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儿童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舞蹈教学内容动作

(青岛市歌舞剧院,山东青岛 266000)

儿童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它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生活与情趣的重要表现。儿童舞蹈训练对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丰富学习生活、开发智力……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然而随着当今学习压力、入学压力的持续增加,使得舞蹈教学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儿童参与舞蹈教学兴趣的保护与培养。

一、当前儿童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提到舞蹈教育,脑海中首先浮现的画面是什么?是儿童压腿时哭泣的表情还是走进舞蹈教室时满面愁容的稚嫩脸庞。到底是什么造成儿童对于学习舞蹈的兴趣不断减弱,甚至有些孩子出现了抗拒学习舞蹈的现象?

(一)“灌注式”教学模式

舞蹈教学活动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要教学方法。练习动作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动作掌握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过程。但动作的模仿与练习并不等同于“灌注式”教学。所谓“灌输式”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需要做的不是思考而是尽最大的可能去接受知识。其注重的要点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动作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就显得至关重要。舞蹈动作包括方向、节奏、位置等多种要素,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动作完成的准确性,强调动作的方向、节奏、位置,还应进一步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儿童、启发儿童,焕发出儿童更具表现性、生命力的动作。同时,也应思考如何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增加儿童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在舞蹈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强调动作的标准性,例如手臂抬高到45度、五指张开、双手放在耳朵旁、头向左歪45度等。儿童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下所展示的动作也就不会充满张力、生命力。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求知欲自然也会受到压抑。儿童始终处于被动的教学环境下,自主积极性无法发挥,学习兴趣便在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减弱,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灌输式”教育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高在上,教师在课下很少与儿童进行沟通与交流,较少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这样的师生相处模式,使得教师无法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与内心需要,很难为儿童带来快乐的舞蹈教学,使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灌输式”教育同样也会使儿童对学习舞蹈产生逆反心理,抵触舞蹈的学习,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其之后对其他事物的学习。

(二)“成人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成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拔苗助长、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成人的动作要求来要求儿童,包括训练的强度、动作的难度等,以及过早地给儿童进行力量性的训练。例如,有些儿童舞蹈机构会让一、二年级的儿童进行“足尖”训练,家长们也往往会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舞蹈学习,仿佛能够立足尖就能成为翩翩起舞的芭蕾舞明星。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过早地让儿童进行足尖训练,可能会导致脚趾出血、趾骨变形、脚腕扭伤,甚至导致学生无法再用足尖跳舞。豪斯和韩柯克在其《技巧与损伤保护》一书中提出,“立足尖练习应到双脚的发育定型才能开始。”因此,过早的足尖训练对儿童的成长有害无益。不止足尖练习如此,儿童舞蹈的教学亦如此。不正确的教学内容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儿童的眼泪与哭闹,长期采用“成人化”的教学可能会使儿童出现骨折或者骨骼弯曲。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儿童损伤关节,甚至股骨头坏死,对儿童今后的成长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儿童无法领会和表现舞蹈的含义与情感。“成人化”的教学内容还体现在:教师所教授的舞蹈远远超出儿童所在年龄所能够表现的语言与行为。直接搬来成人舞蹈的内容进行教学,或是在儿童舞蹈中硬性加入一些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电视元素等,再或是在舞蹈中特地加入一些让儿童进行“炫技”的部分,来吸引眼球……这类的教学内容都会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一头雾水、无所适从,更无从谈去表现、表达情绪与情感了。

(三)儿童舞蹈缺乏情感的表达

人们常说,好的舞蹈能够打动人的心灵,而其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具有感染力,是因为舞者赋予了情感,让舞蹈充满表现力。但如果舞蹈教学只要求动作的规范性、技巧化,而忽视了每一支舞蹈背后所传递的情感,那舞蹈艺术的真正魅力也就丢失了。如果只通过不断地排练、不断强化的方式,让儿童做到动作的整齐划一,让整体的舞蹈看似“天衣无缝”,那这样的舞蹈最多只能被称为“规范”,而绝非“动人”。没有情感的舞蹈动作,机器人似乎也能胜任,那样便真正失去了舞蹈的价值、失去了舞蹈所变现的美、失去了艺术的意义。

