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下床活动在肝移植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7-13岑福兰朱炯亮谢霖洁林正豪

当代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肝移植尿管积液

岑福兰,朱炯亮,谢霖洁,林正豪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深圳 518000)

在临床治疗终末期肝病中,肝移植手术应用效果较好,但所需技术难度大、操作较复杂,且存在引发术中大量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并发症发生率[1]。既往临床研究[2]指出,肝移植患者在术后康复治疗阶段需卧床休息,且术后1周内可取半卧位,但上身抬高幅度不宜过大,待术后7~10 d方可开展下床活动等康复锻炼,以保证患者安全。但也有研究[3]指出,肝移植患者术后采取科学合理的早期下床活动干预有助于促进术后康复。因此,对行肝移植术治疗患者术后何时开展下床活动,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基于此,本研究选取76例行肝移植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明确早期下床活动在肝移植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30例行肝移植术后第5天下床活动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9.22±6.38)岁;原发病类型:原发性肝癌10例,终末期肝硬化17例,重症肝炎3例。选取2019年1—12月46例行肝移植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9.81±6.19)岁;原发病类型:原发性肝癌26例,终末期肝硬化12例,重症肝炎5例,布加综合征3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均为首次接受肝移植术。排除标准:心肺功能不全;肢体瘫痪;认知障碍。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①术后第1天,患者取半卧位,其上身抬高30°~45°,在保持腹部伤口疼痛不加剧的情况上可逐渐增加至60°,同时指导患者自主开展耸肩、握拳、踝泵等康复活动,每天2次,每次5~10 min,活动间隔3~4 h。②术后第2天,辅助患者于床上进行坐起锻炼,每天坐起2~3次,每次10~15 min;同时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运动,包括肩外展、肘屈曲、腕背伸、髋屈曲、膝伸展、踝背屈,每天2次,每次3组,每组15个,每两次间隔3~4 h。③术后第3天,患者在医护人员帮助下患者离床站立,每天2次,每次5~10 min;同时在床上开展四肢主动运动,每次10~15 min,每两次间隔1~2 h。④术后第4天,患者在助行架和医护人员辅助下离床行走,每天2次,每次3~10 min。在上述过程中,需考虑患者自身的活动量,以《Borg劳累评估量表》评分≥13分为运动暂停标准,以免造成患者疲劳过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综合情况,预防不良反应。对照组:①术后1~5 d,患者取半卧位,且上身抬高角度<45°,同时自主进行耸肩、握拳、踝泵、床上坐起等康复活动,活动时间、频率同观察组。②术后1周,辅助患者于床旁站立,每天2次,每次3~10 min。同时需考虑患者可承担的活动量,避免过度疲劳,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尿管与胃管留置时间。②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腹腔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腹腔内出血:患者因腹腔引流液性状、腹部体征等指标改变,体内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并短期引出鲜红色液体。肺部感染:患者出现呼吸道疾病病情加重并伴有浓痰,或出现咳痰、咳嗽等情况;发热;肺部呈实变体征或出现干湿性啰音;经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WBC>10×109/L,或伴有核左移;经胸部CT、胸片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肺部发生间质性改变或出现斑片状、片状等阴影,部分患者可伴有胸腔积液。在临床诊断病例中,这一并发症描述为上述1~4项中任意一种再加上第5项呈阳性,同时排除肺血管炎、肺栓塞、肺不张、肺水肿、肺结核、肺感染性肺间质疾病等[4]。胸腔积液经B超、胸片检查以确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胃管和尿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s,d)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s,d)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腹腔出血、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终末期肝病时,多采用肝移植手术,但手术创伤较大,且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需科学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以巩固手术效果[5]。传统理念认为,术后为避免出现引流管脱出、摔倒、伤口裂开等情况,患者需卧床休息,但因此有可能会增加栓塞、肺部感染等发生率[6]。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医护人员意识到早期肠内营养、下床活动等的重要性。有学者提出[7],在术后3 d组织患者开展下床活动,如床旁站立、床旁行走等,可加快肠道蠕动,缩短尿管留置时间,且符合患者精神需要,能进一步增强其康复信心,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为此,在肝移植手术后,部分医护人员也引入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胃管和尿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术后第2天进行下床活动,可加快患者早期康复进程。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开展早期肢体活动,可加快血液循环,并改善胃肠道运动,促进肠内容物排出,增加排尿代偿力量,确保尿液顺利排出。在患者接受肝移植术后,实施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清除分泌物,并增加通气/灌注,强化患者呼吸道生理性防御能力,从而预防肺部感染,确保体力恢复[8-9]。但部分医护人员会存在顾虑,即在肝移植术后开展早期下床活动,是否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比如腹腔内出血、胆漏、腹胀、肺部感染等。针对这一顾虑,殷秀碧[10]展开对应研究,发现实施早期活动,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腹腔出血、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肝移植术后第2天开展早期下床活动符合安全性要求,与既往研究[11]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肝移植术后第2天,组织患者积极参与早期下床活动,可加快患者膀胱、胃肠道等功能恢复,并缩短肛门排气、胃管、尿管留置等时间,加速患者术后恢复的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肝移植尿管积液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产水凝析气井积液诊断研究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之路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