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在转折之城觅红色遗迹

2021-07-13梁妍熙

百科知识 2021年13期
关键词:娄山关会址遵义会议

梁妍熙

黔北高原,峰峦叠嶂。乌江水长,蜿蜒东去。

1935年1月,地处西南的贵州遵义城迎来了一支人民自己的军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转战3个多月,经历两进遵义、夺取娄山关、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战斗。其间,在遵义老城一幢两层小楼里,召开了一次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命运的会议,这就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的一首《遵义会议》诗作,道出了会议之后他欢欣鼓舞的心情。

红色遵义,转折之城,因遵义会议彪炳史册。这里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的地方,是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黔北重镇

遵义地处我国西南腹地、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扼于川黔交通要道上,是由黔入川的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遵义”之名出自 《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远古时期,遵义一带即有人类栖息繁衍。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牁、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牁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被废除,北宋时期复置, 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此后,我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

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所以,人们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遵义”之名最早出现在唐贞观十六年(642年),

播州所领的罗蒙县被改名为遵义县。至今,遵义之名已沿用1379年。除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称。

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播州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今遵义市大部分地域属于这两府,还有部分地域属于石阡府、思南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

醉美遵义

遵义山川秀丽,风光独特,人文素盛,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长征文化红色旅游,以“赤水丹霞”和“播州海龙屯”为代表的世界遗产旅游,以茅台镇为代表的酱香白酒工业旅游,以道真务川中国傩城、仡佬之源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特色。

作为贵州唯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的城市,“赤水丹霞”和“播州海龙屯”已经成为遵义旅游的闪亮名片。

赤水丹霞旅游区以丹霞地貌、瀑布群、竹海、桫椤、原始森林为主要特色,是目前发现的丹霞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年轻的地貌,是山—水—林配置最好的丹霞地貌区,也是中国丹霞地貌最美的地方。其核心是赤水大瀑布。其中,十丈洞大瀑布是我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我国长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

海龙屯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我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遵义的丙安古镇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被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曾驻扎于此。

由于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遵义这座城市与中国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声名远扬。游客来此,除了可以瞻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坟外,还可以登上娄山关,凭吊红军战斗遗址。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战斗过的历史遗址包括土城、青杠坡、太平渡、二郎滩、娄山关等,都建有纪念碑或文物陈列馆,人们通过这些史迹可以了解中国革命艰辛曲折的历史。

进入遵义,“转折之城”的大标牌横于空中。湘江穿城而过,犹如一条玉带,把遵义分为新老城区。

跟贵州任何一座城市一样,遵义也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它无法像许多城市那样向外扩张,城市建设者们便只好在山沟内做文章,遵义因而成为一座小而精的城市:城内道路蜿蜒,却不显杂乱;建筑不高,却井然有序,排列得十分紧凑。尽管紧凑,遵义城又不是光秃秃的“钢筋水泥森林”,城区的行道树总是又高又大,不论是在城中心的闹市区,还是在清净的小街巷,四处绿树成荫。

遵义城的最美地段就在遵义会议会址一带:附近没有高楼大厦,周围都是山,古色古香,干干净净。这份干净铺展开来,令整座遵义城都染上了浓厚的古韵。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群山环抱的山城遵义经济发展迅速,还建起了世界最大跨径的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江界河大桥。

遵义会议会址

在遵义老城的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一栋坐北朝南、临街而立的两层楼房就是遵义会议举行地。86年前,一群在绝地险境千里奔袭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在这里歇住脚,思考并讨论仗要怎么打、路往何方走,小楼因此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这幢中西合璧的小楼原为黔军第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其主楼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高12米,面宽7间,进深3间。上下两层均有一圈抱厦,站在二楼回廊上,可以凭眺附近苍翠的群山。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券拱支撑,保留了我国古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东、西两端有转角楼梯。房屋的窗子上镶有彩色玻璃。

在主楼临街方向有8间铺面房,当年被房主用于经营酱醋及颜料纸张。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檐下悬挂着毛泽东在1964年11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黑漆金匾。主楼与跨院之间是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另一面有“慎笃”二字。

走进会址主楼,顺着屋角的木梯拾级而上,二楼的一间长方形会客厅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召开的会场。这里原为房主的小客厅。屋顶正中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吊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明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设一张赭红色长方桌,四周摆放20把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为出席遵義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火盆,为当时取暖用。

