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艺系基础教学模型实践课程体系深化研究*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空间模型建筑

(湖北美术学院环艺系,湖北武汉 430205)

一、基础教学框架体系

1.教学框架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围绕1+1+2的教学框架体系进行学习。第一年学生在基础课部主要进行素描、色彩、图示语言等绘画学习;第二年学生将进入环艺专业系部进行一整年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三、第四年学生再进入室内、景观、陈设、建筑各个专业方向学习。

2.教学发展脉络

空间教学引入,最早缘起于2012年9月《空间》课程联合教学实践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由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建筑系与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联合开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系传统的周进制教学,经历2013年、2018年两次教改,基础教学的基本思路全部课程体系框架是围绕“空间”展开:空间(空间课程)、空间与感知(艺术实践与考察课程)、空间与表现(设计表现一课程)、空间与建造(建造课程)、空间与环境(设计初步一课程)、空间与经典(设计初步二课程)、空间与实践(设计原理课)、空间与表现(设计表现二课程)。

二、模型实践课程体系

在这样的基础教学体系框架背景下,模型实践课程并不是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而是融入了基础教学的各个课程环节当中,进行由浅及深的系统训练。模型实践课程的核心是把教学中的理论训练框架转化成视觉化和可感知的空间模型对象,让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多种尝试形成对空间的认知,并能在模型中不断得到空间创造的乐趣。模型不仅仅是空间设计的辅助工具,也是激发灵感,推动设计进程的推手。基础教学每一个课程中的模型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1.空间——组词与造句

作为第一门基础课,空间课程基于“景观和界限”“路径和节奏”“门和路径”“平面和空间”“空间和序列”五个主题分五周独立进行五个空间练习,空间生成通过图式和模型体现出来的规律性变化,展现学生的空间思维成果。在这个整体课程结构框架下,学生们会首先从感知出发,接触大自然的肌理开始探索空间的组成。课程会涉及城市心理学上的图底关系、城市空间模式、空间构成要素、流动空间、光空间等抽象的空间理论概念,通过教学和引导,学生们会从一种无意识的搜寻过渡到有意识的空间组织中来。

这一模型教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纹理-拓印-图形-空间”的转换。并且根据周进制的计划,完成从小部件的局部空间组合到完整的大场景的空间塑造的全过程,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一过程比喻成组词与造句,先训练组词再造句。大部分学生会使用常规材料如卡纸、KT板、木板等进行模型的手工制作。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艺术创作的手法选择泥塑、纸浆、金属等可以展现空间的材料。

2.空间与感知——传统民居搭建

艺术实践与考察课程是带领学生们去艺术实践基地,走进徽州村落,去感知那里的民间工艺和村落民居特色,学生在这门课中主要完成古建测绘图纸和写生绘画作品。古建测绘教学从学习中国古建筑中进行徒手草图、测量、摄影、测稿整理、平立剖图纸、计算机制图一系列实践操作。学生同时还做好村落布局和建筑与艺术品材料和工艺的调查记录。

单纯的感知和测绘记录只是对空间结果的认知,但是对于建造的整个过程并无法完全了解。中国传统木建筑有一套自己完善的体系,“艺术实践”的方式试图把单方面的理论输入转化成物质建造和身体的感知。在这门课程中,模型实践课主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艺术实践基地中的传统民居搭建中来,基地提供真实尺度和真实材料搭建1:1传统民居构架的木制构建——柱、梁、板,学生们亲自动手体验搭建木制民居框架结构的全过程。

3.空间与建造——诗意几何

通过艺考进入大学的学生,绘画对他们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基于一年级基础课部学习绘画的基础上,建造课程会安排和引导学生研究和学习绘画作品,基于透明性和如画观法的理论背景下,训练从二维图到三维空间的转换。这里的空间生成逻辑是感性、浪漫、自我的。

在建造课程开始,学生会了解一下从绘画到建筑的东西方理论的大背景。在西方,希格弗莱德.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1941)和柯林.罗和斯路茨基完成的论文集《透明性》(1964)主要讲述了立体主义绘画和空间的关系。国内的教材如《建筑与抽象绘画》(2018)也比较系统的从抽象绘画的历史脉络联系建筑师柯布西耶和哈迪德的建筑设计作品,展现出建筑与抽象绘画的关系。由中国美术学院王欣老师的《如画观法》(2015)的教学理念是站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器物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空间的探索。同样同济大学山水实验室(2018)也在探索中国人的本土建筑学的诗意几何。