二、有利儿童舞蹈学习兴趣培养的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吸引孩子关注的最佳方式。当我们对一件事始终保持兴趣时,完成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一定是乐此不疲的。我们会愿意去不断尝试、主动探索。保持兴趣,保持热忱,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对待儿童学习舞蹈,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一)合理安排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

1.符合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儿童的身体尚处于发育期,具有骨骼较软,易变形,肌肉纤维细,弹力小,收缩力差,易疲劳等特点,这些也决定了儿童动作的平衡力、控制力都较差。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难度、强度,不能够超出儿童的身体承受范围。同时,儿童的大脑发育不够成熟,自控力比较低,对较复杂事物认知能力差,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短。因此,儿童舞蹈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动静结合”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尝试利用舞蹈赏析或者绘本阅读活动增加“静”的时间,把动静有机结合,让儿童得到身体的休息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的舞蹈鉴赏力、理解力与感受力。

2.儿童舞蹈的教学内容即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同时也要兼顾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儿童的特性就是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喜欢模仿与探索、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儿童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调动儿童的好奇心,运用儿童喜欢模仿的特点,带领儿童一起来观察、探索、模仿,在同一个主题下共同创造和想象,以此调动起儿童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二)运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

儿童天真活泼,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对外界的感性认知也远远大于理性认知,喜欢对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模仿和想象来进行学习。因此,舞蹈的课程内容可以尝试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儿童观察舞蹈动作中相对应的生活场景或事物,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某个动物形象的舞蹈,在学习之前给出“动物”的主题,让儿童去观察真实的动物形象,再请他们进行创作、展示,最后再进入舞蹈组合的学习。

儿童的思想没有被禁锢,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舞蹈教师可以尝试在技能动作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自由舞蹈的环节,让儿童不仅学会他人的舞蹈,还能够找到自己的舞蹈语言,建立起对舞蹈学习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每次都为儿童留出一段时间,运用音乐、道具、故事等方式进行引导,让儿童跳出自己的舞蹈。以此吸引儿童,找到舞蹈的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三)加强教学活动的游戏性

如前文所提到的,儿童较成人来说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强,好游戏的特点,因此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应多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游戏性”应当成为儿童舞蹈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例如,在儿童地面前压腿练习时,教师可以运用语言进行引导,将自己想象成一个鳄鱼的大嘴巴,每压腿一次,就想象自己吃到了一条美味的大鱼……如此进行压腿练习,既能让儿童以想象为动力,带动身体舞蹈,同时整个练习过程充满趣味,不再枯燥乏味。舞蹈游戏可以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体与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缓解疲劳,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儿童学习舞蹈兴趣的至关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爱”上老师进而爱上舞蹈。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应有一颗“童心”,用儿童的交流方式与他们互动。教师应牢记,在儿童舞蹈教学活动中儿童才是学习的主体,应保护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尊重每一位儿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做到褒贬公正、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从而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舞蹈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学会做孩子们的好朋友,用笑容征服孩子。不要使用“你不行”“你真笨”“你怎么就学不会呢?”等等具有否定性、攻击性的语言。具体的问题具体地指出,尝试多鼓励、多夸奖,并更多地使用“你的……动作完成得很好”“你有了很大的进步”等鼓励性语言,给予他们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升儿童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也自然能够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学生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总结

无论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师生关系,我们都应该寻找能够带动儿童舞蹈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与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舞蹈学习产生兴趣后,兴趣将会变成一股力量推动他在舞蹈学习中不断地进步,不断的钻研;当教师能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设计课程时,所达到的效果也必然是事半功倍的,课堂上所传来的也将是欢声笑语而不再是孩子们的眼泪。

猜你喜欢

舞蹈教学内容动作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下一个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