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秦腔的保护研究

2021-07-14韩雪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雪

摘要:本文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该角度关照秦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秦腔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秦腔现代生存面临的问题,后继乏人、设备老化、人才流失等。并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多种原因,地方文化的局限性、受众老龄化、娱乐方式多样化等,结合秦腔艺术传承的实际情况以及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做好生产性保护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完善相关政策、保护传承人等多方式、多渠道落实秦腔保护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生产性保护

一、秦腔的艺术特色

秦腔最早发源于陕西、甘肃一带,起源于民间歌舞,在历代文人的努力之下不断的发展,最后走向成熟。秦腔的“秦”字来源于古代人对于观众地区的称谓,因此秦腔一名产生。秦腔使用的乐器是枣木梆子作为打击乐器,并且配之以月琴、二胡,因此又被称之为梆子腔。秦腔的表演者声音清脆、音色粗犷,因此秦腔也被称之为“吼秦腔”,表演者使用的语言载体主要是以当地的方言为主。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被称之为戏剧最早起源之一,在明清时期其艺术形式完善发展达到顶峰。乾隆二十七年广州魁巷梨园馆碑记中,就有关于演唱秦腔的“太和班”的記载,由此说明秦腔很早便在湖北、湖南等地进行过演出。清朝时期秦腔艺术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李斯所著《谏逐客书》载:“击瓮扣击,弹筝博牌,而歌呜呜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自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以来,变温柔儒弱之气,成刚劲激昂之风,车磷驯铁,遗响犹存。”可见秦腔表演形式通常声音高亢嘹亮,引人入胜。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追溯到康熙四十四年间,在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的《秦腔论》中便可得知秦腔在当时已进入成熟期。[1]

二、秦腔面临的生存危机

现代社会呈现出信息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状态,在这中趋势之下社会民众对于秦腔的认知程度必然会越来越小,对于秦腔的历史文化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那么秦腔发展也就面临着重大危机。第一,后继乏人。现代人不能耐心学习这一艺术形式,而且社会对于秦腔艺人的关注度不断下降,难以挣取足够的费用养家糊口。如此恶劣的生存状况,这就导致从事秦腔表演的艺人越来越少。第二,秦腔演出设备老化,多功能的电子设备在秦腔演出活动中出现较少,不能适应现代多媒体时代的演出要求。第三,人才流失。秦腔艺术表演不仅仅需要演出人员的热情参与,也需要编导、舞美等人员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但是现在私人演出活动以及文化演出公司给出更高的价格,这些舞美以及编导人才能够在外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有一部分选择出去进入私企,使得原有的秦腔剧团人才流失。第三,资金投入不足。目前,从事秦腔艺术表演的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存状况较差,职工工资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额拨款,差额率为 50 %左右,其余要自己解决。[2]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导致秦腔发展困难的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方文化的局限性。秦腔无论是从产生还是在后来的发展与繁荣都与陕西、甘肃等地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秦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秦腔艺术得益于这独特的地方文化,但是在现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受制于这固定的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西北这一粗犷的艺术形式难以为当代人民众所接受,并且陕西、甘肃独特的方言在秦腔对外传播的过程之中不被其他民众所接受,其他民众也听不懂难以理解其意义,这也就给秦腔的传承传播带来一定困扰,限制了秦腔艺术的发展。

第二,受众人群老龄化。秦腔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当地的传承发展中受众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秦腔受众中老年化问题突出。[3]。其一是老龄化严重,秦腔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得不到现代年轻人的认可,但是这一艺术形式在老年人群体中有着极高的传唱度,他们由于从小到大一直与秦腔艺术生活在一起,因此对于这一艺术形式有着极大的感情。其二是幼儿化。当地有秦腔表演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舞台前常常会出现一堆小孩子的身影。这群孩子对于秦腔艺术并不是喜爱,而是好奇更多的是受到爷爷奶奶的影响耳濡目染习惯了这种艺术形式。但是当他们长大之后,他们却抛弃了童年的这段记忆,对于秦腔艺术不再感兴趣。

第三,娱乐形式多样化的冲击。现如今人们的娱乐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充满着现代元素,继而导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无法再创当年的辉煌。现在大众更加偏向于短平快的娱乐方式,例如抖音、快手等娱乐软件,通常一个视频短则半分钟,多则3-5分钟,这就极大促使受众更愿意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对于秦腔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采取排斥的态度。而且受众习惯于这种短平快的娱乐方式之后,使得其难以有耐心静下心来仔细欣赏秦腔艺术。所以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对于秦腔这一类的艺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受众对于其关注减少,更多的是使得受众难以接受秦腔这种艺术形式。

