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与硫酸镁溶液外敷在胺碘酮外渗处理中的疗效比较

2021-07-13林青山王冰冰陈楚练

当代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红肿外渗静脉炎

林青山,王冰冰,陈楚练

(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民医院内二科,广东 揭阳 522000)

胺碘酮广泛应用于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尤其在治疗心房颤动与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方面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临床应用胺碘酮针剂治疗,多采取大剂量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方式,效果明显,但该药液偏酸性,pH值为2.5~4.0,药物注入后会对外周血管产生较强的刺激,随着静脉输注走势,出现红、热、肿、痛等静脉炎表现,如处理不及时,严重还可引发静脉硬结甚至药液输注周围组织的坏死[2]。有研究显示[3],高达88.2%的患者在静脉输注胺碘酮时发生药液外渗所致静脉炎,防治胺碘酮输注所致静脉炎的有效策略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与硫酸镁溶液外敷处理胺碘酮外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因静脉注射胺碘酮外渗致使静脉炎的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3例。研究组男64例,女39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7.64±2.73)岁;房颤47例,室上速36例,室速20例;静脉炎程度分级:Ⅰ级74例,Ⅱ级24例,Ⅲ级5例。对照组男61例,女42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7.27±2.64)岁;房颤45例,室上速37例,室速21例;静脉炎程度分级:Ⅰ级79例,Ⅱ级21例,Ⅲ级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于静脉输注胺碘酮后4~26 h出现静脉炎;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无静脉炎等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均意识清晰,可与医护人员正常言语沟通;胺碘酮的使用浓度均<2 mg/mL;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药物应用所致静脉炎患者;合并精神疾病、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患者;皮肤表面破溃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胺碘酮静脉输注治疗,选择弹性好、走向好、管径粗、充盈性好,且无炎性反应的血管实施静脉穿刺,均应用BD留置针,并予以3M透明贴充分固定;输液泵以匀速静脉泵入胺碘酮,按照静脉输注常规流程管理,即每72小时更换1次留置针与透明贴,观察留置针部位是否发生红肿,并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感受,如发现静脉炎征象,应立即停止输注胺碘酮,更换留置针并处理;静脉穿刺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并按照留置针标准化管理流程予以管理[4]。

研究组予以10 mg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3 d。

对照组则采用硫酸镁溶液外敷治疗,将2~3层纱布块用浓度为25%的硫酸镁浸透,并将其外敷于发生静脉炎位置,纱布覆盖范围大于皮肤红肿边缘2~3 cm,保鲜膜充分包裹纱布,并应用医用胶布固定,待纱布干燥,药液吸收后,将保鲜膜及纱布撤除,温水洗净患处,拭干后,再次按上述流程外敷硫酸镁纱布,每6小时换药1次[5-6]。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红肿消退时间及疼痛缓解时间。②比较两组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处理后24 h内患处疼痛感消失,且局部肿胀消退,皮肤皱纹出现,静脉管壁的弹性恢复,可顺利进行静脉穿刺;有效,用药后24~72 h患处疼痛感消失,且局部肿胀消退,皮肤皱纹出现,静脉管壁较处理前变软,弹性基本恢复;无效,处理72 h后,患处仍存在肿胀或压痛症状,静脉管壁弹性不佳[7]。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红肿消退时间与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研究组红肿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红肿消退时间与疼痛缓解时间比较(±s,h)

表1 两组红肿消退时间与疼痛缓解时间比较(±s,h)

?

