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宗锋《为老笨家盖房》英译作品鉴赏

2021-07-14郁梦琪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盖房罗宾贾平凹

陕西文学似乎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感很弱”,这并非是因为缺少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还是贾平凹创作的《废都》,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然而,長时间以来,陕西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一直在国际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造成这种“失语”状态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翻译上的困难。陕西文学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和俗语,并且处处展现着陕西地方风土人情。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也使得海外传播之路陷入困境。胡宗锋教授与其学生及罗宾·吉尔班克博士一直在尝试翻译陕西本土文学,从英译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黑氏》再到《土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功在海外出版。本文选择胡宗锋教授曾经合作翻译过的安黎作品《为老笨家盖房》为研究对象,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分析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体现的译者翻译理念,探讨陕西文学“走出去”的翻译模式。

一、译者行为批评与安黎作品《为老笨家盖房》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中国本土学者周领顺提出的原创性理论体系,是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的理论体系。他将社会学的相关内容引入翻译批评中去,强调译者不仅仅是翻译的主体,还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刘云虹曾经提到:“在译者行为批评的动态研究模式下,译者作为意志体的人,其本身具有的语言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以及翻译作为文化交流活动,其本身指涉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维度,都将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切实的考察”[1]。译者行为批评将译者的翻译内外行为结合起来探讨,从而把翻译批评研究引入了社会学的范畴。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口号愈喊愈强,然而中国文学的外译步伐还是十分缓慢。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译者葛浩文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在文学外译的过程中,译者自身的翻译内外行为对于译本产生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谈到陕西文学的译介,贾平凹、陈忠实、路遥这几位当代陕西地域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非常典型地体现出了陕西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流的鲜明地域文化色彩,他们大多选择从乡土题材和地域文化的角度进入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陕西文学的总体文化审美取向[2]。除此之外,陕西本土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家,胡宗锋教授曾经说过,名气小的作家也有其优秀作品,做陕西文学翻译不在乎作家名气大小。的确,胡教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在翻译贾平凹作品的同时,他也将目光瞄准了其他陕西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安黎创作的短篇小说《为老笨家盖房》就是其中之一。短篇小说《为老笨家盖房》199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主要讲述了基层官僚以为智力残疾者老笨盖房子为名,一次次申请伐林指标,却一次次中饱私囊,最终老笨的房子却不见踪影的真实故事,极具现实底蕴。

二、胡宗锋译《为老笨家盖房》

(一)译内行为: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为老笨家盖房》是一部极具陕西地方性文化色彩的短篇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和俗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些方言土语和地方民俗风情进行了深度挖掘和保留,采用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但同时这种处理方式并不会使译文变得难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驱使目的语读者主动靠近原语的文化语境。

例1:父亲坐在炕上,一边用嘴吹嘘着烟叶上的潮气,一边在唠唠叨叨地骂天。

译文:He sat on the kang nagging and cursing at the heavens, while blowing at the tobacco leaves to expel the humidity.

在例1中,作者描述道父亲坐在“炕”上,炕指的是北方常见的一种带有烧火排烟管道的暖床。在这里,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炕”直接音译为了“kang”,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文化信息和浓厚的地域性特点。后面又提到父亲“一边在唠唠叨叨地骂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中国人心中“老天爷”的概念。而在此处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了“heaven”,在词典中的意思为“天堂”,则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宗教意义上的“天”,降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困难。

例2:母亲躲闪不及,额头肿起一个肉疱,呈紫黑色,像一个剥了皮的皮蛋。

译文:A Mings mother had no time to dodge it and a dark purple swollen bump like a peeled one thousand year-old egg erupted on her forehead.

皮蛋是中国独有的地方特色食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特的颜色和气味。在此处,它被用来比喻母亲头上被砸起的包。译者在此处并未将“皮蛋”直译出来,而是将其意译为“one thousand year-old egg”,形象的表达出来皮蛋的颜色之深,从而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此处作者想要比喻母亲的头被砸得很重。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并非是完全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处理原文一些文化色彩浓厚的修辞时,为降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困难,译者会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主动的靠近目的语读者。

除了此类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为老笨家盖房》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俗语。

例3:(父亲)说天是吃饭不知道丢碗的鬼东西······。

译文:He said that heaven was an evil thing, which only knew how to eat and never discarded its eating bowl.

例4:也怪,他讨饭不出村,专吃窝边草。

译文:It is odd. He never goes out of the village to beg. He just eats the grass around his nest.

例3中的“吃饭不知道丢碗”与例4中的“专吃窝边草”都属于汉语中典型的俗语,译者在处理此类俗语时,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保留其中的文化意象。这样的处理办法一方面保证了原作的原汁原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困难。

除此之外,对于原作中一些粗鄙性的地方性口语,如“屙屎”等,译者也毫不避讳的选择将它们直译出来,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语言特色。胡宗锋教授在翻译《老笨家盖房》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一样的翻译策略,并在翻译内努力向原文靠拢。对一些体现地域性特色的词汇,译者在翻译时会采取直译的方法保留这一信息,把文化差异带到目的语读者中去,使他们主动靠近源语的文化环境。但在处理中西方共同拥有的事物时,译者往往会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降低读者阅读困难。

(二)译外行为:政策支持与合译模式

2008年,陕西省作协和译协联手推出“陕西文学海外翻译计划”,计划将部分优秀的陕西文学作品翻译出来推向世界。在大环境的支持下,胡宗锋教授与罗宾博士及其翻译团队计划推出陕西作家走向世界丛书,《为老笨家盖房》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胡宗峰教授在翻译陕西文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中外合译的模式,他与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共同合作翻译了多部陕西文学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胡宗峰教授对于陕西文学一直都保有一份热忱。他热爱陕西的地方文化,并且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就立志于从事陕西文学翻译工作。罗宾博士作为母语为英语的英国人,无疑是最了解译入语文化的译者,再加上自身多年在陕西生活和学习,对陕西文学也有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这种中国译者+外国译者的合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在保留作品中独特的本地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外国读者对其的接受程度。因此,凭借着这一份热爱,胡宗峰教授和罗宾博士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合作进行陕西文学外译工作,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陕西文学英译作品,并将它们成功在海外出版。

从胡宗锋英译《老笨家盖房》可以看出,胡教授主张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文化内涵完全保留的翻译理念。现如今,陕西文学走出去不能一味的迁就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丢失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很好的保留原作信息的同時,还能够将这些文化特色更加地道的表达出来,这得益于胡教授所采取的“中国译者+国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模式。从译者行为批评角度,无论是译内效果还是译外效果,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文学作品的译介与传播并非只是原文到译文的翻译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翻译过程及前后相关的主客体等各类要素,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3]。陕西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仍然是漫长且充满艰辛的,在这中间,既需要国家实力的强盛和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每一位译者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云虹. 译者行为与翻译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评析[J]. 中国翻译, 2015, 36(05):65-70.

[2]臧小艳. 陕西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以贾平凹为例[J]. 小说评论, 2017(03):135-141.

[3]韩红建,蒋跃. 多重视阈下的陕西当代文学译介模式反思[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4):61-66.

作者简介:郁梦琪(1997-)女,汉,籍贯:陕西西安,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猜你喜欢

盖房罗宾贾平凹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的手
朱元璋的“盖房运动”
某种回声
罗宾的心
月迹
重庆刀客
有关老师的好句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