这一教学阶段学生会从透明性到如画观法,以全局观的视野来感受绘画艺术和空间的联系。模型制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形式阶段启发学生从绘画中得到形式美感;建造阶段在传授基本的结构、材料和构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将各种奇思妙想的空间设计概念落地。最终的建造模型尺度会更大一些,可以看到空间结构、材料和空间环境之间的整体效果。

4.空间与环境——数字模型初探

设计初步一课程的主线是场地设计教学。场地设计包含了从规划到景观到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也直接影响了室内设计和环境的关系。社会、经济、生态、技术、美学等领域都影响到了场地设计。

在常规的场地设计,引导学生对场地、环境、总图进行充分的考虑,满足动静分区、交通组织、人流组织、建筑间距、消防要求、日照通风等。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背景,我们在这门课的模型课程里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到设计中去,体现创新设计能力。课程在数字模型上的应用不单单是SU或3D模型的场地建模,而是使用GIS技术让学生对场地进行各种分析。其中包括了:土地适应性分析、坡度和坡向分析、景观视域分析、三维立体可视分析等。同时学生也选在BIM相关的分析软件,进行场地日照、场地温度湿度、场地风向等分析。使用GIS和BIM相互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相应的软件进行场地分析。

5.空间与经典——现代经典住宅

设计初步二是基于建筑发展历史脉络,讲述从现代主义开始到后现代主义及之后的各种设计思潮和设计经典案例。为了把历史理论知识显得不那么枯燥而难以理解,首先进行科技化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各种感官认知联系到一起,再次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住宅案例进行分析和模型制作,进行干中学。

在这一模型制作过程中的训练主要是:一方面,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把二维建筑图纸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模型制作过程,了解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室内等内容。这个时候的模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白色卡纸或KT板材料,仅对空间的探讨,而是鼓励学生运用模型材料进行建筑结构、材质和细节的表达。

6.空间与实践——乡村振兴实践

基础教学在训练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在最后一个设计原理课程,并不强求具体题目的一致性,是结合特定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前沿形成每次新的主题。

在2020年春季设计原理课是围绕乡村振兴实践展开。选取真实的场地——湖北省鄂州市涂家垴镇细屋熊湾。设计要求是用于两位年迈居民夫妇日常生活及养老、同时考虑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建筑未来有接待餐饮以及住宿的空间。实际建筑场地尺度并不大,并且场地有挡土墙、保留旧住宅、竹林、池塘等多重场地限制。因为受疫情影响,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在设计前期,大家主要讨论的是对于乡村的振兴应该持以什么样的立场与态度。设计不是美学形式游戏,而是和各学科之间联系的再思考。关注乡村产业功能的混合、人口构成的混合、形态风格的混合等不断增强的混合性,了解各专业的专家从经济地理、政府管理、基层治理的多视角来认知和应对当代乡村的复杂性。

这一阶段的模型训练是综合性的,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模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构想。一方面学生可以进行研究,通过数字模型梳理涂家垴镇细屋熊湾乡村历史建筑类型风格的多样性和梳理材料、构造、细部的当地乡村传统工艺;一方面学生可以设计实践,通过手工模型搭建反映真实的场地环境进行具体项目设计和最终精细模型制作。

三、课题拓展与变化

除了主干课程对模型实践的推动之外,环艺系部每年还会组织临时建造和参数化设计的竞赛活动。临时建造主要围绕“场地-建造”和“空间-建构”两大问题展开,每次系部会评选出一件小组作品在教学楼中庭或者系楼前面的景观广场里按照1:1的比例建造出来。

参数化竞赛活动是邀请校外的专家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课程讲授,学生的作品主要以展板的形式表现,模型部分是3D打印。3D打印技术和CNC数控雕刻技术把模型对空间推敲的作用发挥出来,这不单单是形式的追求,也是设计过程思路的再思考。

四、结语

湖北美术学院环艺系基础教学模型课程体系清晰展现出三个方面探索方向:从美学与形式入手通过模型进行空间探索;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进行1:1模型建造,对学生空间感知和物理材料建造认知培养;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字模型帮助设计的推进和表达。基础教学模型课程体系从最初的手工模型阶段到数字化模型的探讨:一方面,保留匠人精神;另一方面,为未来全面数字化模型辅助设计做好准备。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不能仅仅围绕美学来开展教学,追求知识上的融通,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利用统一的知识系统探索环境设计领域,是最踏实的方法。

猜你喜欢

空间模型建筑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