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应有和现有矛盾的思考: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三次转向的内在动力

2021-07-14刘小兵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

摘要:对应有和现有的矛盾既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对这一对矛盾的思考,实际上促成了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三次转向: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从康德、费希特的浪漫主义理想哲学转向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从黑格尔哲学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转向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可以说,对应有和现有矛盾的思考,促成了马克思早期哲学世界观的形成。

关键词:马克思;三次转向;内在动力

对应有和现有的矛盾既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对应有和现有的矛盾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形成的过程。马克思自从接触应有与现有的矛盾以来,这对矛盾就一直存在于他的内心,挥之不去。马克思为解决应有和现有的矛盾,一直冥思苦想,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究,这些理论的探究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三次转向当中,即存在于马克思的思想从康德、费希特的浪漫主义理想哲学转向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从黑格尔哲学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转向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在三次转向中马克思逐步探究应有和现有的矛盾的解决之道,逐步形成自己成熟的哲学世界观,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1.从观念第一性到发现理性

从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经历了三次从信仰到反叛的转向过程。他的第一次转向就是从康德、费希特的理想主义转向黑格尔哲学。大学初期,马克思在哲学上是信仰康德、费希特的理想哲学的。受此影响,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逻辑也是完全按照康德和费希特的那一套。一直到马克思开始建构一部法哲学体系时,马克思发现了康德哲学的缺陷,即割裂了应有和现有,把应有和现有对立起来。为了理解现实,马克思开始钻研黑格尔哲学,因为马克思研究发现,在处理应有和现有的关系上,黑格尔显得更加深刻。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得到启发,认为研究“应有”必须从客体出发,必须从“现有”出发,从现实本身去寻求理想,决不能分割他们,更不能将他们对立起来。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马克思高举理性的大旗,把人的意识看成第一性的东西,把人的存在看成是第二性的东西,把人的理性当做世界万物的决定力量。

2.从强调理性的伟大到唯物主义

随着马克思的学习生活的不断延伸,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又迎来了第二次明显的转向:即从黑格尔哲学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早期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马克思博士毕业时仍然是一个真实的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达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和立场是:“强调观念(理论、理性)的力量。”[3]他在论文扉页上以诗歌形式歌颂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精神,乃是您所信赖的伟大神医。”[1][2]但马克思在处理自我意识和现实问题的关系上是不同于黑格尔的,既不同于黑格尔把两者调和起来,也不同于黑格尔把意识凌驾于现实之上。在马克思博士毕业之后,马克思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出版自由、农民生活、保护关税、等级会议等现实的问题纷纷而至,应有和现有的矛盾再一次凸显出来,集中表现为“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如果按黑格尔的法哲学原则,国家和发是理性的体现,但是现实中的国家和法不但不是如此,而且还呈相反的面貌出现。这使得马克思开始酝酿的二次的反叛,即从黑格尔哲学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斗争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表明马克思开始了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观向唯物主义理论观的转变。现实世界的斗争使马克思以满腔热忱投入直接反对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针对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问题发表看法,猛烈地抨击了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他强调作者有权按照自己的风格从事写作,反对把人民的思想倒进一个模子里去的普鲁士专制的书报检查制度。《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是马克思理论观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1842年10月,马克思第一次遇到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从而开始动摇了他对国家和法的理性主义幻想,提出了国家是统治阶级工具的思想。这些文章虽说不是马克思研究纯哲学、纯理论的东西,但是文章中反映的思想确实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转变。

3.从唯物主义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

在《莱茵报》遭到查封之后,马克思辗转来到了巴黎。在巴黎马克思与当时的无产阶级取得了联系,为了改变无产者的悲慘境遇,马克思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从中发现了劳动异化。然而,当时他接受的费尔巴哈哲学是从感性的人出发研究异化问题的,因此,费尔巴哈的哲学只能是直观唯物主义,他所讲的感性的人是抽象的、非历史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在社会历史上活动的个人,因而又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此外,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在宗教和哲学中的异化,却没有看到人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是进步而是向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倒退。马克思在发现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之后,决心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异化。于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异化。为了将劳动者从异化劳动当中解放出来,马克思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论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引入实践的观念,认为实践是解放无产者的最终出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将这种实践具体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践是无产阶级运动,并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并非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是与生俱来尊重现实权威的一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形成之前,理想与现实的偏差甚至对立,“应有”和“现有”的矛盾,使得马克思的内心陷入高度的紧张状况之中,这种紧张状况也成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不断解决应有与现有矛盾的过程中,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由此诞生。

参考文献

[1] 张义桂,张瑞忠.马克思理论观形成的历史过程探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126(2):21~24

[2].马克思,博士论文[M].贺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作者简介:刘小兵,男,1989年10月生,湖南安化人,现任中共长沙县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助理讲师,曾获湖南省长沙县2020年脱贫攻坚专项工作嘉奖

(中共长沙县委党校 湖南 长沙 410100)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