是超期“服役”。

这样的忧虑,高唐县委、县政府早已开始着手寻找破解之道。2018年11月7日,高唐县委成立“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由杜立芝带起一个县级、镇级和村级的技术服务团队。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员奔波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里,正成为像杜立芝一样独当一面的“农技通”。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在农业实践过程中,特别在重大病害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4月16日,一位村民发现小麦叶片上出现了斑斑“黄锈”,他将现场图片发送到镇上杜立芝党代表工作站微信服务群。工作站人员实地研判后,将其确定为高唐县当年首例小麦条锈病。

条锈病是国家重点监控病害之一,流行速度特别快,成灾威胁大。一时间,工作室的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的71名科技服务团队成员,在村民们的配合下展开“地毯式”排查,遏制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最紧张的那几天,我们的技术员早上7半点就出发,每天工作10小时,查看麦田1000多亩。”杜立芝说。经过48天的日夜坚守,高唐县76.3万亩小麦没有再增加新发传染,被省市专家认定为防控及时、排查严密、处置得当的典型代表。

党代表工作室的建立,在解决非农问题中也发挥出显著作用。杜立芝去姜店镇换后村查看麦苗变黄情况时,有几个村民找到她,求助解决浇地难的问题。杜立芝马上起草了一份相关提议交到了县委党代表联络中心。县里先后投资 100多万,解决了老百姓浇地用电难的问题。原来换前、换后、王寨这几个村一个村浇一遍地要相差15-20天,现在无论在哪个村,老百姓插卡后便可浇地了。

要让黄土地上“长出”新动能,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离不开杜立芝们不辞辛劳、不计回报的付出。

(編辑/公晓慧)

猜你喜欢

技术员党代表农技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鼻咽癌放射治疗中不同级别技术员对摆位误差的影响
不许撵他走
“三注重”确保党代表发挥作用
转运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
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
广东:“党代表工作室”让党代表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