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距离产生美”

2021-07-14池晓露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距离

池晓露

摘要:20世纪前叶,爱德华.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这一学说,在当时的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在中西方美学界引起了共鸣,受到提倡和推崇。本文试从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和艺术与欣赏者的心理距离这俩方面来简单阐释距离与美的关系以及距离是如何产生美的。

关键词:美;距离;心理距离;空间距离

20世纪前半叶,瑞士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在《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心理距离”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爱德华·布洛强调了审美心理距离,但审美活动中的审美距离不仅仅只有心理距离,空间距离也应包含进去。同时,距离和美的关系也不只是体现在审美活动中。

他认为在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要与客观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即要抱有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无目地的态度去欣赏对象。“心理距离”太近容易陷入实用功利的态度中,而“心理距离” 太远又容易造成幻想、空洞的印象,这些都将使人们欣赏不到客观事物真正的美。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到距离的因素,但是这个距离并非我们直观的不加修饰的所看到的自然距离,而是经过主观处理的。如在中西方绘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就是运用透视学的原理,将眼前真实的世界结合画家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将作品描绘、呈现到普罗大众的眼前。

一、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艺术是一个大的门类,其中包括有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不同的分支,这些不同的分支不仅丰富了艺术的世界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以满足。1 美学大师朱光潛曾说过:“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是直观的感相模写,容易将观者带入到现实人生中去,使观者的注意力分散到各种问题中,无法集中的欣赏事物本身的美。所以朱先生强调,艺术要与实际人生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两者之间的距离过近,容易将人带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让人无法欣赏得到美。2 同样宗白华先生也说:“艺术既要既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3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目的,艺术品之所以会被称为艺术品,就在于它在观众面前呈现出的是一个意象世界,比如我们曾看到过梵高先生的作品,以夜间咖啡馆为例(图1)这张作品第一眼看给人一种刺目的、不和谐的感觉,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相比颜色强烈,对于画面的塑造并没有如实描摹。画中,在煤气灯照耀下的橘黄色的天蓬,与深蓝色的星空形成逆向的对比,好像在暗示着希望和悔恨、幻想与豪放的复杂心态。笔触本身所带有的生命力,油彩的厚度与明显分开的线条,使得整张画面充满了生命力,这说明了艺术与实际生活之间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两者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距离。

二、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布洛的心理距离主张在审美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种非功利的态度,跳脱出实用和科学的态度,用非功利的态度去观察欣赏事物。他用“海上大雾”的例子说明了只要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一场大恐怖”也能转变成美的享受和欢乐的源 泉;生动的说明只要能撇开海上迷雾带来的实际困扰,进入无功利的状态就能欣赏到大海的美。早在中世纪阿奎那就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他说善是人对渴求事物的一种欲念,与欲望相关,是有目的性的;而美则是人对所见事物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只是纯粹的欣赏。在之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书中也说到:“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藏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了。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存有偏爱,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在欣赏中能够做一个评判者。”1 康德认为利害关系、欲念会产生偏爱,这种偏爱会使得审美判断变得不纯粹,只有做到纯然淡漠才能做一个评判者。这里的纯然淡漠可以理解为无功利的态度,也就是说只有对事物有无功利的态度才能真正进入审美的境界。2 中国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美感的养成于空,对物像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像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这里的“空”是心灵内部“空”,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保持不沾不带淡泊的心理状态,这样便进可进入一种非功利的审美境界。3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要用“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不考虑利弊,没有动机的去欣赏事物,不是实用的态度,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正如他说的:“美感经验的特点在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形象。”这样非功利的心理距离的产生,一方面使客体与主体自身分离开来,成为审美对象获得独立的地位;另一方面使主体暂时不关注自身的实际需要,进入非功利的境界,从而获得纯粹的审美心态。

三、距离是如何产生美的?首先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证1以艺术家的角度出发,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须与实际人生保持一定距离,过度描摹客观事物会使得画面内容失去个人表现力,即要有一定的升华和艺术典型性。绘画更多的是画家对现实世界观察体悟之后呈现的客观画面,表达的是画家对生命宇宙的理解和万事万物的情感,会加入画家的思考甚至是想象,赋予画面生命力。正是由于画家们对于艺术的不同感悟,不论中西方艺术界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如西方形成了擅于运用颜色的印象派,表达画家强烈情感的浪漫主义等不同艺术流派。2以欣赏者的角度出发,例如我们在欣赏印象派画作时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著名的画家吴冠中也曾有“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的感概。当然这与印象画派善用色彩、光影,注重光色形意美的融合分不开,这也是在说明审美活动中须与客体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再如,只有将图片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大小,才能看到清晰的画面;但当将它无限放大或缩小时,也就是说无限靠近和远离审美客体的时候,这时看到的也只有无数的马赛克,亦或是无法看见完整的画面。这样不恰当的空间距离都会影响到人观察欣赏事物的视觉效果,从而无法获得真正美的享受。在中西方绘画画面中所体现的美也印证了距离是能够产生美的。

参考文献:

[1]佚名.爱德华布洛.[J].美 与时代,2019( 7) : 52-53.

[2]黄丹.浅析距离产生美[J]. 美术大观,2018( 3) : 64-65.

[3]雒 红 强. 中国画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融合与 借 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 2) : 182-183.

(内蒙古艺术学院 010000)

猜你喜欢

距离
寻找珠峰的“脚”
空间角、距离的计算
社交距离
距离美
距离
利用空间向量求距离
利用空间向量求距离
床到马桶的距离
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