第四,传播当时单一化。在工业时代秦腔艺术的传播主要是以来剧团每天走街串巷的演出,达到传播秦腔艺术的效果。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那也就意味着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从电视到电影再到现在人手一只的手机以及手机中各类的APP这都是信息传播的巨大链条。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这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娱乐软件在秦腔艺术实际的传播过程之中并没有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有着上亿的用户,但是对于秦腔艺术关注的民众少之又少,更多的传播是单方面进行的。相关数据表明,在微博上,国家一级秦腔演员齐爱云、柳萍以及秦腔小生演员杨声娟这三位秦腔演员的微博关注度过万并且有着一定的互动,其他的国家级演员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的微博关注度普遍比较低,并且缺少互动。虽然戏剧博主大秦腔的微博用户关注量在 17 万人以上,但其分享的内容多以秦腔经典视频唱段为主且视频点击量在 200-800 之间,最多观看次数也不过 4000 左右,与微博关注量严重不符。以上数据表明,尽管传播方式多样化,当时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依然是以传统的线下演出为主要传播方式并且相对来说效果较好。

三、秦腔保护传承采取的措施

秦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陕西、甘肃等地区,成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下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秦腔出现式微的状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对着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积极的保护

(一)做好生产性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

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其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走博物馆式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巨大差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违背其内在的生存发展规律,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前提之下,将其与文化产业的保护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保护。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对于秦腔采取生产性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走产业化的道路,要避免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之中走向简单的追求商品价值的道路,避免不考虑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使其走向旅游化、表演化、商品化道路。对于秦腔采取生产性保护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要考虑到秦腔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当地文化特性的结合程度,以及受众的接受程度,注重秦腔艺术特有的文化价值,在保持其独特文化价值的同时开展生产性保护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实现秦腔艺术保护的有效性。

(二)完善政策保护

政策的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效依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4月我国加入该公约,同年6月该公约正式生效。2011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且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该法律是我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法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的有效支撑。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使这项保护运动有法可依。当地政府在对秦腔艺术保护的过程之中,应当立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文化圈层出台相关的专项政策,为秦腔艺术的保护提供专门的政策依据,保证秦腔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保护秦腔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之中,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传承人是秦腔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力量,所以对于秦腔艺术的保护首先是保护传承人。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于秦腔传承人的保护提供相关政策法律支持,实现有政策有法律可以依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传承人培训计划,通过对于传承人的培训实现整体表演技术的提高。同时也应当注意,相关剧目编剧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优秀的编剧人才能够为秦腔艺术的创作优秀剧目经典剧目,从而提高剧目的传唱度使秦腔艺术发扬光大。

(三)加强资金扶持

民众对于秦腔艺术的关注度不断降低,这也就导致秦腔艺术式微的必然性。这就使得民众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及财力在秦腔艺术之上。相对于电影、话剧来说,民众对于秦腔艺术的关注更是微小。缺少民众的关注,那么自然缺少相关资金的输入,秦腔艺术自身的造血功能相对较弱,那么就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無论是在新剧目的编排上还是在剧团发展的过程之中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尤其是新剧目的编排,从编剧创作剧本到导演设置相关环节再到演职人员的配合,这都是需要资金投入。据统计编排一场新的剧目大概要30万元左右,编排一场大戏或者邀请著名的导演、著名编剧以及梅花奖获得者参与到新剧目的编排大概需要100万左右。巨大的资金需求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新剧目的编排很难有效展开。政府资金的支持是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的有效保证,政府应当设立秦腔保护的专项基金,例如京剧、昆曲都有专线的基金提供保护资金,保障保护工作的有效展开。同时政府也应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鼓励相关企业以及热爱秦腔艺术的社会人士开展相关的捐赠活动,利用民间资本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

(四)鼓励秦腔艺术创新发展

秦腔表演艺术形式相对单一,因此在这方面可以寻找突破,如果不能取得创新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对于秦腔表演艺术进行创新时应当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秦腔发源特定的地域文化,反映出陕西、甘肃等地的特色文化。对于秦腔艺术的创新可以从表现内容、表现方式、舞台布置等方面进行创新。从内容方面入手,对于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是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以及文化自信战略的实施,是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秦腔曲目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当地文化。秦腔在内容上主要是表现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现代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多表现现代的生活元素,表现形式上简洁明了,表达主题内容上面更加深刻并且与当代主旋律相结合相呼应,舞台表现方面做出更新添加新的舞台表演元素。在表现形式上,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各戏曲剧种的碰撞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达到提升秦腔排位以及丰富秦腔曲目的作用。借鉴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形式尝试与秦腔艺术相结合。同时要积极举办各类戏曲活动,开展相关的展演、交流以及戏曲剧种打比赛的形式,一方面达到吸收交流借鉴的效果;另一方面达到增加秦腔知名度的效果,让这种戏曲艺术形式能够在全国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丁丽琼.浅析秦腔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3(22)175-176.

[2]刘天利.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5)92-95.

[3]詹绍文、吴思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9(22)2-3.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2)

猜你喜欢

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飘飞的秦腔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老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