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教育视域下非专业音乐实践教学的研究策略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育音乐大学生

(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认为以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的的美育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无形中温润心灵、树德立人。笔者作为一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师,对近三年在高校美育音乐教育中的非专业音乐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现将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写下来,分享并求教于同仁。

一、高校非专业音乐实践教学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普及化程度不高

综观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的内容多为音乐理论通史类课程,虽课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但绝大部分课程缺乏趣味性、互动性与实践性,教学内容难以转换为实践成果。而音乐实践类课程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普及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各高校对音乐教育的负责部门不同,其对音乐教育的推进力度与重视程度也不同,因此造成音乐实践类课程在较发达地区、学科建设资金较充分的高校发展更快、普及化程度更高,反之则较缓慢的现状。

(二)师资水平不能完全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

目前,美育教育没有学科归属,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专业,从事美育教育的教师多为艺术类专业院校毕业,没有接受过美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培训,对于美育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出现美育师资十分缺乏的现状。以非专业长笛教学为例,它与专业长笛教学面向的学生情况完全不同,学生大部分是成年并不具备音乐基础知识的学生,如何在课程中一方面做到教授学生演奏长笛,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制定因人而异的实践教学方案,以达到美育教育的初衷目的,是每一名从事美育教育事业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大学里有了相对独立的美育学科,才可能培养出从事美育教学和研究的合格人才,对美育的深入持续研究也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三)教学问题与课程设置

在高校音乐美育实践课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不同,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的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接受能力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少接受音乐相关的教育,甚至没有上过音乐课,导致音乐知识的学习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盲区。此外,高校非专业音乐实践课程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里一直以兴趣班的形式开展,然而,大学生普遍学习任务繁重,加之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各门必修、选修课程的修毕考试,学生如在无法权衡自己空余时间的情况下,很难持续性的参与实践课程,这为非专业音乐实践课程在大学中的全面推广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高校非专业音乐实践教学的功能作用

(一)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向。高校非专业音乐实践课程可以作为大学生的“艺术思政课”,其“德育”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我国音乐历史发展,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都与时代不可分割,例如《东方红》《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声乐作品,这些歌曲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的艰苦奋斗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用歌声唱出了时代的缩影。当我们歌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其昂扬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无不感染每一个人的内心,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非专业音乐实践教学中,赋予音乐实践课程新的精神内涵和发展导向,引导学生以艺术的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趣味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8年3月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22亿。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在15%~40%,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是促使患病率逐年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音乐审美趣味,开设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为教学目标,以音乐实践与情感体验为主要教学过程的音乐实践课程成为高校音乐美育工作中必须扎根落实的一项任务。培养过程通常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欣赏”,帮助学生发现并欣赏优美的音乐;第二个阶段是“感知”,在学习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唤醒学生的感性认知;第三个阶段是“应用”,通过音乐实践课程的学习,应用所学知识展现美和分享美,从而达到自身以及身边环境美的塑造,并逐步建立自我音乐审美趣味的标准,用音乐的力量温暖身边每一个人。

(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高等教育中,音乐教育不单单只是对音乐本身的学习,它更多的是来自对精神层面、认知层面的感化与熏陶。对此,在高校非专业音乐实践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渗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例如民族歌曲、民间音乐作品等这类流传已久的传统音乐结晶,以经典歌曲传唱、中国器乐作品合奏、传统音乐赏析互动课堂等方式开展。学生以实践的方式亲身体验,一方面感受到音乐之美,一方面加深了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接受程度,引导大学生从音乐美育实践课程中发现和感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可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给人类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启迪人类的智慧。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曾用测验的方法研究裂脑病人的心理特征,从而提出两个脑的概念:即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擅长语言、逻辑、分析、数学等具有抽象性思维的事务,而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擅长空间记忆、音乐、情感、灵感等具有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事务。因此,音乐可以开发和拓展人类右脑的开发利用,它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其自由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给予学生在聆听和演奏音乐时带来许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进而激发创新能力。此外,大学生思想活跃,因主修不同的专业,思维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这就意味着这些非专业学生在音乐实践课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类新的灵感与想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并肯定他们的看法,鼓励他们不断开放思维,启动智慧的灵感,迸发出创意的火花。

三、高校非专业音乐实践教学实施途径及策略

全面营造高校美育音乐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突破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发掘并发挥非专业音乐实践课程在高校美育音乐教育中的内在价值,建立多元化的平台,全面铺开美育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传播渠道。

1.大力推进“一生一艺”计划在全校的开展。在教育部提出的“一生一体艺”教育工作中,“体”育课程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课”,而“艺”术课程仍是高校教育中的“选修课”。“一生一艺”计划的推进,其目的是让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接受一门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为他们注入艺术文化基因,从而使其成为人生中的一项“特别技艺”。高校非专业音乐实践教学可作为“一生一艺”计划中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以短期艺术实践课程的方式教授声乐合唱、器乐演奏等课程,让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并学习一门艺术。

2.全面构建“多元化”教学课堂。突破“一对一”“师传生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开展多人一课堂,集体互助式学习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同时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借助优秀学生的个人优势带动班级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全班级共同进步。教师在教授知识中给予学生引导型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潜能的发挥。

3.着力打造“一院一品”系列音乐实践活动。以音乐实践品牌系列活动为切入点推进对各学院音乐兴趣生的培养,通过征集、调研和教学评估等方式了解各学院意见,以学院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以音乐审美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时提供专业的教师指导和必要的授课场地,从而将音乐美育教育深入到各个院系中,并建立各学院特色的音乐实践品牌系列活动,开拓高校美育音乐教育在全校的进一步普及。

4.带动实施“知行合一”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在音乐实践课堂外创造更多展示和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在每学期末举办音乐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挑选一些学生熟悉和擅长的优秀作品,丰富实践教学,并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培养勇敢、自信、积极主动的性格,以及团队协作和组织工作能力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为他们在未来就业和职场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音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统一,不仅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对音乐教育相关政策的不断改革与跟进,也需要教育主体单位的大力支持与推进,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应从以理论为主的应试教育努力向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学方向发展。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让大学生在音乐实践课程中用身体欣赏美、感知美、应用美,以美育人、以音化人,将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内化为自觉的音乐行为,为生活注入音乐的力量,用音乐的力量勾勒出美育教育的美丽篇章。

猜你喜欢

美育音乐大学生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美育教师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音乐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