红军在遵义期间,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都住在楼内。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总参谋长刘伯承住二楼,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李卓然等住一楼,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室就设在一楼。会址主楼各室的墙壁上有许多墨写的红军标语,大多是在红军再占遵义时,驻扎在楼内的红军战士所写。红军离开遵义后,泥水工人用石灰加以覆盖,使这些标语得以保存下来。解放后,恢复原状。

跨院在主楼的南面,是柏辉章未建主楼前的老屋,为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坐东朝西,由东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组成。主楼的南边有小门通四合院。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司令部的警卫人员、机要人员在这里办公和住宿。红军总司令部与各地的往来无线电也是从这里发出和接收。

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在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为56平方米,由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是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设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铁座马灯、订书机、信笺以及报纸做的信封、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册等。屋子的西窗下,陈设两张黑漆方桌,桌上置两部电话机。东窗下,陈列着一对灰褐色的铁皮公文挑箱。北壁上,挂着一幅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着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当年,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办公。

以上展室长期原状陈列,向观众开放。

站在楼上,86年前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1935年1月15日,一场酝酿许久又迫在眉睫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老城枇杷桥召开,这就是遵义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3天里,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3天里,一个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决议形成。它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就是《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中国革命的航船自此开始拨正航向。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最终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遵义会议纪念馆

“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各军团、师、连队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各级指挥员、战士们都激动得难以自抑,泪水与雨水交融迸流……”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着。

遵义会议纪念馆以遵义会议会址建筑为依托,是为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立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今天的遵义会址纪念馆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工农红军时期的史料博物馆,包括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等,馆内收藏着许多红军时期的文物,如油灯、作战地图、电话机以及红军标语等。

在遵义会议会址旁边,就是遵义会议陈列馆。陈列馆坐东朝西,外部采用灰、白、红三色搭配,汲取遵义民居特色,利用小青瓦坡面顶、圆拱形柱廊等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建筑元素,使新馆与周边环境风格一致,和谐统一。

馆内设置《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专题陈列,展陈内容以长征为主线,以编年带专题,全面系统、生动翔实地展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和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转战贵州等重大历史史实。

走进遵义会议陈列馆,马灯、斗笠、草鞋、大刀、红缨枪……静静地陈列在展柜里,吸引着参观者驻足。昏黄的灯光中,一架竹筏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船夫,向人们讲述着86年前红军渡江的传奇故事。这架竹筏是从赤水河岸边征来的一件珍贵文物。制作筏子的原料来自赤水河两岸的楠竹,船头还有用野麻制作的粗壮缆绳。

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等同志的住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等同志曾经居住过的房屋原为黔军旅长(属国民党川南边防军建制)易少荃的私人官邸,位于遵义红花岗古寺巷(今幸福巷28号)。

此房坐南朝北,是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其格局与遵义会议会址大体相仿。楼房邻巷有一牌坊,四周高墙围护。楼房上下四周有走廊环绕,窗子为上下对开的鸳鸯窗,全部采用三角形的彩色玻璃镶嵌。走廊顶上有各种花饰。站在二楼的走廊上,可以眺望繁华的丁字口大街以及葱翠的红花岗山岭。

毛泽东住在楼上左前间,室内有黄褐色的铜床一张,床上铺粗布垫单,垫单上有一床棉被和包袱皮做的枕头,还有一副马褡子。床头有一茶几,上置德国西门子电话机一部。窗下的红漆桌上放着马灯、铜墨盒和军用地图等。瓷质笔筒内插公鸡牌白杆黑色铅笔和德制六棱蓝铅笔。桌上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信签、信封。室内一角有一对铁皮公文挑箱。另外,还有雕镂精细的紫檀木靠背椅等物。

张闻天住在楼下左前间。王稼祥住在楼上右前间。二人住室的陈设与毛泽东的住室大体相同。楼中其余房间是党中央干部与警卫员的住室。

红军进驻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简称红军总政治部)所辖的组织、宣传、青年、政务等部和秘书处机关都设在老城杨柳街的天主教堂内。这个天主教堂在清同治五年(1867年)由法国传教士沙布尔兴建。它是一座罗马式建筑,32根圆柱支撑着伞状拱顶,主要建筑有经堂和学堂两部分,四周修有围墙。当年,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和在总政治部工作的蔡畅等住于此处。