2.2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3.1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分析引起胺碘酮外渗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如下:①胺碘酮本身理化因素。胺碘酮药液偏酸性,pH值为2.5~4.0,该酸性程度本身会对局部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当刺激程度超过血管对药物缓冲作用的应激耐受能力时,管腔会改变局部的渗透压与代谢,进而严重影响血管内膜功能与正常代谢,导致局部皮肤、静脉血管出现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应,形成静脉炎。有研究显示[8-9],胺碘酮的用药浓度与时间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原因,当胺碘酮以3 mg/mL浓度进行外周静脉输注时,极易引发静脉炎,以2 mg/mL浓度输注胺碘酮时,时间>1 h,仍有引发静脉炎风险。②患者本身因素。胺碘酮多用于治疗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目标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年龄较高,且患者多有反复入院经历,对静脉的损伤较大,因此,患者多存在皮肤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静脉弹性不佳等特点,这些因素均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风险。此外,如患者对碘过敏,在穿刺位置也会出现皮疹、出血等静脉炎表现。患者对胺碘酮输注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作用的认识不足,静脉输注时出现不配合情况,也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10]。③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因素。护理人员年资不足,输液前未进行护理评估,未重视胺碘酮静脉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未进行预防性处理措施,不了解上下肢静脉选取特点,穿刺位置选择不恰当,均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3.2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策略 胺碘酮的治疗指南中指出,外周静脉输注的浓度应<2 mg/mL。静脉炎的发生不但会增加治疗成本,还给患者造成不适,此外,静脉用药延迟还会延迟患者的康复与出院时间。因此,护理人员需早期识别可能导致胺碘酮输注时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以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改善预后[11]。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具体防治措施如下:①加强医护沟通,规范药液配置。护理人员配置药液时需注意胺碘酮的用药浓度,出现医生开具处方中胺碘酮用药浓度过大时,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探讨是否需减少胺碘酮的用药剂量,尽量减少至安全用药浓度,因患者病情无法降低用药浓度的则需告知医师有发生静脉炎的风险,并探讨预防静脉发生及处理的措施,共同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降低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发生静脉炎的风险,在发生静脉炎征象时,也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相关研究显示[12],在不影响用药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胺碘酮的静脉给药浓度,有利于降低因胺碘酮浓度过高引发静脉炎的风险。②加强对患者静脉输液安全知识的健康教育。治疗前,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胺碘酮的用药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静脉输注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胺碘酮治疗期间禁止自行随意调节输液泵速度,在出现疼痛、红肿等异常情况时,需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不可自行处理。③加强静脉输液管理。胺碘酮滴注治疗时,应尽量采用单独的静脉通道,除必要的维持液外,不在该静脉通路上静脉推注或滴注其他种类药液。输注过程中加强留置针的输液管理,可采取双侧血管交替输注模式,每隔6 h更换1次注射位置,注射结束后,予以脉冲式冲管,尽量减少药液残留与药液外渗所致损伤。合理应用静脉输注标识卡,正常静脉输注时悬挂“安全输液”标识,存在静脉炎风险的悬挂“谨防静脉炎”警示标识,并要求每小时巡视1次,记录输注部位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交接班时还需对留置针、静脉通路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交接,护士长巡视病房随时质控。

3.3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治疗措施 25%硫酸镁溶液外敷治疗为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常用的治疗方法,该溶液穿透皮肤的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的高渗透作用,能有效消除静脉炎局部组织出现的炎性水肿症状。此外,Mg2+能进一步扩张血管,加速局部血液流动,促进药物代谢,减轻血管周围神经的兴奋性,起到止痛效果。由此可知,外敷25%硫酸镁溶液治疗静脉炎的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且在缓解疼痛、肿胀方面效果良好。但在实际应用该疗法时发现,仍有部分患者红肿消退较慢,疼痛缓解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红肿消退时间与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地塞米松可进一步提高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疗效。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效抗炎、抗过敏、抗毒性功效,能抑制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在局部聚集,并具有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与合成的作用,应用后可迅速减轻渗出、血管扩张、水肿等早期炎症反应,进而逐步消除患处肿痛症状,因此,地塞米松在减轻胺碘酮外渗引发的无菌性炎症中,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地塞米松在胺碘酮外渗处理中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处疼痛,促进红肿消退,且疗效优于硫酸镁溶液外敷治疗。

猜你喜欢

红肿外渗静脉炎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乳房红肿可预防
躲避蚊子有方法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新生儿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不良事件中的应用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
盐酸表柔比星迟发外渗引起局部皮肤坏死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