遵义会议期间,红军警备司令部坐落于遵义会议纪念馆后面。此处原为黔军副师长周吉善的私宅,占地860多平方米,如今室内亦按原样陈列。

红军山

对很多外地参观者来说,遵义最漂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凤凰山。

凤凰山是将遵义市老城和新城隔开的一座森林公园。登上凤凰山,就走进了森林的怀抱。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凤凰山南麓的小龙山上,距会址约1000米,附近还建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红军坟、红军女卫生员铜像以及纪念红军长征在遵义牺牲的烈士纪念碑。

顺着依山铺砌的358级台阶而上,便是红军烈士陵园。陵园中,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纪念碑高30米,下宽6米,顶部宽2米。碑顶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该标志由钛合金浇铸的风铃片组成,每块风铃片表面都覆有纯金箔,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碑的正面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

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镶着28颗闪亮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分别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与“四渡赤水”。

纪念碑左侧是邓萍烈士墓。墓前的半身塑像真实再现了红军第二次进占遵义时,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不幸中弹倒在战友张爱萍肩上的悲壮一幕。当时的他年仅27岁。

邓萍墓西面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当地群众称其为红军坟。长眠于此的是一名叫龙思泉的红军卫生员。红军到达遵义后,龙思泉到村里为农民治病,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等回到驻地,龙思泉却发现部队已奉命出发,只给他留下一张字条,要求他沿路追赶部队。龙思泉立即启程,但没走多远,就惨遭杀害。当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就地掩埋了龙思泉的遗体,并为他建坟立碑。反动势力几次毁坟,群众又几次悄悄重建。解放后,人民政府把龙思泉的遗骸由桑木垭迁葬小龙山,群众还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

红军坟下,一尊“红军菩萨”铜像尤为显眼。这尊铜像的原型就是龙思泉。龙思泉是长征途中数万红军烈士的缩影。

2004年,在邓萍墓的右后侧新建了由28块碑连成一体组成的红军英烈墙,上面镌刻着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牺牲的1338名烈士的英名。

离红军山不远,便是“红军街”。这条石板街原叫杨柳街,因为当年红军曾经打算在遵义建立革命根据地,所以附近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如红军总政治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红军警备司令部等旧址,都分布在这条200多米长的街道上。

娄山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距离遵义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娄山关,一座巨大的石壁上刻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气势磅礴。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黔北第一险要。

娄山关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名垂青史,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为保证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而进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以及遵义会议召开后红军再次进行的、由北向南攻克娄山关的激战,两次战斗均取得了伟大胜利。之后,红军摆脱了被动,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计划。

娄山关战役过后,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感慨万端,吟出了激昂悲壮的《忆秦娥·娄山关》。

关口的右侧矗立着红军战斗纪念碑,碑座上刻有张爱萍手书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

山上尚存当年红军构筑的简易掩体和工事。

站在山顶,山风猎猎,俯瞰山脚,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举目四望,山海浩瀚,诸峰如涛,微波通讯站和电视差转台矗立在苍山碧水之中,古老的娄山关多了几分现代气息。

四渡赤水纪念馆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长征组歌》中的这句歌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镇雄,流经云、贵、川三省,最后经四川合江注入长江,全长520千米。赤水河是条美酒河,也是一条红色的河流。86年前,毛泽东以此为舞台,导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作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第一、二、四渡均在习水县境内,红军在习水活动时间长达62天,赤水因此成為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历时最长的县,当地留下了为数众多的遗址遗迹和文物,集中地保留了一、二、四渡渡口,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军委前线指挥所,总政治部驻地,三军团司令部,总参谋部驻地,土城会议会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刘伯承等领导同志旧居及其他重要遗址、遗迹若干处。

各遗迹和遗址以四渡赤水纪念馆为龙头。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外观为黔北民居风格建筑。主馆建筑面积3659平方米,展线600多米,共分9个展厅。

走进遵义会议会址,登上娄山关,渡过赤水河,耳边不时传来代代相传的歌谣:“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军民情谊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这是一片被英雄的鲜血浸润的热土,是红色的遵义,也是英雄的遵义。如今的遵义,则是绿色的遵义、时尚的遵义、花繁叶茂的遵义、多姿多彩的遵义。

猜你喜欢

娄山关会址遵义会议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的照明设计
“八闽巾帼心向党·万村千居唱起来”古田会址展演兴起“大学习”热潮
娄山关花海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解说娄山关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在遵义会议决议的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